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选择的力量(已更新,谢谢打赏的亲们)

一直想写点什么纪念下过去近十年的时光,既是对自己过去金融IT工程师生涯的一点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些许展望。

面对最近的新局面新变化,内心惶惶的同时也总是告诉自己,蒲公英的种子如果没有顺风而为也许不会生根发芽;远古的大鱼如果没有离开海洋也见不到春天的大地和海棠。

春来夏往,韶华易逝。人生之旅如果固步自封,又有什么精彩。面对世俗、纷杂、欲望的纠缠,也许我们只能听从内心,相信选择的力量。

(一)银行大型机工程师的十年生涯

08年作为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本科生,我从同济毕业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一整年的实习经验,于是顺利成章地转为正式员工,加入了美国道富集团在中国的大家庭。道富信息科技杭州(State Street Technology Hangzhou)是美国道富集团(State Street Corporation, STT)在中国的全资技术部门,负责这个资管、托管银行在全球的交易系统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业务。因为在大学的课业选择,我成为了一个冷门小众、但同时挺有含金量的名叫“大型机”(Mainframe, a.k.a.,Big Iron)的领域的新人,参与到了公司24*7的交易服务器系统编程团队,开启了充满荣耀感的金融科技从业之旅。我时常觉得大型机工程师与医疗工作者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是医生治人的病,我们治机器的病。当然这里所指都是软件范畴,比如交易系统的响应调优、故障排除、软件产品的维护与升级。

大机的界面在所有的人机交互里显得尤其特别,花花绿绿,充满了文明的神秘感与古典的高级感。这种感觉不太好形容,但我们知道一旦它出了问题,今天金融机构核心的交易系统比如股票、债券、衍生品交易、清算乃至平常人使用的存取款功能,都将崩溃。

大型机这个IT的细分领域从业者少,在当时即使放眼全球会这门技术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在从业者最多的美国,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也是面临退休的状态。21世纪初的第一次互联网革命让所有人看到了分布式系统(与大型机互斥的一个新兴架构)的蓬勃生机,有人说,分布式计算的时代来临了,“恐龙时代般的大型机已死“。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带有最强烈的讽刺意味,压过所有人的高谈阔论。

大型机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不仅没有死,反而因为它的高安全、高可用、高并发特性而生存了下来,一代又一代地更新换代与时俱进。时至今日,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核心系统、卡系统也是基于此才能应付每秒上千笔交易的并发要求。于是乎,这个曾经很多人以为的夕阳产业,成为了我们这些刚毕业的新生恐龙蛋们发展的沃土。理由很简单,老一辈即将退休,新一代朝气蓬勃接班。

尽管在这条路上能够顺利发展下来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非常偶然,但让我朦胧中看到,做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毕竟没有人愿意步入一个会消逝的领域。是啊,如果它当年真的被替代了呢?幸运的是,我有一帮在美国的老师傅,带着我们入门、修炼,还去了波士顿总部和他们一起工作了三个月非常融洽开心,那时候觉得应该会在道富做一辈子。

就像夏天的杭州,最热的时候总是猝不及防一场雷阵雨。想回上海发展,临别的时候我的老师傅Ron Sacramento给我写了一句话“Do not believe what you hear, believe what you see.” 不要相信你听到的,要相信你自己看到的。像是职业忠告,也像是人生忠告,让我时常在脑海中想起。可惜老爷子后来遭遇了自己的一些不幸,让人非常心疼。

2010年告别了杭州和道富之后的日子,我参与了在一家小技术公司派驻交通银行的服务项目,之后又加入IBM(大型机的发明企业)派驻参与南京江苏农信的项目实施。总体来说,学习了不同企业文化不同的行事风格,但是依然是一名呆猛的小小大机工程师。

再后来,2011年八月我来到了摩根士丹利,一呆就是五年多。

就像当初我作为校友回到同济给学弟学妹们做招聘分享时候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看得更远“。我是真心这么觉得。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一流的氛围一流的同事还有一流的平台,人们都很快乐并专业。公司给了很多的资源和平台,让我逐渐发掘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宽松的环境(这里要感谢我的老板Alvin,他总是给我们很多空间),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我鼓起勇气在工作之外参与到各种公司活动里面,与有着不同视角不同脾性的人打交道着实有意思,交流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也是非常的珍贵,很多问题其实是由于低效的交流造成的,战胜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就是要与对的人有效沟通,跌跌撞撞过程中,逐渐明白就事论事、真诚待人、常怀感恩,才能成长。

我以为在摩根这样的顶尖公司做大型机工程师,也算是一个里程碑了,也许我也不会走了。的确我在这里呆了最长的时间得到了最充分的机会和成长,各种经验的沉淀却无法冷却自己内心往前的声音,见到外面的世界越多,就越来越肯定自己并不是一个技术狂热者,我可以把这份工作一直做下去,但我十分肯定这不是我热情所在,于是两年以来,渐渐地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1、我想做什么?2、我擅长什么?

