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道德小谈

最近在 PPS 上看的两“则”新闻,有点感触,遂有此文。

一个是“周关之争”,主角是海派清口的当家周立波和他的大哥关栋天。其实我根本没看过海派清口的演出,在新闻之前也不知道周立波和关栋天是何许人也,不过这段时间大段大段的新闻倒是把他们之间的这次“争吵”讲得比较清楚。大概就是几年前,周立波事业发展不顺,在演艺界也没有什么名气。在他这段“低潮”期,关东栋天慧眼识才,出手帮了周一把,忙前忙后,还出资赞助了周立波的演出,帮助周创立了海派清口这么一个特色节目。没想到,周立波时来运转,这几年海派清口大红大紫(嗯,听说是这样,呵,我倒是 out 了……,也许是不在北京上海在种大城市的原因吧),发展极其顺利。而这些年来作为“恩人”的关栋天也一直作为这个节目的“报幕员”,从中分得一杯羹。最近吧,估计是这周立波觉得关在这个节目中的作用很小,但是分成太大,于是提出停止合作,以后独撑海派清口。

两人停止合作的真实原因倒底是什么(利益?艺术观点?),还有周关二人的各种“声明”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不太关心。我比较关心的在这件事为什么大家的反应会比较大。我想主要是,周的走红是与关当年的帮助分不开的,于是这里面就夹杂着所谓“伯乐千里马”、“恩人”、“兄弟情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类的感情因素,不由地让人想站在“道德标准”上来评论这事。其实只是两个艺人的停止合作而已,其实这种事情天天在发生,把感情道德因素一放开这件事几乎就没有任何的看点。打个比方,A 有钱,B 有技术,B 想开发一个软件卖钱,A 就借了点钱给 B,结果 B 开发成功。好吧。如果当初 A 只是好心,或是看重兄弟情谊,出钱给 B 只是想帮兄弟一把,没有任何的利益念头。那么 B 开发成功,把钱还了给 A 就好了,如果 B 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那么 B 就十倍,二十倍地还给 A ,无论还多少钱给 A ,A 都应该是开心的,因为他的重点在于 B 有没有成功,而不是 B 还多少钱给 A ,其它什么事都没有。也许 A 这个人没这么高尚,A 报资给 B 就是因为看好 B ,认为 B 的产品有利益可图,那么开始就签好协议,A 以资金入股, B 以技术入股,各自占多少,谈成之后进行开发,以后利益分配就按谈好的来,大家你情我愿,也没什么好争的。怕就怕什么呢,怕一开始以情谊相称,兄弟之间,谈这些多伤感情啊,是吧,好啦,等 B 真正成功了,利益分配上各有各的想法,谈不妥了就开始站在“道德”标准相互“攻击”。觉得自己委屈,或是自己有理。也许我们国家正是商业传统不够浓厚,这种事就特别多,而且最后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各有各的理。所以,如果一开始谈感情,以后就不要去想利益,一开始就是冲着利益来的,就立好字据,日后好分帐。那种一开始扭捏地谈感情,之后又想着想多捞一点的心态,在我看来,这是“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一种变体。(本段评论不针对具体人和事,只是谈一般情况,请勿对号入座)

另一个新闻是,国际铁矿石企业坐地起价,今年的铁矿石要涨价 90% 到 100% 。原因大概是因为预计中,今年中国的钢铁需求量非常大,而中国自己手里的铁矿厂又非常少。所以铁矿石巨鳄们看准了这个供求关系,就想涨个一倍好撑个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不过在这件事中,我感兴趣的是,中国钢铁企业联盟的某官员对这件事的评论,大意是,之前国际钢铁市场不景气,国际铁矿石厂商卖得不咋滴,咱们中国企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替他们开拓了中国市场,现在他们单纯地以现在的供求关系来定价(而不考虑咱们中国企业之前为他们做出的贡献),实在大大地不好,不利于双方长远合作云云。

中国钢铁企业到底之前给国际铁矿厂商做过什么“贡献”,双方之商有什么恩怨我也不知道,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的第一感觉是咱中国企业是不是太傻了。自由市场讲什么,不就是供求决定价格么?人家敢涨这个价,就是看中了你需要这么大量的东西又没地儿买,要不然人家敢涨这个价?交易是你买我卖两相情愿的事情,你被人涨价要协了还摆出一幅政治作派去谴责别人么?有本事没买啊,没人逼你。之前你为“他们”做贡献的时候,就应该谈好以后“他们”怎么还,没谈好就冲出去给别人做什么好事?这下好了,别人根本没领你这份情,该涨的照样涨。做了这种傻事,本来应该觉得“丢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打落牙齿和血吞。以后吸引教训,商场如战场,兵不厌诈,以后在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这么天真了。大家都是利益至上,手里要有能攻击和防御的武器。战场上只有胜者,其它只能靠边站。这件事让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我们的客户 X (日本公司),为另一个世界有名的大车商 R 公司(法国公司)做一个重要部件,这边正风风火火的开发呢,不料去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 R 公司的业绩, R 公司突然停止某车型的研发。连带着 X 公司的开发也突然中止,而且 R 公司一分钱都不付给 X 公司,相当于 X 公司这个部件前期的研发投入全部打水漂,一分钱都收不回。X 公司本来打算状告 R 公司,但碍于 X 公司之前没有和 R 公司签字合约(传说有些大车厂与外包厂商之间的合作是“承诺式”的,并没有合约),只好作罢,苦水自己吞,加深了 X 公司的财务危机。商场就是这么残酷。大多没什么人情好讲,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咱们中国人得赶紧和“国际接轨”才好啊。

牢骚完毕,回头看书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益与道德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