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大文学家们浪漫的爱情

林徽因

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林徽因+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也是梁启超最喜爱的儿子。由于当时政治的原因,梁思成出生在东京,清朝垮台后才随家回到中国。林微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梦想家和探索者,林微因聪慧可人,深受林长民喜爱,也受过非正规但是良好的教育。正是由于两家显赫的地位,当然也出于梁启超对林微因的喜爱,两家的父母便早早地为他们结了亲。然而这种封建的婚姻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个人彼此的欣赏和深爱。梁思成受父亲的影响,在国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后来转学建筑完全是出于微因的影响。后来两个人双双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这是小编我认为听到最浪漫的爱情誓言!

林徽因+徐志摩

他俩结识于林徽因游历欧洲期间。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之间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当然这是后话了。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小编语:最美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在遇见对方的时候被对方的闪光点所吸引,只是他俩的时间不对,当时徐志摩已有发妻和孩子,而林徽因也有了梁思成,虽有牵绊,但真正的爱情不是能轻易就结束的,林徽因是个理智的女人,她清楚的知道徐志摩对自己的感情是把对诗歌的浪漫寄托在自己身上。其实她的选择是明智的,也是理智的。

林徽因+金岳霖

金岳霖,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凭三本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岳霖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小编语:最美的暗恋是你有家庭,我不去破坏,我们是挚友,是心灵相通的朋友,你若有困难时我全力帮忙,但不会跨越道德底线。

徐志摩+张幼仪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张幼仪表示“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小编语: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中国封建思想伦理道德下的绑架,俩人没有恋爱直接进入了婚姻生活,这对当时有着新思想的徐志摩来说是种折磨,一定是接受不了的。但是迫于父母和伦理纲常他妥协了这一切。

坦白来讲在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当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张幼仪,她一直在这座坟墓里出不来。丈夫对她的冷淡和鄙视胜过一切语言上的伤害,但她还是善待所有人,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我想当时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是麻木的。她或许在每个晚上都会低低的哭泣,为什么自己的婚姻会成为这样?为什么老天这么的不公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丈夫抛弃对一个女人来讲是多么大的伤害和羞辱,但是就算这样,他还是善良的孝敬着婆家的双亲,在小编的心中她是一个善良又伟大的女人。

徐志摩+陆小曼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之所以会养成这样大手大脚的毛病,是因为她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小编语:小编认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是“偷情”所得,徐志摩认识陆小曼的时候陆小曼还是人妻,陆小曼的丈夫王蹇是一心扑在事业上,在生活上对她关心很少,这是他们夫妻生活开始病变的主要原因。而恰在这时徐志摩这样一位浪漫诗人的出现让陆小曼的生活丰富多彩,徐志摩与王蹇又是朋友,这样一来一往爱情的火苗开始蔓延···

婚后陆小曼的转变让这段婚姻摇摇欲坠,飞机失事有很多的原因,也是造化弄人,徐志摩虽为一代才子,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无疑是失败的。诗人需要时刻的激情去创作,但是婚姻是激情的产物,他或许只需要爱情去维持他源源不断的创作,这样他的生命也会从新书写。“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胡适+江东秀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当地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小编语:同徐志摩一样这也是一场包办婚姻,但是胡适没有像徐志摩做的那样冷漠,他对江东秀还是有友好的一面,或许也是想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或许每一诗人、才子都是风流多情的,胡适也不例外,江东秀没读过几本书,思想上与胡适交谈不了,达不到琴瑟和谐,胡适一生与韦莲司、曹诚英、徐芳、洛维茨等几位都有感情上的纠葛,与曹诚英甚至有了孩子,但迫于离婚失败这场感情也宣告了失败。

江东秀虽未读过几本书,但是做事还是很有魄力的,与胡适生活的一生中生了3个孩子,但都没有什么大成就。养不教,父之过,但胡适认为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母亲的任务,孩子的教育不成功是因为母亲没文化导致的,所以到最后一刻还是说要娶一位有文化有素质的太太,小编就想问一句:没时间照顾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有时间和别人留情?

在当时那个混乱的中国,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新旧交替,处于“旧”的封建统治下没读过新书的女子和深受儒家伦理纲常毒害的父母和处于“新”的喝过洋墨水有着新思想的青年们进行激烈的碰撞,而这些女子却成为了牺牲品,她们的身上有着道德的烙印和枷锁,没有勇气也不敢想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青年们虽内心十万个不愿意但也经不住父母以死威胁,娶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子生下孩子便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抛弃妻子”在外享受着自己本应过的人生,而这些女人却开始了自己坟墓中的生活,每天就是孝敬父母,教养儿女,日复一日,没有生活的希望,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全家所有的担子都在自己一人的身上,身为人夫的那些青年在哪呢?新思想就是抛弃妻女吗?他们披着新思想的外套,做着旧思想不负责人的行为,诉说着自己不敬如人意的生活,直至死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代中国大文学家们浪漫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