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人们把它看作先秦散文里面,艺术水平最高的作品,只有《左传》还有以后的《史记》,才能和它相比。
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从文学的角度讲,在先秦文学中,只有《战国策》和《庄子》两部书,是成就最高的。
01 其艺术特征之一,就是辩丽横肆,恣肆自由不拘束。
01.01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横肆而又浅显生动,敢想敢说,富于形象性。
那么,这些辞令和《左传》的行文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从陈说的方式来看,这些战国的游士,进行游说的时候,已经不像春秋时代的那些外交家那样,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他们也很少用道德礼仪来说服人,他们在游说的时候,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是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词,危言耸听。
比如张仪游说秦王,先列举他的许多失策,继而称赞秦国之强,然后鼓动他说。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
臣冒死罪,希望见到大王,谈论秦国的战略以及怎样能够破坏天下的合纵战略及其力量,灭赵亡韩,迫使楚魏称臣,联合齐、燕加盟,建立霸王之业,让天下诸侯都来朝贡。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而瓦解天下合纵,攻不下赵,灭不了韩,魏、楚不称臣,齐、燕不加盟,霸王之业不能建立,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
这就类似于,吃了我的药,如果不好,怎么怎么样?这就是江湖卖药的路子。
又如《秦策三》写范睢说秦王,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慨激昂,披肝沥胆,实为巧言利口,故弄玄虚。
为了极力的夸张声势,那些游说之士,往往在分析利害的时候,抓住一点,尽力发挥,不及其余,诱使对方上钩,听从他的安排,或者故作惊人之语,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然后再详加辨析。
比如苏秦游说秦王,劝秦王把楚国的太子给扣留下来,他就一口气举出了十种不同的结果,然后一一加以演绎,让秦王去选择。还有一个人叫蔡泽,他去游说范雎。为了让范雎对了进行言听计从,他也是一见面就先激怒范雎。
“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见面之后,又大讲功成身退之理和对方的危险处境,终于使他让出了相位;鲁仲连说辛垣衍,声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引起对方强烈反应,然后才详述帝秦之弊。
这些说辞都以夸张声势取胜,敢想敢说,奇伟恣肆。
01.02《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
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这种语言上的特点,造成了酣畅淋漓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节奏。
例如《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苏秦为赵国合纵的事去游说齐宣王道:“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正是有四面要塞的金城汤池之国。齐国地方2000里,将士有几十万,军粮堆积如山。齐国战车精良,又有五国军队的支援,作战集结会像飞箭一般快速,战斗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像风停雨止一样快捷;即使发生对外战争,敌军也从没有越过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首都临淄有7万户人家,平均每户有3名壮士,三七就是21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光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21万大军。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足翕)踘者;临淄之途,车辇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临淄人民非常富庶,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可见临淄人民的生活多么讲究。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轴相接、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幔幕,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极为高昂。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不料如今齐国竟然往西去作秦国的附庸,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愧。
通过这种极度排比与夸张的手法,极力的渲染齐国的富强。
01.03《战国策》中还有不少的寓言故事。
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都成了现在的成语了,而且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为了使听者易于接受,《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浅显易懂。
苏秦去齐国游说孟尝君不要去魏国。说,你来讲人话,还是鬼话。
我来就是讲鬼话,我来时遇到一个泥人和陶人,陶人就嘲笑泥人,就你一下雨就没有你了,就散了,泥人就反唇相讥,说,我被雨水泡散了,我还回到土地,还回到我的老家。
而你呢,一下雨你就顺水漂流,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连你自己的家都找不着了。
我听到这两个东西,这么一段对话,孟尝君一听也就心领神会。
泥人虽然被雨水泡散了,还留在自己的原地,而陶人却被水冲得到处漂泊,不知道家在哪,孟尝君就因此而想到,自己也不应该离开齐国,所以,他就打消了念头,不到魏国去了。
战国策的故事,就是这么巧妙,浅显易懂,甚至有些粗俗。这是战国策和左传很大的一个差别。
02 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风格
《战国策》的叙事也有很高的成就。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谋臣策士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了一个人的事迹,又用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注意提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橫说秦王,受到冷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你以前对我这么傲慢,现在对我这么尊敬,为什么是这样呢?
