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读书笔记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成就远超他的名声,但是他又是一个对名利不太在乎的人,以至于很多人剽窃他的观点他也一直不以为意。我们熟悉的《人性的弱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书中的不少见解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非常相近。《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不是阿德勒而是日本的小仓广,这是一本“超译”阿德勒与其门徒弟子们说过的话语的书,感觉有点像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的话,不同的是论语都是子曰什么什么直接记述孔子说的话,而本书 作者试图用浅显易懂的词汇和表达来介绍阿德勒的心理学。很感谢这本书的作者,用简洁浅显的语言来让我了解和学习了阿德勒的思想,否则可能没有耐心去看心理学专著。

      说到心理学,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重要了。如果说那些致用类的书就像拆书帮经常拆的那些书是教我们如何安身就是如何学会技能,而心理学就是解决思想问题。

一、人生有三大课题,要完成需要勇气

        人生有三大课题: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和爱的任务。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并不容易,人生就是必须面对一连串的任务。唯有鼓起勇气挑战任务与达成任务,才能尝到幸福的滋味。而达成这些人生任务的必备利器,就是勇气,以及指引方向的“共同体感觉”。工作的任务只能依靠对客户或者对公司有贡献来达成,交友的任务要依靠对朋友有贡献以及对于朋友的信赖来达成。爱的任务则是必须进一步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达成。这样才能找到归属感,拥有沉静的心。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哪怕是人们眼中一帆风顺的人,心里也有更高远的目标,目标达成还会有更高的目标,目标没有达成,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卑情结是指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人生的各种问题。责备一无是处的自己永远无法得到幸福,唯有勇敢的认同现在的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二、人们通过价值和贡献感得到勇气

        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时,才会感受到“贡献感”,才能够拥有勇气。唯有自己主动对他人有贡献,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谢意”。

      前面提到的“共同体感觉”是指感觉对他人有贡献。 从“对他人有贡献”做起,从中收获他人的感谢之情,也得到他人的回馈与支持,进而才能在社会中打造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共同体感觉”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人们会向我伸出援手=信赖他人; 我对人们有贡献=信赖自己; 我在共同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归属感。

三、接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拥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当下的人生不是取决于“命运”和“过去”的创伤,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正因为如此,只要下定决心,人生就可以变得很单纯。选择进入现在这家公司的是自己,决定继续待在这家公司的也是自己;选择现在的另一半的是自己,决定承袭父母价值观的也是自己……如果不喜欢的话,我们随时有拒绝接受的权利,也有辞职的权利,以及向父母的价值观说“不”的权利,这些都是我们拥有的权利。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事,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是缺乏勇气的表现。通常人们更在乎他人的眼光。而真正拥有勇气的人不会在乎他人的评价,就算得不到赞美与认同,也会因为对他人有贡献而感到满足。

      认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认同、宽待对方的不完美。不完美也没什么不好,这样才有人味,也是可爱之处,我们随时都该保有这种宽大的胸襟。就算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也不必期待对方的感谢与赞美, 因为贡献感停留在“自我满足”就行了。

      接纳不同意见。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接纳,正因为有不同的意见,才有意义。 同样,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要认同他人的不同看法,理所当然地接受不一样的声音。在这种观念之下,人自然能提升共同体感觉,确保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让自己更幸福。

      很多时候之所以做不到,真正的理由是你以环境为借口“逃避努力”,绝对不是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失败的。有人因为工作太忙,迟迟结不了混,从阿德勒的观点来看,其实是这个人根本不想结婚,只是因为害怕婚姻失败、害怕人生遭遇挫折,才选择逃避必须面对的课题。

      不是ONLY IF,I'm OK,而是要有EVEN IF,I'm OK的勇气,这就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只有拥有这种勇气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才能得到幸福。

四、避免夺走他人勇气,才能使其拥有勇气。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孩子、朋友、下属等时也要注意不要指责对方的失败与不成熟,也不要因为对方做不到就全盘否定,因为这么做,只会夺走对方的勇气,剥夺他靠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挫伤他人。

        我们应该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如何解决以及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性上,而非一味追究出现问题的原因,这也是带给对方勇气的方法之一。只要改变观点,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这里特别提到如何对待孩子,首先就是要停止强制行为,增加孩子受到他人尊重的体验。 父母和老师要想提升孩子的“共同体感觉”,必须从帮助孩子积累信赖自己、信赖别人的体验着手。具体来说,就是向孩子请求协助,然后表达感谢之意。“感谢”和“称赞”不一样。“感谢”是一种平行的视线,“称赞”则是一种俯瞰的视线。将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便能提升共同体感觉,也会更靠近幸福一步。斥责只能求得一时的效果, 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会夺走对方挑战困难的勇气, 使对方越来越我行我素。一味叨念、斥责,只会使孩子丧失自信、深受伤害、失去勇气,甚至会夺走他挑战困难的勇气,只想逃避问题,做出更多不当的行为。同样,处罚与威胁的方式,只会使孩子心生怨恨,变得更难以沟通,以及越来越独断专行。我们应该以平等视线进行良性沟通,不能因为一时的喝止产生效果而弃问题本质于不顾。最好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之后,过一段时间,待气氛变得缓和时,再进行沟通。而且,沟通时要避免使用试图支配、操控孩子的话语,例如“要是你能这么做,我会觉得很开心”“你要是做出这种行为,我会很伤心”等。只要坦白传达自己的感觉就行了,而且要等待对方依自己的意思改变行动。最积极正面的做法是找到孩子的长处,哪怕只是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才是最重要的。认同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孩子创造更多的优点。假如真的要比较,那就将过去和现在的他进行比较,然后称赞“蜕变”后的他。

      命运的“运”字有“搬运”“移动”的意思,意即“命运”是可以靠自己“移动”的东西,也是一直以来靠自己“移动出来的结果”。究竟是要接受、反抗,还是无视,完全取决于自己。既然是自己做的决定,就能靠自己改变,所以人随时都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型态。只要有心想努力改变自己, 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也随之改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