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sticsearch的数据写入流程及优化

Elasticsearch 写入流程及优化

一、 集群分片设置:
ES一旦创建好索引后,就无法调整分片的设置,而在ES中,一个分片实际上对应一个lucene 索引,而lucene索引的读写会占用很多的系统资源,因此,分片数不能设置过大;所以,在创建索引时,合理配置分片数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遵循一些原则:
1. 控制每个分片占用的硬盘容量不超过ES的最大JVM的堆空间设置(一般设置不超过32G,参加上文的JVM设置原则),因此,如果索引的总容量在500G左右,那分片大小在16个左右即可;当然,最好同时考虑原则2。
2. 考虑一下node数量,一般一个节点有时候就是一台物理机,如果分片数过多,大大超过了节点数,很可能会导致一个节点上存在多个分片,一旦该节点故障,即使保持了1个以上的副本,同样有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集群无法恢复。所以, 一般都设置分片数不超过节点数的3倍。

二、 Mapping建模:
1. 尽量避免使用nested或 parent/child,能不用就不用;nested query慢, parent/child query 更慢,比nested query慢上百倍;因此能在mapping设计阶段搞定的(大宽表设计或采用比较smart的数据结构),就不要用父子关系的mapping。
2. 如果一定要使用nested fields,保证nested fields字段不能过多,目前ES默认限制是50。参考:
index.mapping.nested_fields.limit :50
因为针对1个document, 每一个nested field, 都会生成一个独立的document, 这将使Doc数量剧增,影响查询效率,尤其是JOIN的效率。
3. 避免使用动态值作字段(key),  动态递增的mapping,会导致集群崩溃;同样,也需要控制字段的数量,业务中不使用的字段,就不要索引。控制索引的字段数量、mapping深度、索引字段的类型,对于ES的性能优化是重中之重。以下是ES关于字段数、mapping深度的一些默认设置:
index.mapping.nested_objects.limit :10000
index.mapping.total_fields.limit:1000
index.mapping.depth.limit: 20

三,Elasticsearch写入索引数据的过程 以及优化写入过程

完整elasticsearch的写入数据流程如下:

elasticsearch的数据写入流程及优化_第1张图片

上图补充:将es中比较困惑的几个概念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操作对理解es底层原理和优化很有帮助!
refresh
es接收数据请求时先存入内存中,默认每隔一秒会从内存buffer中将数据写入filesystem cache,这个过程叫做refresh;

fsync
translog会每隔5秒或者在一个变更请求完成之后执行一次fsync操作,将translog从缓存刷入磁盘,这个操作比较耗时,如果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是跟高时建议将索引改为异步,如果节点宕机时会有5秒数据丢失;

flush
es默认每隔30分钟会将filesystem cache中的数据刷入磁盘同时清空translog日志文件,这个过程叫做flush。

四, Lucene操作document的流程

Lucene将index数据分为segment(段)进行存储和管理.

Lucene中, 倒排索引一旦被创建就不可改变, 要添加或修改文档, 就需要重建整个倒排索引, 这就对一个index所能包含的数据量, 或index可以被更新的频率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在保留不变性的前提下实现倒排索引的更新, Lucene引入了一个新思路: 使用更多的索引, 也就是通过增加新的补充索引来反映最新的修改, 而不是直接重写整个倒排索引.

1,添加document的流程

① 将数据写入buffer(内存缓冲区);

② 执行commit操作: buffer空间被占满, 其中的数据将作为新的 index segment 被commit到文件系统的cache(缓存)中;

③ cache中的index segment通过fsync强制flush到系统的磁盘上;

④ 写入磁盘的所有segment将被记录到commit point(提交点)中, 并写入磁盘;

④ 新的index segment被打开, 以备外部检索使用;

⑤ 清空当前buffer缓冲区, 等待接收新的文档.

indexing buffer优化说明如下:

(a) fsync是一个Unix系统调用函数, 用来将内存缓冲区buffer中的数据存储到文件系统. 这里作了优化, 是指将文件缓存cache中的所有segment刷新到磁盘的操作.

(b)  修改index_buffer_size 的设置,可以设置成百分数,也可设置成具体的大小,大小可根据集群的规模做不同的设置测试。indices.memory.index_buffer_size:10%(默认,可优化30%写入配置文件)

(c) 每个Shard都有一个提交点(commit point), 其中保存了当前Shard成功写入磁盘的所有segment.

 

2,优化写入流程 - 实现近实时搜索

(1) 现有流程的问题:

插入的新文档必须等待fsync操作将segment强制写入磁盘后, 才可以提供搜索.而 fsync操作的代价很大, 使得搜索不够实时.

