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糖类 走出误区

——碳水化合物是糖的多数形式

作者 五盛缘老爹

揭示糖类 走出误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于很多人,特别是糖尿病人,一提到“糖”就非常恐惧,所以,为了帮助人们认识糖,走出误区,有必要对糖类进行全面揭示。

基本概念

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中三大产能物质之一,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每两个氢原子对应一个氧原子,比数与水相同,好像碳和水的化合物,故此得名。2.糖类的概念: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具有甜味,所以,这些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3.碳水化合物是糖类的大多数形式,是对糖类狭义的理解。

糖类构成

糖类的分子通式是Cn(H2O)m,然而,符合这一通式的不一定都是糖类,是糖类也不一定都符合这一通式。生物化学家在先前发现某些糖类的分子都可以用通式表示,因其都是碳和水分子的倍数而称为“碳水化合物”。但后来发现许多糖类分子式并不如此,这样表示不够恰当和精准,可是,已经沿用已久,便至今仍然这样称呼。

糖类详解

糖类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根据糖的结构分为单糖、双糖、低聚糖、多糖四类。

1.单糖。单糖是糖类中结构最简单,通常条件下不能再被直接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分子,是具有两个或更多羟基的醛或酮类,是构成各种寡糖和多糖的基本组织单位。①特性。单糖每分子含有3~9个碳原子,含有许多亲水基团,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②种类:单糖是核酸的结构片段,由三种不同的特征片段来分类:羟基的位置、分子内的碳原子数以及其手性构型。羰基在碳链末端分子的单糖称为醛糖;羰基在碳链中间分子的单糖称为酮糖。③名称。单糖根据碳原子层得名,三个碳原子的单糖称为丙糖;四个称为丁糖;五个称为戊糖,以此类推为己糖、庚糖、辛糖和壬糖。④常见单糖。生物体内的单糖有多种,最简单的是丙糖;戊糖和己糖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可不经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常见戊糖是D-核糖、D-2-脱氧核糖;常见己糖:葡萄糖(醛糖)、果糖(酮糖)、半乳糖、半露糖;己糖例如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是同分异构体。⑤作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RNA的组成物质;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物质。⑥糖醇。糖醇是单糖的重要衍生物,常见的有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其中木糖醇是五碳醇,存在于瓜果和蔬菜中,其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因而可被糖尿病人接受;麦芽糖醇由麦芽糖氢化制得,常用作功能性甜味剂,用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的食品;糖醇不能被口腔中微生物利用,有防龋齿作用。

揭示糖类 走出误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双糖(二糖)。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单糖组成的糖类称为双糖。①构成。由两个的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上的羟基脱水生成的糖苷,苷元是另一分子的单糖。②种类。自然界常见的是蔗糖和乳糖,还有麦芽糖、海藻糖、异麦芽糖、纤维二糖、壳二糖等;双糖还可分类为还原二糖与非还原性二糖;三糖水解后生成三分子的单糖。③存在。蔗糖由葡萄糖与果糖组成,是植物体内存量最丰富、最主要的糖类;乳糖广泛的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如哺乳动物的母乳。④功能。淀粉是储蓄能量的物质;纤维素是组成细胞壁的物质;糖元是储能物质;蔗糖和麦芽糖能水解成单糖供能。

揭示糖类 走出误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低聚糖(寡糖)。①构成。低聚糖是由3~9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构成的聚合物。③性质。水解后可生成单糖,包括二糖、三糖、四糖等。③种类。根据糖苷键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目前已知的重要的几种有棉子糖、水苏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

4.多聚糖(多糖)。①构成。多聚糖是由≥10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并借糖苷键彼此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②形式。是以直链或支链缩合而成的同种单糖或异种单糖。③区别。低聚糖和多糖都是由单糖单元通过糖苷键组成的长链分子。两者的区别在于单糖单元在链上的数量。④性质:不溶于水、无甜味、无结晶、无还原性,在酶或酸的作用下最后成为单糖。⑤分类:根据人体是否可以利用分为可利用多糖和不可利用多糖。可利用多糖如淀粉、糊精、糖原、几丁质(壳多糖)。不可利用多糖如膳食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根据水解后生成单糖的组成是否相同分为同聚多糖和杂聚多糖。同聚多糖由一种单糖组成,水解后生成同种单糖,如阿拉伯胶、糖原、淀粉、纤维素等。杂聚多糖由多种单糖或其衍生物缩合形成,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水解后生成不同种类的单糖,如粘多糖、半纤维素等。

5.复合糖。①构成复合糖是糖类的还原端和蛋白质或脂质结合的产物,在生物中分布广泛。②功能。有多种重要功能,细胞的识别、定性以及免疫等无不与之有关。③种类。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有以蛋白质为主的称糖蛋白,如血液中的大部分蛋白质;也有以糖为主的,如蛋白聚糖是动物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同脂质结合的,如脂多糖存在于细菌的外膜,成分以多糖为主;糖脂的组成以脂质为主,大多和细胞的膜连系在一起。糖脂可由鞘氨醇,也可由甘油等衍生,但在自然界分布最广,迄今研究得最多的是鞘糖脂(见鞘脂)。④特性。复合糖不对称,糖脂和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的外表面。