如此 星星之火,蔓延开来。

只是时光荏苒,少年不在,但我依然愿意相信选择的力量,一切并不晚。


(二)浪漫主义之星火燎原

读过欧洲建筑史,浪漫主义建筑(主要是哥特式)与古典主义建筑(古希腊罗马式建筑)相比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它强调秩序、威严与比例,但除此之外,我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摩羯座。听从内心,打破常规,也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去终身领悟的人生课程。

一个想法就像一粒种子,一旦种下就一定会生根发芽。比如转行这件事,一旦有了念头,就很难停止它有意无意的疯狂生长。

在摩根士丹利的日子,每天都会抽一些时间关注国外财经新闻,一开始大篇幅的英文财经新闻让人很难适应消化,但日积月累的效应让自己很快地掌握了金融很多特有的表达方式,现在已经能够很快地读新闻,听新闻。还记得当年Facebook上市的时候我正好值班,除了监控IPO交易速率,一边开着彭*的新闻直播(Market Maker节目)等待开市,亲身经历了NASDAQ系统故障导致的交易延迟,那种感觉让我隐隐觉得,如果我是真正从事金融业务工作,那该多有意思。

平日里喜欢挺多乱七八糟的学科,但大都非常浅薄甚至有一点不学无术,从艺术到建筑,物理到医学,军事到政治。切实地感受到如果说数学、哲学是万物理论,那么金融活动就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对,金融。我要做这个。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周围从事金融工作的朋友的职业生涯给了我一些启发,数理基础无疑是从事该职业的基础,但远远不够。作为一个IT人士,学历的设定让转行这件事非常难办,何况十年已过步入而立,任何的职业再选择都是充满了不确定与风险。

幸运的是,我喜欢这种不确定与风险。从0开始听起来很酷,但也很苦。

比如,学习相关课程和应对考试的过程非常枯燥,相当的苦,尤其是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但是这种系统的知识的确让人受益良多,好歹感觉脑子里有了一些零散的子弹,也在朋友的鼎力帮助下尝试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机会,尽管失败的时候的确让人非常有挫败感,好在坚持下来,如今总算是有了眉目(感谢电子云)。

敦煌月牙泉在沙漠里的倔强激励着我们,也激励着我。抉择的时候就快到了,但充满恐慌。


(三)恐慌与抉择

奇特的是,恐慌与选择让我第一时间竟然想到的是房地产。细想来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一步错步步错。世界的运转不依靠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机会来了的时候,不管是认真研究过还是懵懂撞大运,买对了如鱼得水获利丰厚,错失了,后悔不已难度系数指数级增长。

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带来的恐慌,像是巨浪一波波冲刷着激情。特别是对一个在别的领域工作过十年的人。

真要踏出这一步辞职,丢弃掉工作多年积累的一些特有技术经验再从头开始,惶惶不安油然而生。且不说短期收入锐减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在金融这个激烈竞争的行业,还要面对比你年轻的专业人士的激情和挑战。

一切都是未知的,让人恐慌。好在朋友和导师的建议和开导,让人逐渐冷静下来。

记得当时向公司当时即将离职的资深领导取经,我说我是孔雀型人格,她说你很像孔雀型人格;我说我很恐慌,她告诉我恐慌是正常的,我们要接纳这种情绪;我又问现在转行是不是太晚了,她说,你看我呢?于是我们都笑了起来。好友说,一切都是有成本的。是啊,未知与不确定,不就是我追求新职业所需要的成本么?现在想来,非常感激。

于是明白了,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物理世界的随机变量,谈不上是选择;而真正谈得上选择的,往往让你相信内心,给人破釜沉舟的勇气。

几个礼拜前提交了辞职申请,完成工作交接,下周会是我在摩根的最后一星期。这样的选择,不论前方的道路如何,我相信它给我带来的是蜕变,更是力量。最后也很想鼓励一下周遭的同学们,时不待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事,追求自己热爱的追求,不论年轻年长,一切都不晚。

(完)

2017.04.09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信选择的力量(已更新,谢谢打赏的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