从刻画人物上面来说,是非常成功的。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而家人前踞后躬的情况,你如果落泊倒霉,连父母兄嫂都不把你当人;你如果飞黄腾达,家里的亲人都对你那么尊敬。
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就迫使他,不能不发奋,不能不往上爬,这样就使他的形象和作为就更加真实可信,当然在这方面作者是有意的加以夸张,甚至加入了一些想象,但是写得非常生动,就像短篇小说。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作者的想象,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节,冯谖一出场便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接着,作者又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了冯谖的奇士风采。
冯谖(xuan)是一个穷得没法活下去的人。他明明到人家那里讨一碗饭吃,就应该讲讲自己的才能,特长。今天我们要找工作也是如此,可是冯谖却自己说,我无能。
而到了孟尝君的门下,他又三次弹铗而歌。
说吃的太次了,连鱼都没有,他就对待遇不满。结果孟尝君提高了他的待遇,饭中有鱼了。
结果,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又弹着宝剑唱,说出门都没有车坐,还是对待遇不满,于是孟尝君又给他车。
结果,给了车以后,过了没多久,又不满了,又弹着宝剑唱歌,我还不能养活家。虽然我自己出门有车坐,但家还穷。
孟尝君就问别人,说是,冯谖他家里还有什么人?
说,还有老母亲,那行,咱们也把他老母亲也养起来。
到了这种情况下,他才不弹着宝剑唱歌,不发牢骚了。
这个人一出场就给人不同寻常之感,他很怪,请求别人给自己一碗饭吃,又说自己没本事,说自己没本事吧,又几次对待遇不满,这就产生了悬念,就很引人入胜。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做出了很奇特的事情,孟尝君招人替自己去收债,他主动的去,可是到了那里,他又不经过孟尝君允许,自作主张,把债券全烧了,让老百姓不要还债了,回来就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就说,你收了钱买回什么东西没有。
我给你买回来了义。
孟尝君很不理解,买的什么义啊?
他说我把你的债券烧了,老百姓会感激你,结果孟尝君很不理解,有点生气,可真是到了最后,孟尝君被齐王放逐的时候,那个地方的老百姓,由于当初冯谖行善,他们很感激孟尝君,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来欢迎孟尝君。
孟尝君此时才理解,你替我焚券,买的义,也就是买的人心,这个时候起作用了。
到这个时候,读者的悬念才化开了。
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就展现了冯谖的奇士风采。
所以,清朝有两个人,编了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在这本书中,评价这段文章,“三番弹铗,想见豪士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
这篇文章使得冯谖这个人的须眉,就是胡子眉毛,都能够浮动在纸上,也就是栩栩如生,这是非常生动的一段描写。
另外,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览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
03 先秦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
03.01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
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他们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这种以史见志的精神被后代史传文学作家发扬光大。
《史记》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辩,成一家之言。就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诗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它在记载历史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但是呢,又运用了不同的文学手法。注意刻画人物,描写细节,就大大的影响了后面的史书,像是24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发扬了先秦散文的这种传统。在记载历史的时候,都非常生动,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另外史传文学的这种创作经验,也被后面的史传文学所继承。
先秦历史散文,对于古代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穆天子传》,《燕氏春秋》,本就带有小说色彩。
还有一部分像《左传》,《战国策》,它们的生动的描写,被《史记》后面的传纪文学所继承,通过他们影响了后代小说的形成。
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与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
我们国家的小说,它往往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还往往的使用史传的记述形式,往往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安排情节结构,叙述过程当中呢,也是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而不是静止的描写,这些特点,都是受史传散文的影响结果。
都能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找到遗传基因,另外先秦历史散文里,丰富的内容,情节人物,都成为后代的小说和戏曲取材的宝库。比如,后代戏曲和小说的一些故事,像是赵氏孤儿等等,都是来自于先秦的史传文学。
另外,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西汉前期的散文,大都带有先秦时期的纵横家的特点,有战国散文的遗风,司马相如创作的大赋,也带有战国策的痕迹。
到了唐宋时期,唐宋的散文家提倡古文运动,更是把先秦的历史散文当成自己的学习榜样,比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都是受到了《左传》的影响,另外韩愈的《平淮西碑》是模仿《尚书》写成的。
柳宗元还特别崇尚《国语》,他的散文也受《国语》的影响,宋代的欧阳修,非常推崇《春秋》的记事,“简而有法”,他写文章也注意简略。
比如我们大家经常传诵的一段佳话,说他的《醉翁亭记》,最初开头是一段很长的文字,最后删改消减,剩下了几个字,环滁皆山也。
这就是学习春秋的简而有法。
而宋代的苏荀苏轼父子,他们善长写论说文,他们论说文就比较多的借鉴了《战国策》,这种情况一直到清代,写散文的人,也都是向先秦学习,向先秦的历史散文来学习。
比如,桐城派,方苞,刘大魁这些人,他们就把左传,等先秦的历史散文,当成自己写作的楷模,当成古文的典范。
方苞讲,写古文,要讲义法。这个理论,就是总结了左传,还有后来汉代的史记,他们的创造经验都是从此而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的散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后代的作家讲,文必秦汉。这里的“秦”指的不是秦朝,而是先秦,而先秦的历史散文,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所以,文必秦汉,其中的含义,就包含了学习先秦的历史散文,从这个角度来看,先秦历史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