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芳华”看集体与个人」

今天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电影“芳华”的影评,看了影评之后,我也想从里面的一个视角来谈谈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看法。

集体与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赋予了它不同的理解,它有不同的属性范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到改革开放这一段特殊时期,这个国家从分崩离析的割据走向集中统一,人民得以当家做主,从此站起来有了尊严。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制度,正是这个这个社会制度拯救了这个国家。这个时期人民团结在一起创造了很多的奇迹,社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可集体的时间久了,体制就出现了它的弊端之处。在电影“芳华”里,有“刘峰”这样一个人物,那个年代最值得歌颂的人物——活雷锋。雷锋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电影里他也是这样的人。帮文工团去北京接人,要帮北京的同志拿家里的物品。坏饺子他去吃。猪圈的猪跑了,他去抓。难得的大学进修的机会他没去,让给了其他同志。被评为标兵,又多次立功。奖状加起来有满满一箱。这是在大环境的教育下,最想培育出来的形象。没有私心,我为人人的伟大形象。当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今天社会所赞美的,但也是最缺少的。

电影里有,何小萍,家境贫苦,生父劳改,母亲改嫁。她在当兵之前,认为只要当了兵。就没有人会欺负她了。但实际上,以小郝为首的小团体,不仅欺负她,我还孤立她。

在别人眼里,何小萍是臭的,偷衣服,垫假胸。不仅形象不好,思想也有问题。但实际上又是如何呢?在这个集体里,少时没有得到的关爱,到现在也一分没得着。

直到遇见了刘峰……

当刘峰告诉她,他已经帮她掩盖了她的不是很好的家境时,她眼里多出的那一抹神采,不知你见到没有?

在所有人嘲笑她,孤立她时。只有刘峰愿意和他搭舞伴。镜头拉近,她的吃惊,不知你见到没有?

一个渴望被爱的人,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就像干涸土地里的种子,遇到水一样。变得柔软,努力地去生根,去发芽。明明只有一粒,却想回报整片花园一样。这份感情单纯的要命,但也心甘情愿。

在刘峰被下放时,所有人避之不及。

从那时起她认了,为这个集体付出了这么多的刘峰都被下放了。那我为什么要去努力地融入这个集体呢?所以,在紧急上场的时候,她装病不上。结果是舞也跳完了。被夸没有瑕疵,成了学习的榜样后,被下放了。

为自己的前程而举报刘峰耍流氓的林丁丁,被原谅。是接受不来“来自天神的爱”何小萍装病不参加演出,同样也被原谅。是对这个集体死了心。同样的,因为何小萍臭,而孤立她的集体,也被原谅。不过是她出的汗太多了而已。

讨厌这种体制,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活在其中,无法改变,那就只有逃离。

改革开放至今也有40年,人们从一个我为人人的时代到了人人为我的时代,这是两个极端。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写到过,中国从一个极端奔向另外一个极端。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说那是集体的智慧所获得的荣誉,不能颁发给她个人。因为那是一个集体的时代,可今天在体制内,我们以党委,以单位的形式同样是在一个集体里,但好多人无集体意识,虽然有个词团结代替了集体,但好像作用不大。团结流于形式,无实质战斗力。

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个被检验了无数次的真理。经济基础的改变,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他的社会属性也在发生的改变。

现在是一个人人为我的时代,缺乏那种奉献精神,在今天的集体里,貌似集体,其实都是个人,有多少人是实实在在滴为这个集体向上而服务,越有责任心的人越会被别人议论为傻子,笨狗。越是那些耍小聪明的人越是受欢迎的人士。

“芳华”没看过,但采访导演的花絮看完了。时代在变,可人们性子里深层次的东西不会变,那蕴藏在国人精神品格不会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芳华。

最近看到,说现在的人都在做有成本的事,做事之前先想这于我有什么好处,做这事滑不滑得来,总得计较成本,那种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的事都傻人才做的。

还有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利弊之分,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每个人都在他自身所处的环境考虑利弊再行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芳华”看集体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