糖类来源

糖类是广布自然界中的最丰富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通常都由一种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即单糖所构成,主要包括没甜味的淀粉和有甜味的麦芽糖等。糖类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粮、谷、薯类、豆类和蔬菜水果中。人们获得糖类主要从食物中获得,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植物中最重要的糖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糖类在植物中约占其干物质的80%,在动物性食品中糖很少,约占其干物质的2%。在食品科学和其他非正式的场合中,碳水化合物通常指富有淀粉(如谷物或面食)或简单的糖类的食物(如食糖)。

甜味甜度

人们都喜欢甜味,甜味是与糖联系着的。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是大家熟悉的糖,不仅味道甜,而且还是供应人体能量的物质。果糖是最甜的糖。果糖、蔗糖与葡萄糖的甜味的比例,根据实验测定是9:5:4。糖的甜度为果糖175、蔗糖100、葡萄糖 74、麦芽糖32。是不是所有的糖都有甜味呢?不是。例如,牛奶中有4%的乳糖,乳糖是没有甜味的糖。反过来说,是不是有甜味的都是糖呢?也不能这样说。例如乙二醇、甘油虽有甜味,但都不是糖。根据糖的化学定义,糖就与甜味没有必然的联系了。

糖类功能

糖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生物能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糖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①人体的燃料是糖,各组织器官都要依靠糖氧化后产生的热量来维持生命活动。②糖是脑神经系统热能的唯一来源。③糖是人体三大主要热能的来源之一,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约4千卡能量,人体的热能约占所需总热能的60~70%是由糖类提供的。④人体进行呼吸、血液循环、肢体及体温保持等都少不了糖。⑤儿童生长发育,糖更是不可少的营养素。

2.储存能量。①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人体储存能量可维持血糖。糖在体内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当机体需要时,糖原分解,释放入血,维持正常血糖浓度,供给各个器官。③辅助脂肪氧化。体内脂肪氧化依靠糖供给热能,如果糖供给不足,脂肪就不能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会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在人体积存起来,造成酸中毒。

3.构成组织。糖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是构成神经、软骨、骨骼、眼球角膜、玻璃体的重要成分;由糖和核糖蛋白组成的核糖核酸和脱氧核酸是细胞的重要成分;肝脏、肌肉中含有糖元,血液中含有葡萄糖,体脂的一部分由糖元转化而来,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中无不含有糖的成分。糖也是保护各器官功能,帮助肝脏解毒的重要物质。

4.合成碳源。糖类同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碳源,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与脂肪结合形成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和代谢提供碳骨架。糖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为体内其他含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糖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酸和甘油,进而合成脂肪;可转变为某些氨基酸以供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可转变为葡萄糖醛酸,参与机体的生物转化反应等;因而糖是人体重要的碳源。

5.调节功能。糖对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①大脑功能正常运转都要靠糖,血糖过低,会使大脑功能发生阻碍,长期戒糖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大脑营养失调。②糖还能保肝解毒,能让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③是生物体重要的构成物质,或当作动物外骨骼和植物的细胞壁,如甲壳素和纤维素。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④五碳醛糖的核糖是构成各种辅因子不可或缺的物质(如ATP、FAD和NAD),也是一些遗传物质分子的骨干(如RNA)。

6.其他功能

糖类是细胞的构成成分,如细胞壁。糖类是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信息分子的组成成分。细胞识别包括生长、发育、受精、免疫、形态发生、癌变、衰老等。糖类的众多衍生物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受精、预防疾病、血液凝固和生长等有极大的关联。如糖蛋白的糖链、血型的分类。糖类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密切相关,如:DNA、RNA分子都含有糖。糖类是生物体内许多物质的前体,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辅酶等都是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变而来。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

食糖制取

糖不仅是一种重要食品,在食品加工中还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烘焙时,面包散发出的浓郁香味以及金黄诱人的外皮,是因为加热糖出现了美拉德反应;在制作冰淇淋时,因为糖不会结冰,它与清水混合物就会具有抗结能力,在较低的温度时依然可以令冰淇淋保持软滑,并防止储运过程中品质降低。作为一种甜味物质,人们经常食用的是白糖、红糖和冰糖等,都是由蔗糖加工制成的。制糖方法并不复杂,把甘蔗或甜菜压出汁,滤去杂质,再往滤液中加适量的石灰水,中和其中所含的酸,再过滤,除去沉淀,将二氧化碳通入滤液,使石灰水沉淀成碳酸钙,再重复过滤,所得滤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了。将蔗糖水溶液放在真空器里减压蒸发、浓缩、冷却,就有红棕色略带粘性的结晶物析出,这就是红糖。想制造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的骨碳或活性炭,将红糖水中有色物质吸附,再过滤、加热、浓缩、冷却滤液,一种白色晶体——白糖就出现了。白糖比红糖纯,但仍含一些水分,再把白糖加热至适当温度除去水分,就得到无色透明的块状大晶体——冰糖。可见,冰糖的纯度最高,也最甜。说起甜味物质,人们很自然想到糖精。糖精并非“糖之精华”,它不是从糖里提炼出来的,而是以又黑又臭的煤焦油为基本原料制成的。糖精没有营养价值。少量糖精对人体无害,但食用糖精过量对人体有害。所以糖精可以食用,但最好不用。

