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就要来了,你猛然发现,年初打算减掉的十斤肉还长的好好的。
你发现了吗?拖延症在蚕食你的激情和元气,使你的生活和工作都饱受诟病。但年轻意味着你总有一瓶修正液,可以大刀阔斧的改变自己。
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拖延症,通过读书和运用各种工具,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对我非常有用的6个方法分享出来。
1. 顺手干:降低启动成本
拖延只是影响了你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并不会让你马上成为loser。相反,很多拖延者在生活中自信又有野心。只是很不幸,他们陷入了三分钟热度的诅咒。
降低启动成本意味着降低实施的难度,从而延长持续实施计划的时间。简单来说,如果你前一天晚上把运动衣物放在床边,那么第二天早上晨跑的几率会大大上升。
Kindle和京东阅读年卡是降低阅读成本的绝佳搭档,随时随地,只要我想就可以读。不用费尽心思的百度各种格式的文档,下载和导入手机;更不用打开购物网站,选购和支付。这样我某一秒看到心动的书,一分钟之后就可以贪婪的读,启动成本微乎其微,不费事儿,零拖延。
这两个方面都是我自己在做的。利用这个方法,我养成了看书和跑步的习惯,相信会终身受益。
2.多线程:无心插柳柳成荫
拖延不等于懒惰。拖延的时候,你并不是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事实上,为了逃避更重要的事,拖延者完全可以积极有效的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
这是斯坦福萌教书约翰·佩里提出的针对结构化拖延者的最佳方法。很多拖延者在一拖再拖的同时,也完成了很多事,甚至有可能是生活中的好爱人,工作上的好伙伴。反而那些因为怕自己完成不了,而不敢做出承诺,永远在一件事上拖的人,最后什么也没做好。萌教授的方法如下:
1)将需要完成的事按照优先级列好清单,可以是典型的四象限。重要,紧急象限;重要,不紧急象限;不重要,紧急象限;和不重要,不紧急象限。
2)你会把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排在第一位,但必须要有次要的事位列其后。
3)完成后面的任务,就成为了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任务的有效手段。
4)借助于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者完全蜕变为有用人士,甚至会赢得“高效”的美名。
3.时间流:从感知到控制
你有没有这种念头?虽然明天上午要交的报告还没完成,但你还是想着先看个电影放松下吧。《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指出了拖延者对时间的态度。他们对时间的看法相当不现实,甚至一厢情愿的希望发现比客观存在的时间更多的时间。
拖延在表面上就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但是,你听了那么多时间管理和制定计划的方法,却为什么仍然克服不了拖延?仿佛时间可以被无限拉伸,而不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尼尔·菲奥提出的“非计划”日程表非常有效,我对这个方法的理解如下:
1)建立非计划表格,将未来一周可以预见的所有活动都在特定的时间位置记录下来这些事包括习惯事件(运动和吃饭时间)和预约好的事情(与闺蜜逛街等)。如果不确定某件事的具体时间,估计时间长度并标注在当天。
2)仔细检查表格并审视自己的计划,空余位置就是你可以利用的最大时间。
3)对照你的生活。娱乐休闲占的比例是不是过高?起床和上班之间的间隔是不是太短?前者其实是一种用于自我安慰的拖延,后者则使你的生活总是紧张兮兮。
4)记录和奖赏。这条并不是鼓动你去买买买,相反,因为完成计划与买买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往往并不能有效鼓励,反而会导致你在正常消费后,也极易产生愧疚感。如果将你每天用于完成计划的时间,记录在“非计划表格”中,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被见证,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会迅速高涨。
我建立“非计划表格”的显著感受是,可以帮你养成感知时间和规范自己的习惯。但切记,不可以将表格排的太密集,休闲和娱乐的比例太低,会让你身心俱疲,很容易放弃。
4.细清单: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你今天收到了一篇约稿,主题明确但难度不小。拿到邀请的那一刹那,你就开始想象,想象自己写出了文笔与立意俱上乘,阅读和点赞皆惊人的文章,从此邀约不断,平步青云……但直到编辑催稿时,你才发现写好的提纲还躺在某个文件夹里睡觉。
