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由内而外的教养》 从倾听自己的内心开始

Miko的读后感:

我初读《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这本书时,看到的反思自己、回忆童年,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情。有时候糟糕的情绪来得迅猛,我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和不可置信。而经过阅读,我才明白这是经历所带来的潜意识影响。回忆童年并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并不容易。但所幸的是,只要认真地去反思,哪怕回忆不起来童年经历,最起码能弄明白自己的情绪来自何处。找到症结,方能用药。

我对书中的“故事力”、“角色扮演”这两个词很感兴趣。我在其他书中也有看到过“故事力”这个词,对它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讲故事能提高语言理解力”的层面。而本书中的案例直接体现了故事力的巨大作用。讲故事与角色扮演,都是通过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表述事件,可以让人得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更好地认知自己的行为与感受。

我们常常说要理解与接纳孩子的情绪,️在此之前,应理解与接纳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回想起那些爆发的时刻,多半是因为我又困又饿,或者急着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我未能及时倾听自己内心感受而勉强装出来的慈爱很容易被孩子识别出来,她常常对当前的沟通不买单。

只有认真倾听自己与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进行平等协调的情感连接,从而建立稳固亲密的亲子关系。


阅读笔记|《由内而外的教养》 从倾听自己的内心开始_第1张图片




阅读笔记:

你怎么理解自己童年被教养的经历会对你教育子女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这件事?

对于“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认为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造就了我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倘若我没有接触到其他教育模式,那我的思维模式就只能依照记忆中仅有的来自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来行动(有样学样,好与不好的如数复制),直到我开始思考并发现原生家庭教育模式的不足。

我认为思索童年经历和自身性格特点及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总结采纳高效良好的教育方式、避开教育误区和不良的教育方式。

我们不能改变童年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但可以改变自己看待这些事情的方式。                                        如何理解和处理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自身的意义要大于对孩子的意义。

童年的事情已成定局,我想我们大概应该正视那些过往的经历。回忆好的经历,感受美好,常常提醒自己“我是幸福的”;勇于面对不好的经历,试着完整地写下来或讲述它,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努力地理解和接受当时的自己。是的,有时候这很难,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摆脱那些事情留下的阴影。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方式                  1、当你情绪不稳或怒气冲天时,把这种情绪如实记录下来。                2、放宽视野,想一想你对孩子做出如此反应的深层原因。              3、回忆某件影响了你与孩子沟通的事情。

我最近记录与宝宝的沟通故事,是希望自己能加深高效管教方式的印象和理解。然而,对于那些不好的瞬间,我常常是选择了“遗忘”。这大概是一种逃避:我在逃避自己没能好好处理的内疚感。我想我应该直面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不良反应的触发点,试着去改善。

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我们讲述生活经历的方式,体现了我们如何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心智模式形成于过去的经历,由特定的方式激活,并以此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信念、态度以及与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         

我们讲述生活的方式,体现的是我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将会影响孩子心智模式的构建。

比如有一次,我穿着我新买的人字拖在小花园里玩,当我回到家楼下,发现左鞋头的装饰花不知何时掉落了。我是应该回头去找呢?还是气急败坏地骂着商家,竟然卖给我这么劣质的产品?我都没有。我当时把右鞋头的装饰花拔掉扔进了垃圾桶,然后满意地告诉自己:这下我有一双简单大方百搭的人字拖了。

当时宝宝还很小,也许她还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起码她不会看到麻麻抱着她焦头烂额地盯着地面四处搜寻,也不会看到一脸凶恶的麻麻骂骂咧咧。

讲给孩子听的故事,哪怕事情本身很恶劣,如果可以,最后都请找到一个乐观的角度吧。但愿我们永远都不放弃对生活的乐观、勇气与热爱。

如何体会情绪的力量                      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消极情绪。                    交流时的真正融入能使孩子感到被理解,感到他在父母的心里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与《去情绪化管教》中情感连接的核心观点一致,要求父母在亲子交流时,向孩子表达同理心进行情感连接,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积极回应孩子的积极情绪,接纳理解孩子的消极情绪,然后才是理性引导。

如果老师对萨拉吃力而小心地走过树干的样子做出适当的评价,萨拉也就能从老师的反应中体会到这种评价。老师可以这样说:“萨拉,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了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是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为了全面地认识自己,孩子需要接受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与他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

我看到“适当评价”这个词,一直在琢磨如何才是适当的评价。文中举了一个例子,看起来与《去情绪化管教》中的沟通技巧有共通之处。我试着整合了一下:

1、如实叙述孩子的行为(倘若孩子没有成功,也应当尊重事实);

2、理解并说出孩子的心理感受,接纳并认同孩子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3、找到合乎事实的积极角度,表达肯定和鼓励。

4、如果孩子没有完成目标,但是自己很快就调节好了,我认为只需要简洁客观地认可鼓励,不必说太多,碎碎念会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

5、如果孩子没法自己调整好,给她一些时间去平复心情,然后帮她梳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引导她思考原因,协助她找到改善的方法并鼓励她实施。

曾经听过一句话: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几岁,你就几岁。越来越觉得,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心智成熟起来,可又需要重拾童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笔记|《由内而外的教养》 从倾听自己的内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