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对口,是个伪命题吗?

明天,就要跟学生分享关于职业和专业的课程了,我从心里问自己:专业对口,是个伪命题吗?

从我高考选择专业到现在,过去十三年了,还记得当年的我,坚信自己要当个老师,从高中那些学科里扫视,还就语文老师这个职业有趣些,于是,高考报志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类,师范类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系。现在想想,高中我们没学过金融、没学过机械、没学过社会学、没学过考古,那么谁说,我就不能当个高级金融公司女白领或是个考古学家了呢?颇有遗憾!十三年过去了,身份转变的很有意思,我成了一所师范院校的老师,仍然跟未来的一帮老师们打交道,如今,他们每个人再次面临专业的选择,很有趣的,他们遇到了跟我一样的境遇,高中只学过数理化,于是,拼命往自己身上比较,到底是数学老师更适合我呢?还是物理老师更适合我呢?我想说,上了半个学期的物理,你可能有感触,此物理早已非高中物理是也,那么,数学也一样,此数学早已非高中数学是也,不要因为你能学会哪个而去选择哪个,而是要着眼于未来,看着就业的方向选择你的专业。

当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企图用一次选择锁定成功的人,不过是想用固定的坐标寻求安全感。愿望是良好的,但现实将会是残酷的。我想告诉大家几个事实:

1.很多专业名称很好听,但就业率却很低。

2.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就读的专业。

3.毕业后换专业甚至跨专业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我是学中文的,现在在物理学院,干着跟中文几乎半毛钱都没有的工作;我们熟悉的马云,当年是在杭州师范学院学英语的;我常常给大家提到的秋叶大叔,是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机械的;我很佩服的教职业生涯规划的古典老师,是湖南大学学建筑工程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学的专业是毫无用处的,专业可以不对口,但专业给我的技能训练却一直对口。事实上,中文专业给我的文学熏陶,让我至今收益;师范大学对于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给了马云一个绝佳的口才;而秋叶大叔和古典的理性思维技巧,绝对是理科生特有的烙印。而更多的故事其实是跟专业相关的,2012届的小彭,现在应该在广州的某医院影像科做课题吧,深厚的物理学知识成就了他武汉大学医学物理专业的学习;2014届的家钢,现在正在繁华的大上海学着他挚爱的金融,还记得他跟我说过,老师,在那帮考金融的学生里,我的理科知识绝对是最扎实的,这方面,他们绝对都找我请教问题;2014届的培熠,现在正在中国科学院学习科学哲学,一个我之前完全没有听过的专业,他跟我这样解释过他的专业,很多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是需要强大的科学知识做后盾的,我们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看吧,真的不止物理老师一种职业,许多有趣而又新鲜的职业等待着大家,而我们所学的物理学专业,正是这一系列工作最基础、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才是真正的专业呢?专业是将来走到社会上能够让自己生存的一技之长。专业不等于爱好,也不等于毕业证。所谓专业,就是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必须经过大量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成为“专”才,然后靠它就“业”。要知道,99%的人把自己的爱好当工作是一种奢望,最现实的选择是通过大学四年学习让你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一个人只要有了一技之长,就能立足社会,将来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挥的空间机会就会很多。还有同学说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但没有成效,是不是不适合目前这个专业?很多书都强调要成功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假如没有特别的天赋,是不是应该尽快换一个专业?

其实,大学里的专业学习,好比学做饭,只要肯学都能做到60%的程度,但那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专业之才。因为除了个别专业,当今大学里面的功课,并不要求你有多么高的智商和天赋。抱怨自己很努力却没有成效的同学,也许要反思一下,真正的问题不在专业,而是你根本没有适应和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绝大部分“天才”是经过艰苦的专业训练后拥有特殊技能的人。其实,最好的天赋也需要不断修炼才能成器,“勤奋+坚持”是打败天赋的最好武器。

我最不想见到的状态,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浑浑噩噩过日子,他们的理由是,目前所学的专业自己并不感兴趣。他们会说假如我读的是喜欢的专业,肯定会努力。如果你的生活只一味地抱怨专业,为自己的懒散、不求进取找借口,我只能说,你真的错了。

如果这些你都思考过了,你仍然要转专业,那么请你冷静思考三个问题:

1、你了解自己的专业吗?

2、你了解自己想调换的专业吗?

3、你想过10年后社会更需要哪种人才吗?

当然,我不建议你们强迫自己去学自己完全没兴趣的专业,我只是提醒,在说爱或者不爱一门专业之前,至少要能说出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将来能够在哪些行业、哪些岗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假如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那为什么这个专业适合或者不适合你?无论理由是什么,都显得苍白。

我喜欢的态度是:先做出一流的事,自然拿一流的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对口,是个伪命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