讲座杂记(四) (下)

讲座杂记(四) (下)_第1张图片


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 徐葆耕

徐葆耕先生这个讲座的题目使用了“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的题目让我倍感兴趣,我无法想像古希腊(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如何会展现1870年到1960年的特性,这是无法现象的,呵呵,所以探究这一切,我做了以下功课,呵呵~

一、什么是现代性?

中文维基:

现代性这个词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由于“现代”这个词被使用在一段范围很大的许多时期上,因此要知道“现代性”是什么,就必须从脉络中来看。

如果将历史区分为三大时期的话,现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纪之后的欧洲历史。这三大时期为:上古时代、中古时代与现代。现代也会特别用来指称1870年到1910年这段期间开始的一个时期,一直到现在。如果还要更特定的话,则是指1910年—1960年这段时期。

中世纪之后的现代

现代的普遍用法之一,就是指自从15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历史,或者粗略来讲,是从欧洲发现活版印刷之后的历史。这段时期的特色为:

民族国家的兴起 工业化 资本主义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代议式民主的兴起 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增加 城市化 读写能力的大众化 大众媒体的激增

在这个脉络下,我们目前的“现代性”是经过许多时代的发展之后形成的,并且受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这些时代有: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 宗教革命与反宗教革命 理性时代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维多利亚时代(参见工业革命) 现代 后现代(参见后现代性)

重大历史事件有:印刷术 清教徒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1848年的革命运动 俄国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代主义的特色

有各式各样的词被用来描述现代性的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心理状态等面向。它们包括有:官僚体制、理性化、世俗化、异化(Alienation)、商品化、去脉络化、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线性进程(Linear-progression)、客观主义、普世主义、化约主义(Reductionism)、浑沌(Chaos)、大众社会、工业社会、同质化、单一化、交杂化(Hybridization)、多样化、民主化、中心化、阶级组织、机械化、极权….等等。

现代性的特色时常是借由现代社会和前现代或后现代社会的比较得来的,然而我们对这些非现代社会的状况并没有一个稳固的理解。从某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很合理地怀疑是否存在有一个的概念,是能够适当描述具有不同历史脉络的各种社会状况,尤其是非欧洲社会的状况,比如说一个从前现代性演进到后现代性的三阶段社会模型。

现代主义的内部矛盾

现代化带给人们仿佛无可置疑的好处。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因饥饿而死亡的数量、某些致命疾病的根除、对不同背景与收入的人们较为公平等等。对某些人来说,现代性虽然尚未完整实现,但这是一种可能性的表示。一般而言,对大部份人来说,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探究问题并追求经济富裕,似乎仍是理解何谓“好的社会发展”的合理方式。

但同时,社会学家等也指出现代性的许多阴暗面。 除了医疗与农业领域外,科技同时也在军事领域成长。二战期间在广岛与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以及之战后的核武竞赛,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人类或能或不能掌控科技的危险标志。

斯大林大整肃以及犹太人大屠杀被某些学者认为是理性思考以及社会理性组织可能涉及对非常个体产生排外或灭绝行动的象征。而LGBT人群、罪犯以及精神病患也被某些学者认为是遭到现代社会不公正地排除的对象。现代性中包含了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无法忽视的矛盾.

环境问题包含了现代性阴暗面的其他领域。污染或许是其中最没有争议的项目,不过也有人把日渐降低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迁等等算在内。某些学者认为,生物科技与基因工程的发展正在创造未知危险。

除了这些明显的事件外,许多批评家指出现代生活在心理与道德的危险。异化、无根的感觉、紧密连系感与共同价值观的丧失、享乐主义等等。这些都伴随着对前现代社会的重新评估而来,虽然这些批评可能掉入了对理想化过往的乡愁。

现代性与当代社会

关于“现代性”与“当前社会”两者间的关系,有着持续的争论。这个争论有两个方向。首先是一个实证的问题:当前的某些社会是否能被看成是某种现代性的发展延续(参阅晚期现代主义);还是该被当成是现代性的变异(参阅超现代主义);又或者该被当成是一种独立的类型(参阅后现代主义)。其次是,评判现代化是否已成为,且永远是,对社会的想望。 表面上,全球化、冷战结束、种族冲突、资讯科技增长等新现象,被某些学者当成是观察社会发展时,采用新观点的理由。然而当代社会大都同意,现代性有着自主决定的结构。

百度百科

现代性

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稍加详细一点,我可以作如此阐释:

