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看《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

我为什么要看《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_第1张图片

《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这本书名非常熟悉和亲切,却不知道作者是谁,今日百度才得知是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但查过了,也记不住。一点印象也没有。

记忆中这本书,是我家唯一的一本小说。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已经认字,经常寻找有字的纸张来看,可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适宜的课外阅读。所以家里藏有两本课外书,记忆特别深。一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油印本,16k大,或许因为比较大,里面夹了妈妈做鞋子用的鞋样,还有绣花的花样子。这是剧本台词,我不记得有没有问过爸妈,怎么会有这个爱情故事的剧本台词,反正,我看过几遍,有些字还不认识,有些字油印得不够清晰,但不影响阅读。现在回想起来,那字颇有点仿宋体,一个个瘦长端正地立着,可能出自父亲手笔,后来看到父亲记账本上的字就是这样的。可惜这本书连同下面那本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还有一本就是《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黑色的封面,一个火车头从远方驰来,冒着灰色烟柱,书页上角是一个头像,两撇胡子特别明显。那是我记忆中这本书的封面。那本书,我翻开了无数次,总是被其中奇怪而冗长的人名吓到,不知道到底在讲谁的故事,所以总是看个开头就没有看下去。但实在没有其它书可看,于是在一次次受挫后还是拿起了这本书,终于囫囵吞枣把它看完。

我佩服于大侦探波洛的神机妙算,凭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线索就能判定一个人从哪里来,做什么职业,断定一件棘手的案子。于是跟着他的思路调查东方快车上夜里发生的一起谋杀案,这种出其不意的思维是刺激而快乐的。印象中绕来绕去的推理曾经把我推向绝望,回想起来,其实就是我那时单纯肤浅的认识观所致,那就是“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样二分法的观念致使我并没有真正看懂这本书。

今天坐在影院里,看《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新拍的电影,似乎在重温小时候的那段经历,带着质询和验证的心情重温一段儿时模糊而美好的阅读求证之旅。

电影没有让我失望,一开始的异域风光,色彩绚丽、构图漂亮,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异域风俗画,加上波洛嘲讽的语言,有吸引力。只是可惜,我的英语听力在六年初高中学习之后,在闲置30年后,等于聋子,所以必须得去看字幕,如果不必看字幕,能够自如听懂对话,那么,各位名角的演技、他们的神情有变化,画面中的细节有什么用意,可能就会更多地关注。哎,从这点来说,也应该熟悉英语,尤其能听懂英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罪犯绑架了叫黛西的小女孩并后来撕了票,女孩的妈妈当时正怀着身孕听到这个消息,受刺激早产致使大人连同腹中婴儿都死了,女孩的父亲不堪如此大的打击自杀身亡,在审理这个案件过程中,这家的女仆受到质疑,她不堪受辱也自杀而亡,结果因为绑架案,致使一家5人全部遇难。而这个罪犯隐姓埋名逍遥法外做着生意。

黛西的外婆,小姨,家庭教师,她们的厨师、还有父亲救助的医生、审判这件案子的法官等,在法庭上见没有抓到真正的凶手,冤屈不能得到伸张,她们联合起来,自己寻找凶手,就在东方快车上进行了私刑,每个人在罪犯胸口戳了一刀。

这次看电影,跟着波洛在快车上经历重重迷障,那都是特意制造出来迷惑波洛的动作,确实扑朔迷离。 最后,大侦探波罗终于拨开迷雾,厘清了其中的关系,明白了谁是凶手。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顶顶有名的私家侦探,波洛该怎么选择呢?是把12个为正义而复仇的有各职业的人推向法庭,还是给警察一个无中生有的结案?


[无戒365挑战20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要看《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