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浅读Vol.3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重与轻的辩证,生与死的轮回

素心浅读Vol.3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重与轻的辩证,生与死的轮回_第1张图片


0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在捷克的一个艺术家庭。

他自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一方面,他学习古典音乐不可避免地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国德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捷克,有着浓烈的本土意识。

一起来看看他的创作轨迹,并继续着诗人、剧作家、短篇小说作家到中长篇小说家的轨迹。

1967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笑话》发表,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的第六部长篇,写于1984年。这是他在冷战时期的最后一部小说。

1975年以后,昆德拉移民到法国,后来用法语创作。现在他已经88岁了。


02 

小说神似古典音乐中所使用四重奏的形式。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的生活是独立和交织在一起的。画家萨宾娜、医生托马斯、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和学者弗兰兹,分别代表从轻盈到沉重四种生命形式。

面对“布拉格之春”的历史动荡和生活中的媚俗,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选择。

托马斯夫妇在找到生活中的真正幸福后不久就在车祸中丧生。弗朗茨在一次充满媚俗色彩的闹剧中死于非命,只有萨比娜怀着一颗高傲的心浪迹天涯。

0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后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它具有中欧文学的思辨传统,在非常历史时期的禁忌和冒险,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以及作家昆德拉本人的辉煌文学才华。

正是由于这些作家和作品,人们才能对历史有更加立体和复杂的理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昆德拉创作的风格也得到了很高的认可,技术发展的新途径,从那时起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此书是捷克作家昆德拉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作品

自从它被翻译成中文以来,这本书很快被人们所熟知,一度为畅销书。

在“小资”流行的时代,昆德拉的作品被一本一本翻译成中文,手里拿着一本他的书被视为时尚的象征。

但坦率地说,昆德拉不是那种以讲故事而闻名的作家。阅读他的作品非常困难。昆德拉就像卡夫卡、博尔赫斯,从未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作家,注定要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留下巨大的荣耀。

我们看看昆德拉的小说,与他以前的许多作家截然不同。将他的书打开,即使他没有阅读,也有最简单的方法来识别它:昆德拉创造了一种卡片式的写作。每两到三页甚至一页的样式都会出现在标记的一小部分。这是由他写作的一个特点——用思辨驱动情节发展造成的。

05

这部小说的背景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当时捷克的一系列改革激怒了苏联,并派出部队占领布拉格。

面对如此激烈的历史事件,我们的四个主角被迫做出回应,被迫深思熟虑,反思自己的生活价值。面对历史偶然性,人类生活应该放在哪里?人们应该如何认知自己生活的意义,并定下调性?并将其置之不理?重有重的沉痛,轻有轻的漂浮。


0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采用了古典音乐中的四重奏形式

书中讲述了四个生命彼此独立又交织的人物的命运。画家萨比娜、医生托马斯、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以及学者弗朗茨,分别代表了从轻盈到沉重的四种生命形态。

托马斯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在性关系上比较开放,对他来说,爱情和婚姻是沉重的,因为它们意味着日常性的轮回。但是特蕾莎的出现剧烈地改变了他的观念,特蕾莎本来是一个小城镇上的女招待,和托马斯有过一面之缘,她厌恶自己生长的庸俗环境,渴望一种有尊严的文化生活。于是她抛下一切来到布拉格找托马斯。在人生的一切方面,她和托马斯都是不对等的,而她的无助和冒险的勇气引发了托马斯心中的怜悯,决心与特蕾莎结为夫妇。

但是托马斯在婚后难以保持忠诚,这使得特蕾莎非常痛苦。她的痛苦也带给托马斯困惑,不知如何在妻子和情人尤其是萨比娜之间保持平衡。正在此时苏军占领了布拉格,在一阵短暂的抗议狂欢之后,形势变得沉重起来。于是特蕾莎建议离开布拉格去瑞士工作,这样托马斯也可以摆脱那些布拉格的旧相好。

但是萨比娜也早早地去了瑞士。在那里,托马斯依然可以和旧情人相会。同时特蕾莎无法适应瑞士的生活,便独自返回了占领中的布拉格。托马斯被沉重的责任感和内疚折磨,也回到布拉格,但是他刚履行完丈夫身份的义务,就感到这沉重的责任压得他很痛苦。总的来说,托马斯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取舍。

