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痴情于一个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

一生只痴情于一个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_第1张图片


董鄂源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朝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董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强部。

据正史记载:董鄂妃原是皇太极第十一子、顺治帝福临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后被顺治帝福临看上而纳入宫中,而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此前突然去世,死得离奇蹊跷,年仅16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被顺治帝尊称为“玛法”(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在《汤若望传》一书中有汤若望的一段回忆:“顺治帝对一位满族军人之夫人燃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而呵斥他的夫人,他竟被对此有所闻之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耳掴。这位军人于是怨愤而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纳入各种,封为贵妃。”

  那么,顺治帝又是这样认识董鄂氏的呢?当年清宫中有命妇轮流入宫服侍后妃的制度。也许正是在孝庄皇太后的寝宫中,顺治帝偶然见到了董鄂氏,为她的美貌和才情所倾倒,两人不顾伦常而坠入爱河。孝庄皇太后因为这个而大为恼火,因此还下懿旨从此禁止命妇入宫服侍而废除了这一自清朝开国就有的惯例制度。那么董鄂妃又是何许人呢?她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生于崇德四年(1639年),比顺治帝小一岁。后来深受康熙帝信任的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就是她的亲弟弟。

  史载:董鄂妃容貌秀丽,仪态大方,知书达理,性情温和,品行高洁,谦恭节俭。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入宫并被册封为贤妃。按当时清朝后宫制度,初入宫中女子最初封号为较低级别的答应、常在、贵人等,而董鄂氏一入宫就是妃的级别,可见顺治帝福临对她的重视程度。同年十二月,因“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妃之上者”而将她册封为皇贵妃,位居皇后之下,并破格颁诏大赦天下。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库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福临不同寻常的宠爱。如果不是考虑母后孝庄皇太后的威严,顺治帝福临确想再次废黜皇后,让董鄂妃取而代之。

  福临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每当福临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每当福临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福临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毫无例外地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顺治十一年,孝惠后病危,董鄂妃亲自服侍,五天五夜没有合眼,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凡是孝惠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也亲自服侍。

  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董鄂妃生下皇四子,这让福临更加欣喜若狂,他深信在董鄂妃的教导下,爱子必定能成为优秀的君王。尽管前面已经生下三个儿子,但福临在公开场合和诏谕中仍将皇四子称作“朕第一子”,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之后更是大赦天下,对这个孩子的待遇甚至超越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无奈皇四子命薄,不足百日便夭折,甚至正儿八经的名字都还没有。董鄂妃是个深明事理的女子,尽管入宫后深得皇帝专宠,但她没有因受宠而骄横,反而是对上恭敬太后、皇后,对下礼加其他嫔妃。为了获得后宫认可,董鄂妃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处处小心,在精神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身体本来孱弱的她,现又突遭失子之痛,竟然一病不起。为安慰董鄂妃,福临随后追封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大修园寝,亲撰墓志》,抒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然而,此时的董鄂妃以病入膏肓,回天乏术。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一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年仅22岁。

  董鄂妃的离世几乎让顺治帝崩溃啦!他悲痛欲绝,三天后即追封她为皇后。悲痛到极点的皇帝命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举哀。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薨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和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自己则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失子、失妻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皇帝死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自古痴情第一帝—顺治。


一生只痴情于一个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生只痴情于一个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