(2) 改进写入流程:

① 将数据写入buffer(内存缓冲区);

② 不等buffer空间被占满, 而是每隔一定时间(默认1s), 其中的数据就作为新的index segment被commit到文件系统的cache(缓存)中;

③ index segment 一旦被写入cache(缓存), 就立即打开该segment供搜索使用;

④ 清空当前buffer缓冲区, 等待接收新的文档.

优化的地方: 过程②和过程③:

segment进入操作系统的缓存中就可以提供搜索, 这个写入和打开新segment的轻量过程被称为refresh.

优化refresh的间隔:

Elasticsearch中, 每个Shard每秒都会自动refresh一次, 所以ES是近实时的, 数据插入到可以被搜索的间隔默认是1秒

(1) 手动refresh —— 测试时使用, 正式生产中请减少使用:

# 刷新所有索引:
POST _refresh
# 刷新某一个索引: 
POST index/_refresh

(2) 手动设置refresh间隔 —— 若要优化索引速度, 而不注重实时性, 可以降低刷新频率:

# 在已有索引中设置, 间隔10秒: 
PUT /_all/_settings
{
  "index":{
    "refresh_interval":"120s"
  }
}

(3) 当你在生产环境中建立一个大的新索引时, 可以先关闭自动刷新, 要开始使用该索引时再改回来:

# 关闭自动刷新: 
PUT /_all/_settings
{
    "refresh_interval": -1 
} 

(4)调小索引副本数,通过增大refresh间隔周期,同时不设置副本来提高写性能。

api执行方式:

PUT /_all/_settings
{"number_of_replicas":"0"}

 命令接口执行方式:

curl -XPUT '192.168.115.98:9200/_all/_settings'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index":{"refresh_interval":"1200s","number_of_replicas":"0"}}'

 开启x-pack用户密码后执行方式:

curl -XPUT '192.168.115.98:9200/_all/_settings' -uelastic:Ericss0n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index":{"refresh_interval":"120s","number_of_replicas":"0"}}'

3,优化写入流程 - 实现持久化变更

Elasticsearch通过事务日志(translog)来防止数据的丢失 —— durability持久化.

(1)文档持久化到磁盘的流程

① 索引数据在写入内存buffer(缓冲区)的同时, 也写入到translog日志文件中;

② 每隔refresh_interval的时间就执行一次refresh:

(a) 将buffer中的数据作为新的 index segment, 刷到文件系统的cache(缓存)中;

(b) index segment一旦被写入文件cache(缓存), 就立即打开该segment供搜索使用;

③ 清空当前内存buffer(缓冲区), 等待接收新的文档;

④ 重复①~③, translog文件中的数据不断增加;

⑤ 每隔一定时间(默认30分钟), 或者当translog文件达到一定大小时, 发生flush操作, 并执行一次全量提交:

(a) 将此时内存buffer(缓冲区)中的所有数据写入一个新的segment, 并commit到文件系统的cache中;

(b) 打开这个新的segment, 供搜索使用;

(c) 清空当前的内存buffer(缓冲区);

(d) 将translog文件中的所有segment通过fsync强制刷到磁盘上;

(e) 将此次写入磁盘的所有segment记录到commit point中, 并写入磁盘;

(f) 删除当前translog, 创建新的translog接收下一波创建请求.

 

4,基于translog和commit point的数据恢复

(1) 关于translog的配置:

flush操作 = 将translog中的记录刷到磁盘上 + 更新commit point信息 + 清空translog文件.

Elasticsearch默认: 每隔30分钟就flush一次;
或者: 当translog文件的大小达到上限(默认为512MB)时主动触发flush.

相关配置为:

# 发生多少次操作(累计多少条数据)后进行一次flush, 默认是unlimited: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ops

# 当translog的大小达到此预设值时, 执行一次flush操作, 默认是512MB: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size

# 每隔多长时间执行一次flush操作, 默认是30min: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period

# 检查translog、并执行一次flush操作的间隔. 默认是5s: ES会在5-10s之间进行一次操作: 
index.translog.sync_interval

(2) 数据的故障恢复:

① 增删改操作成功的标志: segment被成功刷新到Primary Shard和其对应的Replica Shard的磁盘上, 对应的操作才算成功.

② translog文件中存储了上一次flush(即上一个commit point)到当前时间的所有数据的变更记录. —— 即translog中存储的是还没有被刷到磁盘的所有最新变更记录.

③ ES发生故障, 或重启ES时, 将根据磁盘中的commit point去加载已经写入磁盘的segment, 并重做translog文件中的所有操作, 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 异步刷新translog:

为了保证不丢失数据, 就要保护translog文件的安全:

Elasticsearch 2.0之后, 每次写请求(如index、delete、update、bulk等)完成时, 都会触发fsync将translog中的segment刷到磁盘, 然后才会返回200 OK的响应;

或者: 默认每隔5s就将translog中的数据通过fsync强制刷新到磁盘.