画家萨比娜是整个作品中最为轻盈的人物。她与托马斯一样,从不为俗套和成见所苦,也从来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苦恼。她到了瑞士以后,有了一个新的情人弗朗茨,弗朗茨是作品中最为沉重的人物。弗朗茨是一个学者,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他不满足于在学院里当一个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觉得真正的现实在外面的什么地方。他有强烈的对冒险与浪漫的渴望,他参加了一个请愿团,向柬埔寨边境进军。但是在这片东南亚的土地上,一群白人却因为语言和其他不一致的看法闹得混乱不堪。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勇气,为自己赋予光环,这次游行当然以失败告终。在曼谷,他遭到了强盗的打劫,在搏斗中失去了性命。我们看到怀着非常有重量的目标的弗朗茨,最终却死得轻于鸿毛。

最后特蕾莎对布拉格的城市生活彻底失望,和托马斯到农村生活,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一致。到农村意味着断绝之前的一切社会关系,进入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可是在田园牧歌的叙事里,人生是没有重量的,作者在结局设置时放进了一个隐喻,让他们在一次雨天的车祸中因为刹车失灵双双丧生。

在这个四重奏组合里,最终活下来的只有萨比娜。她陷入了无根的漂泊,我们最后一次读到她的去处,是在美国。这可能是一个东欧知识分子,最有可能的流亡去处吧。

07

就文学性而言,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原因很多,这里只列三条:

A.小说处理的问题极为重要。

昆德拉触碰到了人生的本质命题,发掘了生命之轻和生命之沉重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在荒谬境地中,无论选择何种生命态度,都将遇到各自的问题。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套路可循。昆德拉发展了尼采关于生命永恒轮回的学说,将它往前更推进一步。选择这样的题材,无疑需要巨大的思考深度和勇气。

B.叙事方式具备先锋性。

昆德拉放弃了传统小说对于人物的刻画手法,由于现代的任何读者绝不需历经什么思考,亦均能知道小说里面的人物是虚构化的,他无需证实这些人物的确存在。所以他笔下的人物较抽象化与扁平,相当在描绘他们的外貌、衣着与动作,昆德拉越来越在乎的是建构他们的想法。

除他们的爱情与欲望,他们的思辨过程亦促进了小说的情节转型。所以,这四个人物,均具备非常鲜明的知识分子属性。此外,这部小说亦没使用传统小说的结构,或者外借了古典音乐的四重奏结构,使用四个人物依次来体现生命自轻到重的有所不同层次。


C.最后一点就是对于媚俗的深刻思考。

媚俗的特征是平庸,并且动辄诉诸感情。人们的心对于特定的情境,已经产生了如同机器反射般被设定好的反应,这种稳固的、不变的、明确的关系,就是媚俗发生的机制。

昆德拉谴责媚俗,是思维的懒惰,而思维的懒惰就会去寻找那些确定无疑的意义,好给自己的人生增加重量。

媚俗的人物不但自我贬低,也不独立思考,只会去寻求那些确定的意义,借助这些意义来让自己获得崇高的感觉,达到自我感动和催眠的效果。媚俗就像是这个世界戴上的美丽面具。

昆德拉继承了德语圈艺术传统里对媚俗的思考,并将它发展为重要的文学母体。如今人们只要提到媚俗这两个字,就不得不想到这本小说。


圈重点:

1.昆德拉哀叹道,西方文明在暴力面前终结了。这是一场伟大的告别。但事实上,在整个欧洲的舞台上,这次军事行动不像他说的那样有那么沉重的意味。相反,它很轻,轻到其他国家都没有太多的反应。这种轻与重的辩证法不断刺激着他,最终令他写出了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

2.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极其重要,都将为自己、他人和世界带来不可更改的影响,由此带来的沉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而如果生命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根本没有什么轮回,那么只发生一次的事情,又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3.萨比娜的人生就是不断地离开与背叛,在萨比娜看来,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不可能是好的。她背叛了亲人、配偶、爱情和故乡,但是当这些都一个不剩,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背叛了。所以在她身上,她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意义的虚空,感受到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4.这四个人物是一个四重奏组合,也像贝多芬或者海顿的一些四重奏作品一样,整本书分成七章,对应四重奏的七个乐章。虽然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就像音乐里的声部,但作为艺术的音乐却是声部的集合。因此,没有一个真正的主角,四个人都是主角。统御这首音乐,让它进行下去的,就像在作曲中常常发生的那样,是一个最最基础的主题动机:媚俗。

5.媚俗的特征是平庸,并且动辄诉诸感情。人们的心对于特定的情境,已经产生了如同机器反射般被设定好的反应,高尚的情感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高尚,卑劣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卑劣,而风景也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令人愉悦。这种稳固的、不变的、明确的关系,就是媚俗发生的机制。

6.昆德拉是那种上帝一般的作者,他的写作的任务就是昭示和揭露表象之下隐藏的内容,但这种内容不是什么确定性的真理,更可能是生而为人的荒谬和社会秩序的结构性矛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素心浅读Vol.3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重与轻的辩证,生与死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