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好好思考: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
本书是成甲先生依据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实践应用而撰写一本非常适用的书,他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也值得一读。
读本书最大体会有两点,一是要从积累经验的学习走向深度思考型学习;二是学习不同学科主要是学习学科思维模式,让自己看问题、表述问题又多了一个视角。所谓学习就是思维认知升级的过程。人与人在解决问题差距主要是有认知层次及思维模型优劣决定的。
做为教师,我认为本书五星笔记法、“超一流学习法”、知识组织方式—“问思模”体系、思维模型内化五个阶段、认知六层次、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积累经验型学习与深度思考型学习,这七个观点可移植、迁移到教育教学中,现摘录分享如下。
一、五星笔记法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已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换言之,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知识,而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你思考解决间题的知识体系。
所谓“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做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我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
五星笔记法中的五个问题分别是: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其实,无论是一本书的主题还是工作会议要讨论的议题,我们往往是提前知道的。因此,在读书或者开会之前,可以想想如果我是作者或演讲人,我会如何讨论这个主题?等到打开书或者领导、同事开始讲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比较大家思路之间的差别。
2.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推理逻辑往往比具体结论更重要。因此,我在做笔记的时候,不仅留心他说了什么,而且关注他讲述的逻辑,在对方讲的时候,就尝试画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图,推测对方的思考过程。
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对方讲的内容我有疑问吗?他的想法有什么局限性吗?
有哪些观点给自己很大启发?
在讨论中,我还联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
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再花时间加工分析。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顺着启发点继续追问: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启发。当然,这份工作是要专门花时间的。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启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想法中,还要变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动计划,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五个问题就是五星笔记法的核心内容。
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其实不仅能用在工作中还能用在所有给你启发的场合,它的作用就是帮你挖据隐性知识。
核心程序:预判核心内容一记录讲解逻辑一记下疑问、启发一提炼思维模型一变成具体行动。
五星笔记法背后的核心原理是,别人说出来的东西,你就算记下来,也还是别人的知识。我们只有对别人说出来的东西进行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把那些启发和收获与自己的经历、接下来的行动相联系,才能真正从别人的做法中提取精华。
二、“超一流学习法”
所谓“超一流”,是在生活中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
第一个环节:“超”,是指遇到问题时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第二个环节:“一”,是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第三个环节:“流”,是指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云流水如闪电般的直觉反应。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形成了掌握思维模型的核心流程:
遇到问题一一超级人脉寻找答案一一超越答案、提炼模型一一举一反理解模型一刻意练习、内化直觉。
举一反三,即记得牢,要从多个维度复习一个思维模型,理解深,要把一个思维模型用在多个场景。
多维记忆的方法:情景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
三、知识组织方式—“问思模”体系。
传统的知识体系的架构是学科一一级知识一二级知识一三级知识…以此类推,逐层细分。
而“问思模”体系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有两大区别:
(1)这个知识体系的建立起点既不是某个学科,也不是某个知识(或思维模型),而是过去知识体系中没有的新要素:因为所有的思维模型都是解决某个间题的有效策略,那么统领知识的就应该是问题,而非答案。
(2)这个知识体系没有直接把问题和知识联系起来,而是在两者之间引入了一个新要素: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在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之闸建立联系的关键。
这就形成了“间思模”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基本问题一思维方式一具体思维模型。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坏节是,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其他知识都可以附着在这个强大的知识体系内。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看到原来看起来并不相干的事物背后的深层关系,加深对现实问题的本质理解。
四、思维模型内化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知不觉
表现:我们学了一个知识,也觉得自已弄明白了。可是,生活中如果遇到和这个知识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却想不起自己学过相关的知识。问题换了“马甲”,我们就认不出来。
知识应用特点:知识是孤立的,和应用场景脱节。
第二个阶段:事后诸葛亮
表现:你很可能做完这件事后,突然想起我学过这个策略。事后诸葛亮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多几次这样的经原,我们就会对应用这个知识更敏感了。
知识应用特点:对类似的应用场景,刻意思考可以回忆起弱联系。
第三个阶段:中途掉头
做到一半想起:“我好像学过一个方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间题。”这个阶段对应用一个知识的觉察力提高了。
知识应用特点:看到类似场景,能够想到相关知识。
第四个阶段:刻意为之
表现: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我们能第一时间想起来:“我可以用x×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用系统2思考。
知识应用特点:在知识和应用场景之间建立强联系。
第五个阶段:回到不知不觉
表现: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用某个知识解决问题,已经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内在思维方式和习惯知识应用特点:知识内化成直觉。
五、认知六层次:
无法解决或者非常困难的问题,从高一个层次思考往往就能轻易找到解决方法。可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思考问题要逻辑清晰、推理严密,但是很少思考我们是在哪个层次上分析的。如果能够对思考逻辑进行分层,我们就有了强大的思考武器。比如,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他发现了人们思考问题的分层逻辑: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六个逻辑层次。高维的认知往往距离因果链的起点近,而低维的认知往往距离现象结果近。这六个层次逐级上升,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就容易处理。
如果我们想要升级认知,或者碾轧别人认知的时候,可以主动从更底层却更高维的角度降维攻击,高维打低维。
六、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
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
这四类不同思维模型的特点各有不同。第一类,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而第二类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了,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四种思考深度没有绝对的高下好坏之分,而是有各自的使用场景。
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七、积累经验型学习与深度思考型学习
积累经验型的学习过程总结如下:
遇到问题一尝试试错一积累经验一熟能生巧一形成适应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
(1)敢于尝试。正所谓爱拼才会赢,只有干得多,才能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2)善于总结。遇到各种问题要琢磨背后的经验,并把经验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去。
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思维模型),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我们可以把这种深度思考型的学习过程总结如下:
深度思考型学习
遇到问题一分析本质一匹配规律一跨界迁移一选代改进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
(1)洞悉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积累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2)掌握大量原理和规律。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实践摸索,而是花时间学习全人类的最佳实践或规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高质量的思维模型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何获得高质量思维模型:观察一调整一决策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