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ive Java》中学到的思想

序言

零散地读完《Effective Java》(中文版第二版),真心觉得这是一本经典书籍。现在想写一下读完这本书的整体收获,而不是涉及到书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收获

在重点或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和注释

在读《Effective Java》时,对于前10条建议,我并没有理解得很深刻,因为我只是简单地拿笔在书上划下重点的句子而已。我也感觉到了问题,后来在重点或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和注释,对于问题的理解提升很大。

虽然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是我却刚刚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比如我在看到第12条考虑实现Comparable接口一节时,首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何使用Comparable接口?

后来发现Comparable接口采用了策略模式的设计模式,进一步分析了策略模式。看到P54中间的一句话:依赖于比较关系的类包括有序集合类TreeSet和TreeMap,以及工具类Collection和Arrays,它们内部包含有搜索和排序算法。我就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些工具类比如Arrays的sort,使用的是什么算法?Comparable接口是如何与Arrays的sort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传入不同的Comparable接口,来实现Arrays的不同sort排序的?

之后我发现Arrays.sort会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排序方法。对于基本类型,会采用调优的快速排序;对于对象类型,会采取改进的归并排序。然后我就会问自己:为什么对于基本类型和对象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排序方法呢?快速排序的调优,体现在哪里?归并排序的改进,又体现在哪里?在查看源代码的基础上,我又发现JDK 7采用了一种Dual-Pivot Quicksort的快排方法,就会思考这个算法好在哪里?

在查看源代码的过程中,我发现注释中有个API的设计者是Josh Bloch,我就Google了一下。我才注意到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啊!我才知道Java的集合框架就是他设计的,才知道译者序里面的介绍,都是关于他的……我看书很少注意作者,这个习惯可不好。进一步Google,我发现了他的Twitter,我是不是应该关注他?那还有哪些Java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国外、国内牛人,我应该关注一下?如果在使用Java的过程中,连它的开发者及演变过程都不知道……通过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一下子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_+

深入思考

忘记从哪里看见过一句话,大意是:只有了解全部的真相,才能获得全部的自由——编程领域更是如此。就好比我读《Effective Java》,如果只是简单阅读第12条考虑实现Comparable接口一节,想必几分钟就草草略过了。但是我获得了什么?是能够和别人吹嘘说:我把《Effective Java》看了3遍,《Java编程思想》看了5遍?即使看10遍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不花费时间,问自己几个问题,亲自去研究一下Comparable接口,那么我不会知道JDK底层的实现细节,我并没有了解全部的真相,每次使用时都会有个疑问:咦,Arrays.sort是怎么通过对象的Comparable接口,实现不同的排序的?如果不去解决自己的疑惑,那么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套用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的一句话(大意):逃避问题所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问题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更为严重;问题永远不会自动消失,直到我们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我可能是有些过于类比了,但是如果关于编程的疑问,我们不去自己解决并亲自弄明白,那么我们就是在逃避问题

深入思考具有许多好处(自己浅显的总结,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1. 不会每次遇到问题,就想一次:这个功能是怎么实现的?这次没时间,还是以后再研究吧!
  2. 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这些问题只有在真正解决之后,才不会占用大脑的容量。《Head First》系列在引言部分,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慢一点,你理解的越多,需要记住的就越少
  3. 在我们完全理解一个问题后,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只会更加深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而不是那个老问题(这个功能是怎么实现的)。
  4. 增加自信,获得自由。

深入思考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我们离大部分真相都只有一步的距离。而且重要的是思考的深度,而且这样思考能够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至少我在读《Effective Java》时,就是这个感觉——一点也不觉得累,通过不断问自己问题,获得了很多很多知识,并且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优秀的框架(习惯),是指在无意识中也不会犯错

在第45条将局部变量的作用域最小化一节中(中文第二版P182),作者为了说明为什么将作用域最小化,for循环比while循环好时,列举出了一个代码片段,包含一个“剪切——粘贴”错误:本来是要初始化一个新的循环变量i2,却使用了旧的循环变量i。代码仍然能够通过编译,运行的时候也不会抛出异常,但是实现的功能却是错误的。如果使用了for-each形式,就会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无意识的错误。

作者是Java API的设计者,考虑得不仅仅是如何才能够使Java API实现效率更高,还包括如何让客户端更具灵活性、如何从架构的设计上,减少客户端犯错误的机会。这完完全全也适合每一个开发者。进一步思考,在现实中也是一样啊!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讨论如何通过优秀的习惯,减少无意识中犯错误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实现细节

细节很重要,但是书籍、框架乃至Java的设计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Bruce Eckel的《Thinking in Java》才会翻译成《Java编程思想》?)。在阅读源码时,不仅仅是语义上的理解,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实现这个功能?这样实现有什么好处?它的适用场景有哪些?是否还能够改进?哪些思想我能够借鉴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两段话:

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什么不同?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更好,自己应该如何调整?

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及格,而另外的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如果我要成为Java专家,我就应该去阅读JDK源码,因为这是Java专家及天才思想的结晶。我更应该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他们的设计思想是什么?要像一个Java专家一样思考~

抓住思想的好处:

  1. 提纲挈领,能够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地方(所谓的二八法则)。
  2. 阅读速度的提升。可以快速略过不重要的细节,我的阅读效率大大提升。
  3. 能够看清全局,对整体有清晰的把握。
  4. 可以改良自己的思考方式,使得我们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像一个Java专家一样思考

总结

我在读完《Effective Java》后,发觉《Java编程思想》这本书需要重新读一遍了,因为以前只是简单地划了一下重点句子而已。当然,除了一个人潜心研读之外,还需要多和他人讨论和总结。

我是Yano,帝都雾霾的人肉吸尘器。
如果读完有些收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O(∩_∩)O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Effective Java》中学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