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吉大毕业生的寄语―李元元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又是一年毕业季。

 在这离别的季节,许多不舍难以诉说,许多难忘越发深刻,作为校长,我多么想深深地融入到毕业生中,一同度过这段动情而又难忘的日子。不巧,由于组织的安排,我近期一直在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习,因此,只能是一心两用,北京长春一线牵,每天都上网关注吉大毕业生的活动情况,心里默默地祝愿同学们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实现自己选择的升学或就业的理想目标。

  日前,我偶然间在吉林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上看到一篇文章——来自法学院2012级毕业生李静同学的《特别的毕业礼物》,她在文中回忆了两次与校长相遇的情景,诉说了“难离母校、难忘师恩”的不舍情怀。读后,我彻夜难眠,心中的感动难以言表,情绪久久激荡不能平复。

 在大三课堂上课后为法学院同学签名时的情形,我依稀记得。从机场送李静同学返校的事,我也还记忆犹新。长春那样的雨夜是很少的,在回学校车上与学生一路畅聊的机会也是不多的。虽然我每日穿梭于校园和学生中间,我却难以做到与每一位同学都能密切接触,因此,尽管日常工作紧张繁忙,但我仍特别珍视与同学们每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我对学生的爱,正如学生对学校的爱,丝毫不会因繁重的学校管理工作占了我大部分时间而减少,因为在我心中,你们是我永远的牵挂。我爱你们初次见到我时孺慕的清澈眼神,爱你们等待检阅时的飒爽英姿,爱你们在各类竞技比赛中气宇轩昂的青春形象,爱你们在中国“互联网+”大赛等各类志愿服务中展现出来的一流服务和精神面貌,爱你们在灾区发生地震时自发到献血车前静静排队的身影,爱你们在长江游船沉没时跑到五月花广场上点亮蜡烛默默的祈祷……我总是在想,怎样才能把吉大办得更好些,为你们搭建更高水平的学习平台,给你们铺就更广阔的成长道路,给你们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你们一个更美好的家……

 这些年,为了让广大学子在吉大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学校一直在努力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近期正尝试以完全学分制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加快推进导师制、小班化、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为了提高广大学子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学校一直在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和转化,先后设立了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和学术业绩奖励项目,在校内外建立了数百个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为了改善广大学子的生活和文体活动条件,学校一直竭力从各方面争取资金,加大学生奖助力度,新增学生助教、助研和勤工助学岗位,新建、改建、维修了一大批学生宿舍和活动场所,新建了清湖、晏湖、鼎新楼、日新楼……

 这些年,吉林大学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前进步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进步,前行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我也曾有过困扰,也曾有过彷徨,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曾让我夜不能寐。

 压力大时,我会时常到校园里走走。每当看到同学们勤奋刻苦、拼搏向上的身姿,我心里就暖暖的,便有了动力,有了前行的灯塔。我去过教学楼,看到过炎热的夏日里同学们汗流浃背的样子,也看到过你们第二天发现教室配备了足量风扇时的欣喜;我去过图书馆,见到过你们24小时通宵复习备战研究生考试的疲惫身影,也见到过你们走出考场后欢喜雀跃的放松表情;我去过学生宿舍,亲自查看暖气、门窗、窗帘,并脱下冬天的外套来感受寝室里的温度;我有时也悄悄地去到各校区,安静地伫立在教室门口,仔细倾听和观察学生们的听课状态和效果、老师们的授课态度和水平,了解教学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和问题;我每年都会去一线就业市场,陪着毕业生一起排队、一起应聘,一起向招聘单位谈条件……我还去过学校很多很多地方,见过你们许多许多身影,清湖边、操场上、花园里、树荫下,每当我与你们擦肩而过,看到你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时,再多的压力、再大的困扰,总会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让吉大——咱们的家变得更好,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当然我也知道,我做的依然不够,学校做的依然不够。例如,我们的教学改革步伐还迈得不够快,学生的受益面还不够广;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还需不断改进和创新;谋划多年的工程训练中心、校友捐资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体育馆今年才能动工建设,信息化图书馆、学术大讲堂、学生事务办公大厅下半年才能启用;食堂饮食不均衡,寝室网络不稳定,部分实验室、宿舍房间冬季室温偏低,住在大学城的学生上课步行时间过长等校园民生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记得我曾在《做客中央台》里畅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时说过,吉林大学是中国最有潜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所大学,我们正在朝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奋斗。作为校长,我肩负着引领学校服务国家和人民,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贡献的重任。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振兴大学,必先广储师范。我欣慰地看到,学校培养的很多优秀学子,如今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这里,有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的哲学资深教授孙正聿;有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卓著学术成就,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的中科院院士于吉红;有克服极度恶劣自然环境,两次赴南极参与世界极地冰芯钻探领域研究的青年教师张楠;也有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的金牌指导教师张金山……很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故事一直在吉大园中流传,发挥着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激励着吉大学子拼搏进取、奋发向上。《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吉林大学,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坚信,在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她一定会越来越好,你们一定会为她昔日的沧桑而感动,为她今日的风采而欣喜,为她明日的灿烂而开怀。

 从一九四六到二〇一六,弹指一挥间,吉林大学已走过七十载春秋。七十年上下求索,是风雨兼程、学者青丝变白发的跋涉;七十年秉烛觅索,是岁月沧桑、学子砥砺成栋梁的守望!七十年光阴不能磨灭的,是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拼搏精神;七十年岁月无法洗去的,是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青春力量。士不可以不弘毅,如今你们即将踏上征程,而母校也将迎来七十周岁的生日。同学们,你们充满力量,你们的母校便身姿矫健;你们满怀希望,你们的母校便闪耀辉煌。希望你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知识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中,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壮美的青春之歌。

 岁月轮转四季变换,忙忙碌碌几度春秋。此时此刻,晚风习习,日历上的倒计时清晰可见,我却有一种恍惚之感,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再慢一点儿,让我们再聊一聊未完的话题,再叙一叙未尽的情谊。镖跟靶的每一次分离,都是为了下一次重回靶心、更好的相遇。吉大学子——母校永远的牵挂,亦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何时何地,请记得,在祖国的北疆春城,在你们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这里的人们永远为你们守护一片静谧思考的四季阴凉,永远为你们延续一方涵养心灵的隽永书香。

  吉大学子,记得常回家看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吉大毕业生的寄语―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