糖的吸收

糖类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怀利用。

科学吃糖

糖是食物之一,当然可以吃。但糖类是热值很高的碳水化合物。任何食物都要会吃,吃得合理才能吃出健康。不能只顾一张嘴,不顾身体,香在嘴里,臭在腹内,吃了生病,得不偿失。

1.糖品有害。吃糖要吃天然糖,要少吃人造糖。①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作了调查后认为,糖比烟和含酒精的饮料对人体的危害还大。食糖和甜品摄人过多易导致各种疾病 ,如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血管硬化症及脑溢血、糖尿病等。②糖属酸性物质,长期高糖饮食会改变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呈酸性体质,减弱白血球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寿命缩短20年。因此于1995年提出“全球戒糖”的口号。

2.影响代谢。①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正常进食,导致营养素的缺乏。②长期嗜好甜食的人使体内环境失调,容易引发多种眼病,如青少年近视、老年性白内障。专家曾对50例白内障患者调查,发现其中有34%的患者有酷爱甜食的习惯,与葡萄糖代谢障碍有关。③影响脂肪消耗,吃糖过多会造成脂肪堆积,出现肥胖。④影响钙质代谢。学者认为吃糖量如果达到总食量的16-18%就可使体内钙质代谢紊乱,妨碍钙化作用。据日本一项调查表明,小儿吃糖过多骨折率有所增加,是造成软骨症、骨折的重要原因。儿童长期高糖饮食,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等,影响小孩长高 。儿童吃糖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则为口腔的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条件,容易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家长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甜食。

3.避免误导。国内外有人拿实验说事,难免造成一定误导,如①掌握时机吃糖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洗浴和运动时大量出汗和消耗体力,吃糖可更快补充热量,防止虚脱。②当疲劳饥饿、头晕恶心时,吃糖可迅速升高血糖,稳定情绪,恢复正常。③每天下午2点吃点巧克力、甜点心或甜饮料时,可使人在学习和工作时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减少车祸。④单纯性肥胖是由于总热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失去平衡所致,不能把肥胖归结于糖。依据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食糖研究的结果认为,食糖除导致龋齿外,引发肥胖和其他疾病是没有根据的。理由是食糖不是使人发胖的原因;瑞典几位医学家的研究更进一步证实,食用糖不会导致人体内形成脂肪层。⑤胖人的食物中脂肪总是比糖多,所以,减肥首先应减少食用脂肪性食物。欧洲营养学家、瑞典的阿斯特鲁认为,如果不滥食过多脂肪食物,那就可以安心地提高糖的用量,而不必担心肥胖。当人体糖分不足会消耗脂肪,所以不建议不合理的节食减肥……。

营养学看法。

1.糖类是生物中的常见能量来源,多种食物皆含有丰富的糖类,包括水果、汽水、面包、意大利面、豆类、马铃薯、米糠、稻米及麦类。人体也可以从蛋白及脂肪获取能量。脑部及脑神经一般不能燃烧脂肪以获取能量,但可以使用葡萄糖或酮糖代替。人体能从糖异生过程中,利用特定的氨基酸、甘油三酯中的甘油骨架,或是脂肪酸中的合成某些葡萄糖。需要特别注意:“糖类是生物中的常见能量来源,却不是人类的必须营养。糖类也不是任何其他分子的必须组成部份,而人体也可以从蛋白及脂肪获取能量。”这句话不够精准,值得商榷!

2.生物一般不能利用所有糖类转换成能量,其中葡萄糖是最普遍的能量来源,尤其是大脑,由于血脑屏障具有低通过性,只能由葡萄糖供能。许多生物都有能力把其他单糖及双糖代谢成能量,但以葡萄糖为首选,也最易消化。例如在大肠杆菌中,当遇到乳糖,乳糖操纵子会释出酶,以消化乳糖。但如果乳糖和葡萄糖都存在,乳糖操纵子会受到压抑的,葡萄糖会首先被消化。

3.多糖也是常见的能量来源,许多生物皆能分解淀粉成葡萄糖,但大部份生物都不能消化纤维素、甲壳素等其他多糖。这些糖只能由某些细菌及原生生物消化。例如,反刍动物和白蚁会利用微生物来处理纤维素。虽然这些复杂的糖不能轻易消化,但它们却是人类营养的重要部份,称为食用纤维。他们也可以通过工业手段制成其他类别的糖,如壳聚糖(由甲壳素加工而来)。美国药物组织建议,每名美国及加拿大人的食物热量需有45–65%来自糖类,以减低心脏病及肥胖症的风险。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也联合建议每个国家制定营养指引,订立每人的总食物能量中的55–75%来自糖类,最多90%直接来自糖份。

五盛缘20170611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示糖类 走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