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7] 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追究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在汤因比视为“现代时期”的后期,以及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的1875年以来的后现代“动乱年代”,正是现代性重新规划社会组织制度、新的法制体系,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方式的时期。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性,也正是在以上诸多方面展开的一项强大而长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变革。要准确标明现代性起源的年代是困难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分析模式大相径庭,分歧颇大,但大体上倾向于认为,现代性的缘起与资本主义起源密切相关。

当然,这又面临一个问题,资本主义起源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并不是十分清晰。马克思对这一时间标记也显得比较犹豫,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的两极分化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得以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这个日期定在16世纪,因为当时正值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开通的时候,这使商品、劳动力和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换和流通成为可能。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即1450年起至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 ,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由此看来,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在人文学科的思想家看来,现代性更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变迁方面。马克斯.韦伯从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分离角度出发来理解现代性。这种分离构成三个自律的范围:科学、道德与艺术。自从18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观中遗留的问题已经被分别纳入不同的知识领域加以处理,它们被分门别类为真理、规范的正义,真实性与美。由此形成了知识问题、公正性与道德问题、以及趣味问题。科学语言、道德理论、法理学以及艺术的生产与批评都先后专门设立。文化每一领域内的问题都成为特殊专家关注的对象,文化的这种职业化趋向使社会的认知体系和实践行为分别形成了三个内在结构:认识-工具结构,道德-实践结构,审美表现的合理性结构,每一结构都成为特殊专家的掌控对象。启蒙主义哲学家相信通过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公正性的认识和处理会趋于无限完善的境地。只是20世纪的历史打破了这种理想化的宏伟意图,而对现代性的反思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主题。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方案、一项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显然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他在讨论现代性的时候经常引证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设计也就是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审美的艺术方面规划人类生活。现代性设计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特殊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 哈贝马斯采用一种批判性的总体性的社会理论,他高度评价早期资本主义的公共领域,批判它在当代社会中的衰落。哈氏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也面临困境,但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要为此负责,它不过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哈贝马斯担忧对理性的拒斥将会导致理论和政治的危险后果,因而他竭力维护他所说的现代性尚未实现的民主潜力。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作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成为哈贝马斯释放现代性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在19世纪,从浪漫主义精神衍生出来的、摆脱了所有特殊历史束缚的激进化的现代意识已经抬头。美学的现代性的精神和规则在波德莱尔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轮廓。这种美学的现代性仅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造成了一种抽象对立,更不用说从现代主义与今天的美学态度之间构成的联系。他说道:“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仍是与首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现代性同时代的人”。哈贝马斯因此与后现代主义展开持续的论争。

这些解释只是我的一隅之见,现代性之论争复杂且混乱,我以为要点是:1,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2,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问题;3,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

这条关于现代性的解释来自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先生。

二、 徐葆耕先生在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的原文片断

1  第二幅照片,可能各位就不是太熟悉了,但是大概也有很多朋友知道宙斯和赫拉这两个名字——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天神之父”,赫拉是他的姊妹,又是他的正妻。按照我们通常的想法,一个“天神之父”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神话里面的玉皇大帝了,他至高至尊,无所不能。因此他的形象应该是非常有威严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古希腊神话里的“天神之父”和他的妻子,四目对视,眼睛里既喷射着情爱的热火,也喷射着一种仇恨。各位如果读过关于一些希腊神话传说的书,就会知道宙斯和他的正妻之间的这种既相互热爱又相互仇恨的奇特情感。这样的爱和恨混在一起的的目光,也会让我们联想到现在一些恋人或夫妻之间的特别的关系。这幅照片跟玉皇大帝的图片是不一样的,它所表达的情感跟我们现代人有某些相通的地方。

2  第三张图片,可能也有些同志知道,是在希腊神话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神——普罗米修斯——他架着太阳车从太阳旁边飞驶而过,他盗取了天火,把它交给了人间,人间从此就有了火。于是人类由茹毛饮血,开始逐渐地转为要吃被火烤熟了的熟食。这是在人类的生命历史中一个很重要的飞跃,而这个飞跃,要按照神话来说,全靠了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因此而受到了天帝的惩罚:把他捆绑在高加索山上,白天的时候让一只恶鹰来啄食他的五脏六腑,啄食空了以后,夜里这些五脏六腑又重新长出来,第二天这只恶鹰又继续来啄食他的五脏六腑。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能够有火,他就在高加索山上终日忍受着这样的苦难。我常常对这张图片感到不满意,我觉得他画得太优美。应该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来画那个粗大的绳索,然后应该画那个恶鹰把他的那个鲜红的心脏叨出来时的情景,我觉得这样更能够动人心魄,更能表达神话本身所说的内容。