—— 提高数据安全性的同时, 降低了一点性能.

==> 频繁地执行fsync操作, 可能会产生阻塞导致部分操作耗时较久. 如果允许部分数据丢失, 可设置异步刷新translog来提高效率.优化如下:

PUT /_all/_settings
{
    "index.translog.durability": "async",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size":"1024mb",
    "index.translog.sync_interval": "120s"
}

命令接口执行方式:

curl -XPUT '192.168.115.98:9200/_all/_settings'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index":{"translog.durability": "async","translog.flush_threshold_size":"1024mb","translog.sync_interval": "120s"}}'

 

5,优化写入流程 - 实现海量segment文件的归并

由上述近实时性搜索的描述, 可知ES默认每秒都会产生一个新的segment文件, 而每次搜索时都要遍历所有的segment, 这非常影响搜索性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 ES会对这些零散的segment进行merge(归并)操作, 尽量让索引中只保有少量的、体积较大的segment文件.

这个过程由独立的merge线程负责, 不会影响新segment的产生.

同时, 在merge段文件(segment)的过程中, 被标记为deleted的document也会被彻底物理删除.

1,merge操作的流程

① 选择一些有相似大小的segment, merge成一个大的segment;
② 将新的segment刷新到磁盘上;
③ 更新commit文件: 写一个新的commit point, 包括了新的segment, 并删除旧的segment;
④ 打开新的segment, 完成搜索请求的转移;
⑤ 删除旧的小segment.

2,优化merge的配置项

segment的归并是一个非常消耗系统CPU和磁盘IO资源的任务, 所以ES对归并线程提供了限速机制, 确保这个任务不会过分影响到其他任务.

segment合并;索引节点粒度配置,segment默认最小值2M,不过有时候合并会拖累写入速率

PUT /_all/_settings 
{
  "index.merge.policy.floor_segment":"10mb"
}

(1) 归并线程的数目:

推荐设置为CPU核心数的一半, 如果磁盘性能较差, 可以适当降低配置, 避免发生磁盘IO堵塞,所以我们需要降低每个索引并发访问磁盘的线程数。这个设置允许 max_thread_count + 2 个线程同时进行磁盘操作,也就是设置为 1 允许三个线程。

PUT /_all/_settings
{
    "index.merge.scheduler.max_thread_count" : "1"
}

(2) 其他策略:

# 优先归并小于此值的segment, 默认是2MB:
index.merge.policy.floor_segment

# 一次最多归并多少个segment, 默认是10个: 
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_at_once

#如果堆栈经常有很多merge,则可以调整配置,默认是10个,其应该大于等于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_at_once。
index.merge.policy.segments_per_tier

# 一次直接归并多少个segment, 默认是30个 
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_at_once_explicit 

# 大于此值的segment不参与归并, 默认是5GB. optimize操作不受影响,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此值 
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d_segment

命令接口执行方式:

curl -XPUT '192.168.115.98:9200/_all/_settings'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index":{"merge.scheduler.max_thread_count":"1","merge.policy.floor_segment":"10mb","merge.policy.segments_per_tier":"20"}}'

 

五,Cache的设置及使用:

a) QueryCache: ES查询的时候,使用filter查询会使用query cache, 如果业务场景中的过滤查询比较多,建议将querycache设置大一些,以提高查询速度。
indices.queries.cache.size: 10%(默认),可设置成百分比,也可设置成具体值,如256mb。(可写入配置文件)
当然也可以禁用查询缓存(默认是开启), 通过index.queries.cache.enabled:false设置。
b) FieldDataCache: 在聚类或排序时,field data cache会使用频繁,因此,设置字段数据缓存的大小,在聚类或排序场景较多的情形下很有必要,可通过indices.fielddata.cache.size:30% 或具体值10GB来设置。但是如果场景或数据变更比较频繁,设置cache并不是好的做法,因为缓存加载的开销也是特别大的。
c) ShardRequestCache: 查询请求发起后,每个分片会将结果返回给协调节点(Coordinating Node), 由协调节点将结果整合。
如果有需求,可以设置开启;  通过设置index.requests.cache.enable: true来开启。
不过,shard request cache只缓存hits.total, aggregations, suggestions类型的数据,并不会缓存hits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设置indices.requests.cache.size: 1%(默认)来控制缓存空间大小。

 

六,查看所有的索引设置

GET /_all/_settings

  

注意:以上index索引优化,ES2.0后不能直接写入配置文件所以可以通过api调用或者用shell脚本添加crontab做任务定时优化索引 

 

你可能感兴趣的:(elasticsearch的数据写入流程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