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原创 邑人电影院

“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这样牛气冲天的话,毫无疑问,只能属于宇宙第一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1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翻拍人物传记片在好莱坞是香饽饽,获奖的机会很大,因此每年都会有不少传记片出世,今年冲击奥斯卡小金人的就有《副总统》、《波西米亚狂想曲》、《宠儿》、《登月第一人》等。最终,讲述皇后乐队主唱弗莱迪燃情岁月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斩获头筹,夺得四座小金人。而《登月第一人》只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将一个传奇人物搬上电影屏幕,看起来很简单,剧情现成,人物现成,只需要渲染某些细节就可以,《波西米亚狂想曲》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它吸粉无数,让人看得激情澎湃。而《登月第一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电影中鲜有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多的是渲染封闭空间的压抑、太空航行的危险、登月之后阿姆斯特朗个人无边无际的孤独。

冰冷、压抑、凶险、孤独......将本该豪情万丈的登月场景拍得这样冷血质,无疑对渴望彰显美国霸权地位的民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特朗普就第一个跳出来对电影吹胡子瞪眼。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2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从奖项上来说,《登月第一人》败给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但在电影格调和人文内涵上,我却觉得登月比波西米亚更高级,更值得人去一遍遍回想。

登月影片的配制,可谓豪华级阵容:斯皮尔伯格监制,桥西.辛格编剧,达米恩.查泽雷导演,瑞恩.高斯林主演,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主创们对历史事件的冷处理和人物内心的热烘托,使得影片非常别具一格。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3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4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这种别具一格,首先在于它对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个人内心的探究。

每一位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有恐惧,有脆弱,有愧疚,有无法释怀的自我质疑。

高司令这种自带忧郁气质的美男子,真是很适合阿姆斯特朗这个角色。

一个男人,他拥有令人瞩目的事业,如何兼顾自己的家庭?这样的问题,就像姚晨曾经吐槽过的,好像从来都是女人要面对的难题,很少成为男人考量的内容,事业只要成功,这个男人在大众眼中就是成功人士。

但电影反复向我们提出的诘问。一个男人事业成功,他内心是否就会幸福满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阿姆斯特朗是英雄,但也是一个失魂落魄的男人,一个缺席的父亲和冷漠的丈夫。

都说女儿是男人的小情人,这话在阿姆斯特朗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他难得的欢声笑语,都是和女儿凯伦在一起,金发的可爱小女孩,承载了他最温柔深沉的爱。所以两岁女儿的死去,对他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也是他内心无法治愈的伤口,从此他更加郁郁寡欢,沉默寡言,甚至和妻子,也不再有感情的交流。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5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他将这伤痛,用高强度的工作来转移。挑战最高难度的航天任务,并一次次化险为夷。他成了上级最满意的部下,任何时候给他任务,一句简短的好就是他的答复。他也是同事最可信赖的搭档,在最危急的瞬间也会凭个人的冷静帮他们摆脱险境。

这些都是表面,在坚硬冰冷的火山下,其实翻涌着火热焦灼的岩浆。女儿的死亡,多个共事同伴的死亡,让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从此回避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拒绝接受现实。

他不再与妻子亲密,也不再向朋友敞开心扉,就算后来妻子又生下了一个小儿子,他的回忆里却永远都没有小儿子的身影,只有大儿子和小女儿在身边的甜蜜时光。

登上月球这件壮举,对他来说更像是完成一个任务,达成那些死去同伴们未实现的心愿,所以他并没有多兴奋。等到他在月球留下自己的脚印,眼前并没有星辰大海,只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凝视着头顶的蓝色地球,他又一次回忆起手指拂过女儿头发时的柔情,于是,他含泪将女儿的手链,留在了月球地坑。这样做,是一份释然,也是一份永远的怀念,从此以后当他凝望月亮,也是在凝望女儿。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6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才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也因为这份真实,才让我们相信创造奇迹的,往往是如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通广大的神。

这种别具一格,还体现在它对国家意志和个人命运的探究。

对美国阿波罗11号和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陆月球这件事的真伪,历来都饱受质疑。美国国民,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质疑它的真实性,更别说外界对这件事的众说纷纭了。因美国和前苏联冷战而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航天竞赛,最终以美国人登月成功而告终。五十多年过去,美国人却再也不踏足月球,除了我国的嫦娥号光顾,月球已经沉寂了很久。

在这样的时刻,将登月这件伟大往事搬上荧幕,对振奋美国信心是有帮助的。可是电影却刻意去掉了渲染美国国力的高光场面,也没有重现美国国旗被插上月球的辉煌时刻,而是加入黑人的说唱音乐The White on the Moon来突出民众的抱怨,用阿姆斯特朗妻子对宇航局负责人的诘问来展示登月的冒险和无法把握,用死去宇航员遗孀的眼泪来突出个体和家庭的牺牲。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7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为了与前苏联竞争,举国之力来推行登月计划,这无疑是激进的,是危险的,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从国家层面来说,或许这一切都是志在必得,毫不反悔。但是对于参与其中并牺牲的每个个体,这样的疑问,实在太有必要。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8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当太空舱被关闭,宇航员就像是被实验的小白鼠,命运交给了茫茫宇宙。他们陷入幽闭黑暗的狭小空间,身体被安全带绑住,唯一可以动弹的是脖子和眼睛。耳朵里是咯吱作响的金属零件震动的噪音,眼前是不断抖动的数字和闪烁的警告灯,飞机就像是会随时被气流撕裂的小鸟,气喘吁吁。而待在这封闭空间的宇航员,眩晕、窒息、生死未卜。

这样的飞行是不是打破了很多人的浪漫想象?

但这就是现实。电影让阿姆斯特朗走下神坛,让美国走下神坛,让我们看到当年这个使命的偏执和冒险。虽然它是一个伟大的冒险,但它的核心词就是冒险。登月回来的阿姆斯特朗自己说,当时登月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而他,就是命悬一线地踏上了征途。

电影最后,他和妻子坐在隔离室的两端,用爱的触摸替换了淡漠已对。但实际生活中,就在登月成功后,阿姆斯特朗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担惊受怕没有爱人陪伴的生活。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_第9张图片
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

本质上,这是一场超级英雄的自我救赎。但它对于英雄光环下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和个体命运的关注,真正打动了我的心。

所以,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我替他脑补了这样一句话:当你们仰望月球,我却怀念头顶那蓝色地球。这句话,我觉得更适合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科幻成为真实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独的太空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