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理念颠覆我曾以为的《孙子兵法》

最近跟着华杉老师一起了解孙子兵法,虽然没有完全看完,但目前学习下来的几篇内容中提到的很多理念,已经完全颠覆了我曾以为的那个《孙子兵法》,遂决定先梳理下这几部分。

“计”不是奇谋巧计,更多的是SWOT分析,是计算。

我一直以为,《孙子兵法》中的计是如诸葛亮那般经常能够出奇制胜的计谋,平时看古装剧中充斥的各种“离间计、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等等,我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孙子兵法就是讲计谋的,正所谓“兵不厌诈”,可心里多少认为,这个所谓的“炸”多少蕴涵欺诈、欺骗的含义,即便胜了心里觉得多少都有点胜之不武,所以一直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一部讲各种阴谋诡计的书。

这次通过华杉老师的讲解,才深刻认识到自己曾经理解上的狭隘。这里的计,指的是计算,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叫“五事七计”。其中,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七个科目,分别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性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全方面的对比与计算双方力量的差异,才能分析出这个仗能不能打。

《孙子兵法》不是鼓励人们开战,而是不战,反复强调不要打,不要打,不要打。

这部久负盛名的兵家奇书,我都以为是在教人如何打仗,鼓励人们去开战,因为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最高体现出兵书的价值。可华杉老师反复解释,《孙子兵法》就是多方劝阻人们不要打、不要打、不要打。其所强调的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

《始计篇》中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换句话说,打战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军队和百姓的生死,是不能够试错的。计算双方实力之后明摆着打不赢的战,即是精通兵法,也不可能打赢,所以学兵法,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兵法没用”。

“诡道”,引诱对方犯错误,但诡计没用。

《始计篇》的第二个要点,孙子介绍了十二条诡道。曾经以为这些诡计就是《孙子兵法》之所以流传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关键点,然而孙子的真实想法是“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即这些都是最后一步,临门一脚的取胜之道,但不能先交给你,因为打战真正较量的是双方实力,而这里提到的十二骗术也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不忘本谋,不要贪心。

这十二条骗术的研究方向,不是怎么去欺骗别人,而是去研究怎么防止被别人欺骗,不靠智慧,而是靠自身修养。

等待是重要的军事行动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急性子,对于等待的理解也是懦弱无能甚至无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然而这次才深刻的理解等待的战略意义。孙子曰:“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当没有胜的形势,第一个策略就是不办,就是选择等待。

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就是no zuo no die!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不出兵司马懿就是女人来激怒司马懿正面迎战,就是因为诸葛亮等不起,他想以人多优势来速战速决,那么多人的粮食就这样不战斗白白吃掉,他没有那么多粮食,而此时的司马懿就是算中了对方的物资支撑不住长时间的损耗,对方等不起,所以司马懿选择等待,最终把诸葛亮在等待中熬死了。

问题不一定需要被解决,还可以选择等待。

百战百胜不值得骄傲,一战而定才值得提倡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百战百胜是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每次都胜说明这个人非常有能耐,每次都能赢。

然而华杉老师分析说,百战百胜其实是件特别失败的事情,战争首先是劳民伤财,之所以要打战就是为了平息争端,解决问题,而百战百胜只能说明打了那么多次战役依然没有解决问题,一站而定则意味着一次战争就能够把所有问题解决掉,平息争端,从此天下和平,不需要再为战争劳民伤财,止戈卸甲,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修生养息、好好生活。

后记

短短的几篇分析就颠覆了我曾经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再次深刻体会到,学无止境,认知的更新与迭代确实是件需要终身探索的事情。另一方面,哪怕以史为鉴,只有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错误的解读视角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失误当中。

所以,再好的巨著经典仍需要一名光明磊、剔透落玲珑心的大师协助解读,否则倘若心术不正,再伟大的《孙子兵法》便可能成为研究阴谋诡计、投机取巧的历史范本。


那些理念颠覆我曾以为的《孙子兵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理念颠覆我曾以为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