这样一个故事,也让我们想起那些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饱受苦难的人,所以马克思说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上的第一个胜者和殉道者,依然有着现代的价值。

3我们还应该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到神话艺术是起源于巫术和宗教的祭祀、礼仪,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一部非常好的著作现在有中文的译本,就是弗雷泽所写的《金枝》;另外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应该看到神话艺术是人类古老的认识论、泛灵论以及最古老的思维方法、礼仪类推的产物,关于这个问题各位可以看维柯所写的《新科学》,这是朱光潜先生的译本;心理学家还认为神话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想像力开出来的最绚丽的花朵;柏拉图则认为想像力的展开是翱翔时心态的迷狂,并且认为只有处在迷狂状态下才能产生真正的神话和诗。

共在的关系里找因果关系,他不会做逻辑推理,他只能靠着一种很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他这种想象只能是比拟类推的,就是以他自己来推测别的。

原始人没有推理力只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原始人当时没有的推理力,经过这几千年我们是大大的发展了,而原始人当时那种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我们现在人类已经萎缩了。

4那时候还有人吃人的这个野蛮的风习。但是我们在这个旧神谱里也可以看到天才的东西,就是刚才讲到的,世界初始是浑沌一片的,万物始于一。这个事我

们现在听起来觉得比较一般,但是各位知道当社会发展到“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的时代,反而搞不清这个问题了。各位研究一下牛顿关于第一推动力的研究就会发

现,牛顿那时候受形而上机械论的影响,他不承认世界开始的时候是混沌一片的。而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呢,远古时代希腊神话的这些原始初民的这种想像、对世界

起源的这种意识比牛顿还要高明一点。

5宙斯是“天神之父”,他是地上万物生灵统治者,他又是“雷电之神”,他是以残暴和淫欲作为他的性格特征的;赫拉是宙斯的正妻,赫拉的性格特点是特别的嫉妒;波塞东——“海神”;哈得斯——“冥王”,所谓冥王就是地狱之王,就是我们所说的阎王爷;雅典娜是“女战神”,也是“智慧女神”;阿波罗——“太阳神”,就是管艺术的;阿瑞斯——“战神”;狄奥尼索斯——“酒神”;赫尔墨斯这个人是众神的使者,叫做信使;“火神”赫菲斯多斯;“爱神”阿芙洛蒂特,到古罗马时叫维纳斯;这边是“小爱神”厄罗斯,它的古罗马的名字叫丘比特,他是一个带着翅膀的小天神,有所谓“丘比特之箭”;如果哪一位朋友堕入爱河,人们就说他中了“丘比特之箭。”

这十二个主神,每个人都有一串故事,这串故事都跟他们主导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这些天神都跟我们中国的天神概念不太一样,他们其实很像人,他们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们想哭的时候就大哭,想笑的时候就大笑,而且,想得到一样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拼命地去争夺。他们就是这样一些具有人的性格和情趣的神,他们和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有一些特别的本事。这些神,都是人的某一些性格的符号。

6  这是我们对希腊神话作一个简单的、粗略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神话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反映了一些历史,而且在揭示人的灵魂方面有着

它的丰富性。那么像这样的一些希腊神话故事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些什么现代的价值?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举几个例子来讲,全面的概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希腊神话因为最早接触到人的灵魂,接触到人的情欲,接触到人的性格的各个侧面,因此它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文学的母胎,当然我们说的

是西方文学。

7而在特洛伊战争当中,我们看到它给的是一个形式上的回答,战争的起因是一个金苹果,是为了争夺一个金苹果,那么这个故事就有了永久性的一笔。所以

现在我们有时候还听到说这不过就是一个金苹果。各位可能各个单位工作的都有,像我学校里头经常有一些这样的事情,老师们为了评职称,可单位只有一个教授的

名额,就有很多人来争。在我们的同学当中也会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只有一个出国的名额,那么大家也会来争。如果我们从大的方面讲,现在世界上很多的战争,

如果我们仔细地去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利益,都是为了某一个金苹果,或者是石油,或者是某一个地方,然后在这儿打仗,不管它打出来的牌子是多么的冠冕堂皇。

所以,这个金苹果的故事它取得了一种形式上的意义,它就不限于古希腊,而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它也是一种启发。

