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是处是常情

我在高中的时候,曾经一本正经的说,我要是高中没有考上大学,我就去香港,给人洗盘子去。

我要是能有把握考好,我就考香港中文大学,我也要去香港。

但是后来我高考考上了一所二本,我也留在了北京,曾经信誓旦旦的,去香港,也早被我抛到脑后。

我在初高中那个时代,想去香港求学,生活,似乎都是受那批港台明星,tvb电视剧所影响。

我羡慕香港的摩天楼,我喜欢粤语,我幻想自己可以走在油麻地,尖沙嘴,体会一下香港的文化。

但是为什么我没有去成香港呢?

因为“香港”似乎从不是我的一个目标,而是我潜意识里的避风港,或者穴洞,是我以距离为尺度去逃避现实的地方。

我经历了华语乐坛,华语影坛最辉煌的年代,有无数的港台影视歌三星,带着他们熠熠夺目的作品,出现在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认知方式。

但我只是被表面所迷惑着,正如唱片和经纪公司包装的那样,一片斑斓。

可是我忽略了那个被包装的地方的人与物,最实质性的本质是什么。

是自身的天赋+无限的努力,才可能被雕琢成一块闪闪发光的璞玉。

我喜欢谢霆锋,喜欢他的不羁,却不知道他年少成名被人吐槽,背后经历了多少努力。

我喜欢余文乐,喜欢他的雅痞,却不知道他为了偿还债务,无限拼搏背后遭遇了多少坎坷。

我喜欢周星驰,喜欢他的鬼才,却不知道他每一部作品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为了坚持,走过多少泥泞。

刘德华,在我从小到大的认识观里,一直被称为劳模,劳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贡献着自己的汗水,只为奉献更多的作品。

古天乐,白古到黑古,从影坛巨星到希望小学捐助人,一个转身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

就连香港这块土地,都自带着奋斗,积极,向上,繁荣的热血,至少在我小的时候是如此。

亚洲四小龙,让人向往。

可是我却只是贪恋着那个远方,纸上谈兵,从未向着那个远方去努力过,甚至连打包行李都没有过。

我将儿时的想法,留在了高考前一年的那个暑假里,就像丢弃一个废书本一样,轻而易举。

回首往昔,我每一个想法都是如此,想的太多了,却连行动一下都没有。

年轻时候,总觉得时间还有,可以慢慢思考。

年纪大了,总觉得风险太大,真的不能再冒险了。

我坐在楼上看风雨,风雨在坠落的瞬间看着我,飘零招摇,从少女到中年,无能是常态,无趣是常态,连哭泣都是常态。

想挣扎,想呐喊,想逃离。

我知道我是一个弱者,我也是一个一无是处的逃兵。

香港中文大学,成为了我的模糊记忆;

开个小饭馆,成为了我鸡血的意淫;

考研,考公务员,成为我重新翻身的借口;

我,真的失败,宛若咸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无是处是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