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砌墙工艺中,新型墙体材料主要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种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此类材料主要应用于框架式的结构建筑,已经取代了黏土实心砖砌材料,这种材料以水泥、石灰、石膏,河沙为原材料,用铝粉发泡、经过成型、蒸压等工序,做成微孔块状的墙体材料。
此类新技术比以前的砼砌块的工艺,质量要求更严格,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它的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点。
一、施工材料的选择
裂缝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质量通病,这和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本身的收缩有很大的关系。故而,需要挑选干燥收缩值比较小的砌块,按常理来说,所用原料的密度越高就会导致干燥收缩值越小,在考虑此条件的同时,砌块热导率也需要进行考虑。
在选取材料时,要考虑到原料和生产技术的差异,不同厂家的产品的干燥收缩值有别,为了确保生产质量,在选购材料时,最好选择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养护较好的产品。
二、施工技术的控制方法
1、绘制砌块相关排列图
施工前不做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排列图设计,致使上下砌块的搭接长度在某些部位偏短,而填充墙使用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较低,施工时如未按要求加设钢筋网补强,会使墙体收缩产生轴心受拉,沿齿缝出现垂直裂缝。
故而,在筑墙之前需要按照工程图的特点,依据其要求,根据砌块的模数,大小,做出排列图。同时,在砌块出厂后的40—60天,待其体积不再变化,才能上墙,还需考虑砌块时出现的上下达错接缝,对此,需要使搭接的长度大于砌块长度的1/3,大于150mm。
若出现在相同部位3皮的搭接长度无法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放置26钢筋月水平缝隙内,且要求钢筋两端的长度超出垂直缝线350mm。
2、设置相关混凝土导墙
对于在墙的底部设置混凝土导墙的问题:
(1)底层建筑(地下室除外)的墙体都需要混凝土墙的设置,因为底层建筑对墙脚强度,墙的抗渗性,房子的耐久度要求更高;
(2)多层建筑(非高层建筑)二层以上的也最好设置混凝土导墙,有助于统一标高,可以有效的在施工期间防水;
(3)对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导墙会增重墙体,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故而不可设置导墙。
3、含水量对砌块上墙的影响
砌块的含水量对上墙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例,其孔隙率大,可以进行大量吸水。若在施工时,抹灰前不让砌块进行充分吸水湿润,将会导致其吸取抹灰砂浆大量水分,使砂浆的泥水化无法进行下去,致使抹灰砂浆的强度不够。
故而,在砌筑墙体之前,需要使砌块进行吸水,使其表面充分的润湿。另外,若砌块的含水量过大的话,就会导致砌块失水后,体积收缩,在墙体上出现裂痕,缝隙。
故而砌块含水量不得超过15%,特别注意的是,在雨天工作时,要对砌块进行遮盖措施。当雨量为小雨以上时,应停止砌筑并对已砌筑的外墙体进行遮盖,防止雨水浸入、砌块应提前7d进入施工现场并置放于室内,使砌块含水率与室外大气达到大致平衡被雨水淋湿的外墙体,应待其含水率与室外大气大致平衡后方可进行墙面抹灰。
4、砂浆饱满度的要求
在施工中,砂浆饱满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砌体的的灰缝饱满度控制在80%以上,灰缝厚度经常以812mm为标准。若用粘结剂进行干法作业,灰缝的厚度需要以35mm为标准,在砌玩每一皮砌块时,需要对所有的灰缝进行原浆勾压密实的操作,做出的凹缝应为13mm。
进行整体砌筑的操作时,需要通过“挤法”,“灌浆法”等方法让竖缝的灰浆饱满,需要同时进行砌筑和补缝,勾缝的工作,较为重要的处理好是框架和砌块间的接缝。上层的砌块处理好后,需要进行隔层勾缝的二次勾缝处理。等墙体结构稳定后,需要用红砖进行斜砌斜砌,顶实顶紧框架梁和砌块。其间的缝隙还可使用细石混凝土(含有膨胀剂)灌实。
5、砌体顶部处理
由于砌块的本身特性(收缩性),故而在砌筑墙体时要在顶端留出一些空间,在砌筑完工七天后才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即顶部斜砌,顶紧,通过砂浆将其充实。
三、墙体结构构造控制要点
1、转角与纵横墙体的综合控制
砌体的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因特殊原因不能同时砌筑及其他需要留置的临时间断处,施工缝为斜搓较好,若斜搓出现困难,就要沿着其高度布置拉结筋,一般为500mm内置26拉结筋,此钢筋需要入墙,若每边布置了700mm的拉结筋,则需要在将铁件预埋在框架中,在竖向空间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方便在焊接时做出上下调整。
2、墙体间隙的安排
墙体的间隙需要注意的是,在砌块与钢筋混凝土之间必须预留10—15mm的缝隙,在筑墙完成后,再通过Pu发泡剂填充布平。
3、砌块墙体建筑要点
砌筑时需要注意分次砌筑:
(1)在每一次的砌筑时,其高度不高于1.5m;
(2)待砂浆冷凝后才可进行第二次砌筑;
(3)每日筑墙的高度最好不超过2.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