8当时,特拜城的王后悬赏说谁能够制服斯芬克斯,谁就来做特拜城的国王,我就嫁给他。因为俄底普斯制服了斯芬克斯,所以他就做了特拜城的国王,他就和特拜王的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结婚了。所以我说,如果在他回答斯芬克斯这个谜语之后,他回答说是人,那斯芬克斯再问:人是什么,俄底普斯就答不上来了。等到他和他的母亲结婚以后,这个特拜国里大乱,瘟疫流行,庄稼不再生长,妇女神秘地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大家都很恐慌,知道这是天神在惩罚特拜国的国王,一定是我们犯了什么罪过。于是,先知就说:你们中间,有人杀父娶母。俄底普斯作为这个国家的国王,他需要拯救他的臣民。那么他就需要查出这个杀父娶母的元凶,但是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要拯救特拜国的人就是那个要毁灭特拜国的人;这个要追拿元凶的人,他本身就是元凶。高尚的就是卑鄙的;善良的就是凶残的。后来俄底普斯终于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到处去行乞,这样来赎洗自己的罪过。

像这样的一个故事,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个形式上的命题,就叫做愿望与后果的背谬。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本来要进东边的房间,结果你进了西边去了。这样一种愿望和后果的背谬,在我们今天是不是依然还有。在座的许多年事比较高的老同志,我们都记得文化大革命,记得那些年轻的红卫兵他们忠心耿耿地要来为人类作一场最伟大的事业,最后,他们用自己的手酿造了一场悲剧。这样的背谬,如果我们想一想自己的经历,确实是常常发生的。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于人的了解真的不到百分之十,一个百分之九十多的广大世界,我们还是不清楚。所以我们常常自以为在上山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下坡,像这样的一些神话故事实际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是有一种启示的意义。

9  但当时实际有两位,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亚里士多德讲“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和柏拉图是不同的。柏拉图提出来的是“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是“模仿说”。后来的文学史一般都把他们两位的“迷狂说”和“模仿说”分别看作是西方的两大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大源头。

关于亚里士多德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在这儿给各位介绍柏拉图的“迷狂说”。他有这样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诗人是由于神的灵感而陷入迷狂,这种迷狂是由诗神评赋而来的,它评赋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化他,引他到兴高彩烈、眉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诗神的这种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10    在一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人从动物演化到成为人其实是一个血淋淋的过程,就是说,人从动物慢慢升华起来这个过程并不是很美妙。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它也有一定的哲理性,它也是一种现代神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研究一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里,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五彩斑澜的生活享受。那么我们为什么有时候还要回到那些原始的状态去呢?有些地方比如纽约附近,有一个岛,凡是到那个岛上生活的人都是不能穿衣服的。那岛上没有现代化的商店,没有电视、电话。去的时候你得自己带上足够的食品,等于就是去体验一遍原始人的那种生活。

在现代的非常舒适的社会环境下,有时候人依然想返回到那个远古时代。关于这一点,一个著名的精神分析专家、学者,他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他讲过这样一段话:艺术家以不断的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的意象,这恰恰为现在的激情化、片面化提供了最好的补偿。艺术家把握住这种意象,把它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予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被它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如果每一个人他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历史的积淀,这种历史的积淀,就是从远古一直到现在。前苏联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切切诺夫,他也这么说:人的心理就是历史的一个叠加。

那么在你心灵的深处,有一种无意识的原始的意象,你常常觉得它可能是一种丑陋的东西,于是很多理性的东西就把它压在下面,你看了一些神话,你听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音乐,或者是你看到了那个时期的舞蹈,它会突然把你压在心底的无意识的东西一下子地爆发出来。这样的作品就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感觉。严格点说,就是由于人的这样一种心理原因,所以我们常常喜欢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东西。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进步与失落的双向过程,理性驾驭和升华着情感,而情感总想摆脱理性的控制,一旦理性露出破绽,情感便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出。近代的无情现实摧垮了理性的堤坝,西方人发现自己被现代科学所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希腊神话所反映的古代人自由奔放的感情生活,如同一束强光重新照亮了现代人情感苍白的内心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走向成熟。我们学了很多科学知识,学了很多社会知识,学会了很多的做人道理,这样我们在不断地走向自己的一个更高的阶段。但在我们走向这个阶段的同时,也在失落一些东西,而对这些失落的东西我们会感到婉惜。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志可能自己都珍藏着一本相册,这个相册里,都记录了你自己生活道路上很重要的时刻拍的照片。第一张很可能就是一张光着屁股的孩子趴在床上,瞪着两只亮晶晶的非常好奇的眼睛在看着这个世界。如果有朋友来了,你把这照片给他看,说这就是我,那时候,你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其他的朋友看了,很自然脸上会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说:啊!你当初就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在学校里,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个挺大的笔记本式电脑,还有其他的一些书,一脑袋都是各种各样的事情。我骑着车,奔图书馆,急着要去查一个材料,忽然走在那路边上,看着一些孩子,一些幼儿园的孩子,阿姨领着,一根绳子,每人攥着一个小扣,这样慢慢地走。我看这些孩子,他们没有我这么多的负担,他们的两只眼睛全是看不过来的那些新东西。就这样看着,我的车停在那儿,等着他们过去,当时的心头有一种失落,觉得在我小的时候,我想哭我就哭,想笑我就笑;如果这里有一块糖,我想吃抓过来我就吃,我也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但是后来就不行,就不能这样了——想哭的时候,要看看周围什么形势;想笑的时候要想想自己该笑到什么程度。甚至有时候,我非常想吃这块糖,但是我要说不吃,如果我吃了,人家就会笑话我。我确实在不断地成熟,我在懂得各种做人的规矩,但是同时,童年那种完全纯真的东西没有了。我就想我们看希腊神话的时候,那确实是马克思说的:人类美丽童年的诗。