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里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三十年前,我哥哥十岁。他要写一份关于鸟类的作业,他原本有三个月的时间,却一直未动手。到了交作业的前一天,他坐在桌子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桌子上满是活页纸和铅笔,以及那些没有拆开的鸟类方面的书籍。工作量太大了,他手足无措,不知该从哪儿做起。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搂住他的肩膀,说道:“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孩子。先从一只鸟开始,然后是下一只。”
无论是多么宏大的任务,将其拆分成小块,落实到你的每日清单中去,越详细越好。一旦完成了开头的几项简单任务,你就会有一种流畅的成就感。这项清单应该包括必须做的和绝不能做的。
比如你经常在早上登上某Q的时候关注明星日常,回过头来已经十点了。下次,在你的每日清单上加两项:打开某Q,关闭弹窗。因此每日清单,也越个性越好,你总是在跟自己的大脑作斗争。
5.不完美:接受生活的常态
你不能否认,拖延与完美主义是一对绝佳搭档。完美主义本身并没有错,但当你对完美的要求已经导致严重的拖延,甚至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频率时,就应该对自己网开一面:对于一件事无需做到完美。
约翰·佩里提出的“任务验伤选择”对完美型拖延症非常有用。
你必须养成习惯,接下一件任务时就逼着自己分析下,看看“不那么完美”的代价有多大,好处又有多少。问问自己下列问题。
1)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
2)比起“蛮好”的结果,“完美”会更有用处吗?比起“一般”,又如何呢?
3)在这件事上,你真的能够做到完美无瑕的可能性有多大?
4)结果完美与否对我来说多大区别,对别人呢?
其实上述问题好好思考后,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有一样的答案:没那么完美也可以。你可以允许自己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而不是坐等任务过期。现在开始做,而不是现在开始考虑。
6.小工具:实践出真知
这部分分享一些有效抑制拖延的小工具。
1)多屏幕操作台。兰迪·波许在《最后的演讲》中分享了该方法。一个屏幕是日程表,一个屏幕是电子邮件,中间屏幕是工作屏幕。这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醒自己具体工作流程。
2)书籍推荐。不建议看太多书,否则会把拖延症想的更加严重。建议认真读的两本短小的书,《拖拉一点儿也无妨》(约翰·佩里)和《战胜拖延症》(蒂莫西·皮切尔);可以看看目录和章节重点的书,《拖延心理学》(简·博克),《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和《终结拖延症》(威廉·克瑙斯)。
3)线上工具。Google Calendar上的日历提醒可以在你每天习惯拖延的时间点及时跳出制止自己。谷歌和Outlook上的代办事项清单,都可以记录代办事项,且可统计已完成的事情,任务也会越做越舒心。
4)战拖小组。豆瓣和贴吧上有各种战拖小组。据说解救了很多人,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战拖太无趣,那可以加入小组,相互鼓励。反正我没有试过,因为一直拖着呢。
沉浸在拖延之中,时间会非常快。但正如“你有一把葡萄,是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坏的?”一样的道理,贪图眼前的舒适,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坏葡萄永远存在,且会越拖越坏。
战胜拖延最根本的方法,是直面。要知道,没有拖延,也许你的梦想早就实现了呢,拖着,只会让你离美好越来越远。
我们之所以一定要战胜拖延,不也是为了对得起夏花般绚烂的青春,不至于白发苍苍时,空留遗憾吗?
PS:看到最后的都是真爱。我会挑选两位务实行动派简友送出两本书:《拖延心理学》和《自控力》,国内包邮。在讨论中或者简信中告诉我,你曾经如何战胜拖延,或者你计划怎么做。
再PS:打算建立一个战拖小组,不喊口号,不打鸡血。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拖延症对生活的困扰。但只要7~10人,如果你想和我一起,简信我,告诉我你想加入的原因。
当然简友们也可在评论区自由组队,我的建议是小组人数不要超过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