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讨论问题是我们沟通的一种形式。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在讨论些什么。我们追求非暴力沟通,但现实是我们总是在争论些什么。

最常见的争论是话语权的争夺。掌握了话语权,你就掌握了一切。话语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不是在争论什么,而是在战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说话就想是在吵架。

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主动攻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那样很有可能会被别人群殴。而且一旦落下好战的名声,别人会有防备,不会和你面对面赤膊上阵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防守反击应该是个不错的战略。战术上如何实现呢?

1.时刻保持冷静:任何竞技,包括聊天对质,一对一或者群P,冷静都是最重要的。只有冷静才能让你不做蠢事不说蠢话不漏纰漏快速反应。很多辩论者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把对手逼不冷静了,然后就可以随意吊打了。

2.准备要充分:不止要准备材料还要猜测对手的回应和问题。另外一个就是一些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这拼的是知识储备,你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在聊天中随时做好一针见血,吸回全场焦点,夺回主动权,控制权。

3.透过现象看实质:有些对手高明,绕来绕去说很多陷阱;有些对手混乱,绕来绕去说很多废话。如果你能做到快速剥离外面这些花花绿绿,瞬间找到对手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然后快速思考到如何驳斥,那么瞬时果断打断之,指明之,驳斥之,那十有八九对手瞬时就慌了,心里想着,我X,我这么多花架势,怎么一下就被点杀了,WTF ,接着思路就会断掉,剩下的就只有听你发挥和吊打了。

4.时刻谨记自己的目的和观点:不论自己占优势还是占劣势,始终要清晰自己此次聊天的目的和自己核心的观点甚至论据。绝对不要被对方带着走,也不要占了优势就猖狂起来到处神侃。必要的时候开上帝视角,抽空自己回忆下自己要的是什么,之前都说了什么,偏了题没,后面怎么有节奏有步骤的把东西扭转回来。

5.控场:群P中尤其重要,1V1中也很重要。群P中果断插入,让自己的议程有帮助的人讲有帮助的话题,方法当然是问句了。可以直接插入现在在说的人的话题,接一个先同意再转移话题的问句。

至于怎么做到,当然是练习出来的。就是多聊,多在不同场合聊,多和不同的人聊,有目的的去聊。

说了这么多,可以总结为阅历和经验,这种东西,是无法拔苗助长的,不是靠讲故事灌输,也不是靠看几本书就能学的来的。

摘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015939

在争论中除了剑拔弩张的阵地战,还有小规模的冲突。如争论对错,是非对错总是要明确的吧,不然如何维持世间秩序(梗:海上牧云记(电视剧))。

是非观在社会中盛行,主要是因为效率的需求。要对一件事在短时间内做出精准的判断,对于常人来说,难如登天,专业上的认知,经验的积累都会限制人的思考。为了给大脑减负,提高判断效率,就有了是非观---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定事件本身,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人人看了就会,因此而流行。

现实中的问题是具体大量细节加上处于变化中,要做到精准其实是非常复杂,要了解和处理大量的信息,才能得出高效的解决方案。

简单的利用是非观,简单的找茬评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

可怕的不是利用了这些简单的是非观,而是以为这个就是最终的方法论,不去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一直都处于在一个低价的认知水平上。

甚至还有人要死死的保护这种是非观,捍卫自己的认同感,对于别人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进行攻击,其实只是害怕失去,害怕变化,然后把自己的眼睛,耳朵都蒙上,一直用老的方法论来处理问题。

摘自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24157948

所以这是一场消耗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鸡同鸭讲,无休无止的争论下去。

战争总是伤敌人一千自损八百的。而且大家争论的和事实无关,因为事实分两种:事实和你想表述的事实。

我们如何来讨论事实呢?理性是必须的,但理性又是不可能的。或许我能做到对自己的话负责,并力求客观。严谨的逻辑思辨是可行的,但现实生活中是不切实际的。

其实事实真相是不可知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事实真相”。不管是100%的理性获得的真相还是100%感性获得的真相。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它俩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和谐统一的。感性的讨论就用感性的回答,理性的问题就用理性的分析。两者都有,那就用感性的态度去理性的分析。理性太过生硬,需要感性来调配,让交流变的细腻和温暖。

大部分的关于沟通的书,其实都是在讲如何讨论事实。真正去讨论事实,其实也很简单。关照本心,并把它表述出来。但是如何明确自己内心的观点,明白自己不是在话语权或是是非对错上争夺,是最难做到的。

ps:如何在骂战中取胜

当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在讨论什么_第1张图片
当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在讨论什么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在讨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