它就是人类的美丽的童年时候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它可以毫无掩饰地把它表现出来。那时候,人不懂得掩饰,所以法国有一个颓废派的始祖说过,我爱回忆那毫无掩饰的时代。确实是这样,所以,我还是用一段马克思的话来结尾:一个成年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他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会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他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地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

三、我的看法

现代性是主要体现了1870年到1960年的用来描述现代性的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心理状态等面向。而古希腊(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并不在这个区间内,这是第一个悖论。第二,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先生曾对现代性提出三个要点(参上文),徐葆耕先生所举的古希腊神话中都并未体现这三个要点。第三,就是徐葆耕先生将人性本能或是人性特征和对现代价值及对现代影响误认为是现代性了,比如上文2中所提,有现代价值就是现代性的话,那么中国经典全部都有其现代价值岂不是都有现代性,同理上文7和上文8中所提的对现今有启发及启示也只能说明是影响现代,只是故事寓意的一种解读,一种古代原始哲学的体现,而同样不能说就有现代性。再来谈谈人性特征,徐葆耕先生举了很多例子,但这些都不能说明是具有现代性的,比如上文1,夫妻间的爱恨是人类心理表达的必然,古代有之,现代也有之,未来也有之,如果是现代性的表现,那可能还可以成为未来性了。再比如上文5,希腊众神“很像人,他们有人的七情六欲”,并不能说着就体现了现代性,这只能说希腊民族或说西方世界早期世界观内喜欢将神表现为人,具有人性,体现了“人的某一些性格的符号”,但不能说这就是现代性。其实在徐葆耕先生开篇最早(上文3)就已经对古希腊神话的产生作了总结性的陈述,这种非理性的比拟类推的推测的思想活动,是无法体现现代性的,他们无法描述“现代性的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心理状态等面向”,正如徐葆耕先生自己所说的,现代人具有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了”,理性思维正式现代人类最大的表征,而原始人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的产物是无法代表现代的。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古希腊神话同样不具备现代性,如上文6所提及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问题,古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学的母胎只能说影响了西方文学,或者直接或间接影响西方现代文学,但不能因为说影响了西方文学就有了现代性。还有上文9所提到的关于“迷狂说”和“模仿说”,这两种说法的却对现代文学有影响,但与今天的现代性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只能认为是“两大源头”,所以也不可类推为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或者说古希腊神话就有现代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上文4曾提到假说的问题,假说或者是猜想可以理解为“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的产物”,从科学角度讲,不存在高不高明,你可以去想,但是最重要的是理性证明,现代人类更讲求科学性,是理性时代,你猜对了和你证明出来是两回事,唯心主义是不可以放进唯物主义里来讲的,猜对了不代表就是真的很科学,不能就此证明原始人比牛顿高明。最后,我想就徐葆耕先生的总结(上文10)说说我个人看法,人类心理发展是不仅仅是历史时间上的叠加,也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叠加,人类心理发展存在着多维性,希腊神话可以被看作为西方文学之源,当然也表现着一些人性方面的东西,是人的某些精神特质的体现,但这并不是说这些就是现代性的东西,不要以为人远古时代吃饭,现今人也吃饭,就说这对现代人有启示意义,或是说吃饭就有现代性,这本身就极其荒谬。我们只能说这是古希腊神话的人类心理的表现,可能更为合适。正如主持人在结尾时说的“在古希腊神话当中更多的是轻神性重人性”,而不是轻古代性重现代性。

最后,我还想说个题外话,在徐葆耕先生回答问题时,我发现徐葆耕先生非常博学,引经据典随手就来,真是钦佩之至阿,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座杂记(四)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