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咬文嚼字”,因为语言能改变世界

我有一个执念:语言能改变世界。

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所说出的每一句话,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很重要,因为它们会激发听者的某些情绪,强化某些想法。而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所说的话,就成了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和信仰,随着岁月的积淀成为某种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所以,说语言能改变世界,不算夸张吧?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1.语言影响人的思维

这一点,跟“框架效应”异曲同工。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说,一个医生对病人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病人非常害怕,不敢上手术台。而另一个医生对病人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病人想都没想说:“大夫还是您牛啊,我愿意配合!”像第二个医生这样,了解了框架效应的话,可以设计不同的框架和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治愈率。

除了医学,框架效应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用于公布消息、管理学、营销,威力无穷。

2.语言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对于这一点,我很快想到的例子,是语言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发现,大众所习以为常的很多男女差别,其实并不是由性别差异本身造成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说“男女生而不同”),而是被社会主流的观念一步步塑造出来的。而塑造的过程中,语言自然扮演了关键作用。

比如说,大众普遍认为,粉红色是跟女性而不是男性关联起来的。而实际上,在是否喜欢粉红色方面,男女生来并无差别。只是父母和社会中其他角色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开始,到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乃至之后,都不停通过语言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作为男孩,喜欢粉红色是不正常的,因为只有女孩才能喜欢粉红色。在这个例子中,语言本身既是人们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两方面,语言,或者说是说话的方式,还会影响到我们跟别人,以及跟自己之间的关系。

3.说话方式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果我说“情商高”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会说话”,应该没人会反对。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比如说,如果你给一个人解释一件事情后,看到他似乎仍迷惑不解,那么你可以问“你听懂了吗?”,也可以问“我解释清楚了吗?”

两种问法,高下立判。前者似乎把对方没听懂的责任怪在对方身上,后者则是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言下之意是“如果你有疑惑,那怪我没解释清楚”)。

偶尔如此的细节,自然说明不了什么。但很多人不会说话的原因,不在于措辞本身,而是ta本身太缺乏同理心,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所以如果总是被人说“不会说话”、“情商低”,就有必要反思下问题的根源了。

何炅、汪涵、蔡康永,都是众人齐夸的情商高、会说话之人。从他们主持的节目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细节。他们能成为主持界的常青树,圈内人缘和观众缘都很好,其实台上的主持只是一部分,我乐意相信,他们在台下也是有涵养的温暖之人。

4.说话方式会影响你跟自己的关系

通过近几年的体验,以及对积极心理学书籍的研读,我发现,一个人是否能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全然接纳自己,是ta是否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建立起跟自己的积极正面的关系,从对自己的语言下手,是个非常有效的方式。Susan Kuang分享的一个方法,我非常赞同:

你需要每天有意识地与自己进行积极的对话,直到它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对话最好是用日记的方式写出来。自我对话的时候,你可以把内在的自我想象成一个脆弱而敏感,但又特别渴望被爱和被认可的小孩,你甚至可以给他取一个有趣的或者可爱的名字,然后用第二人称去和他说话。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你试着从这个角度去看自己的时候,你会更富有同理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清晨会花40分钟,做自由写作。在文末,我经常写下诸如“a za a za fighting, Evita!”的话(捂脸ing),有意识地为自己加油打气。放下笔后,便觉得劲头十足,对新的一天充满了信心。

遭遇痛苦、挫折时,我又会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经历,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尽量理性地看待得与失,通常能更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

5.总结

我们日常生活的林林总总,无不被语言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所以,下一次开口时,不妨“咬文嚼字”一点,斟酌一下措辞,看看会不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需要“咬文嚼字”,因为语言能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