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雄镇,一览榆林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

安墨染

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虽远在陕西北部边疆,黄沙漫漫,却在夏秋之际,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城池之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这里,被称为“小北京”。

看多了山清水秀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也想看看黄沙漫天风烟萧索的塞北风光。周末时间短暂,来不及去到更远的沙漠,只能选择距离稍近的榆林。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火车站没有想象的人山人海,归家的游子迫不及待,我更像是个观众,看着人世百态,没有孤独,反而更加畅快。

就像一场梦,一梦醒来,我已从关中到了陕北。选择在这个最冷的冬天来到榆林,本是为了奔赴一场银装素裹的北国之冬,然而这次天气出奇的好,并没有丝毫下雪的迹象。于是,对这次出行便少了几分期待,多了些许遗憾。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1张图片
镇北台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2张图片
镇北台

我此行的第一站,便是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和电影《长城》里面的烽火台不一样,没有水墨画似的中国风,倒多了几分镇守边疆的九边雄镇之感。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3张图片
镇北台

一下火车,就直奔镇北台而去,既然错过了冬雪,那赶一场日出,也便不虚此行了。日出东方,晨曦的微光唤醒了沉睡的榆林,照耀在镇北台上。不知是沙漠染黄了晨光,还是晨光照亮了镇北台,只觉天地一色,大有“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的气魄。朝阳越过地平线,整座城市都镀上一层黄金。“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这首《镇北台》,是明延绥巡抚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悠然而赋,饶是诗人也有幸目睹过这场日出,他又会写下怎样的佳句呢?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4张图片
镇北台

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既有古长城遗址,又可欣赏大漠风光,一览塞上风情。远望东南,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枯木成行,历尽沧桑;榆林古城风貌尚存,波光粼粼的榆溪河两岸已经冻结成冰。极目西北,则是塞外风光,无数绿化山峁和沙丘环抱绿洲,即使冬季略显萧索,却也可以想象得到春季的生机勃勃。镇北台下,易马城、款贡城的历史遗迹依稀可见,想当年,易马城“万骑辐辏”,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嘶,人声鼎沸;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和驮着各色皮毛.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也来到红山市,一派蒙汉贸易热闹景象。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由此可见一斑。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5张图片
红石峡

看完镇北台的日出,已经冻得瑟瑟发抖,陕北的寒冷,来得太过猛烈。幸好阳光不错,倒让我想多走一走。离镇北台不远,沿清水河岸,有名胜红石峡。因其由红砂岩构成,故名。两侧岩壁势如刀削,高10余米。凿石为窟,共44窟。有碑石记载,此处曾是宋元间一所名刹,叫红山寺,系由西夏二国王的陵墓建成。千载时光,随着历史的变迁,今人称之红石峡,石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字题词。几百年来,红石峡曾名冠边塞,不少达官文人来到榆林,必先到这里吟诗作赋,偶有佳句丽章,便把它镌刻在石崖上。想必,这是最能体现榆林文化底蕴的地方,我又怎能错过?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6张图片
红石峡

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石刻,水利枢纽,有“塞上碑林”之称的红石峡,因山皆红石而得名。峡分南北,河谷两岸崖壁上有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洞窟,南北山崖之间是榆溪河水,普渡桥连接两岸,有真、草、隶、篆等历代石刻160余幅,是万里长城上罕见的一道风景线。榆溪河自北向南,经榆林城西流过,若是夏秋之际来此游玩,便可看到两岸绿树宛如缎带,镶嵌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这也是陕北的一大景观。而我看到的榆溪河,却是冰冻三尺。站在河边,冬日的河水静静地流着,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汪洋恣肆,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舟楫自横,只有河道里的浮冰被河水推着横冲直撞。它那么寂静,不弄出一点声响,更像是一道无名野水,有点荒凉。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7张图片
红石峡

行走在红石峡两岸,索道相连,略为惊险。极目之处,均有书法篆刻。在峡东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块,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书法真草隶篆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镌刻有别。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有铭记题刻的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抚陈性学题刻的“雄石封关”、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题刻“华夷天堑”;有为庆功题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绥镇兵备副使张在东崖上刻纪出击挞谈获胜“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赋诗题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边总督曾铣《山墩望套》诗等;还有清代榆林书法家陈漳所书“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挥毫有力;更有蒙文石刻,成为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一绝。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度结合,难以想象,我此刻走过的路,千百年前也有人同我一样走过;我此刻驻足的地方,千百年前也有人同我一样停留于此;我此刻抚摸过的石壁,千百年前也有人同我一样在此留下痕迹。无数个时空的相接,留下了如此宏大的瑰宝。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8张图片
榆林古城

从红石峡出来,已是正午。坐上公交,来到榆林古城。榆林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倚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城有五门,北为“广榆门”,东为“振武门”,大西门为“宣威门”,小西门为“斩东门”,南门为“镇远门”。作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进古城,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凯歌楼修得玲珑别致,大有皇宫气象。难怪明武宗驻跸榆林时曾称赞:“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9张图片
榆林古城

午后暖阳,我独自漫步于古风犹存的榆林南大街,感受“小北京”的市井生活。“城扁街宽”,“坚厚城垣”,正如作家老舍所言:“具有北平的局面”。如果说,镇北台看的是榆林的雄心壮志,红石峡赏的是榆林的文化底蕴,那么,榆林古城,逛的就是榆林的乡土人情。在这里,每一条小路,都可写作人间百态;每一条巷子,都可讲述不凡的故事;每一间店铺,都把岁月编制成动听的旋律。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角落里的古玩店散发着神秘的色彩,古旧书店藏着榆林城的小秘密。一道道城楼接踵而至,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星明楼,又被称为鼓楼。星明楼坐落在榆林南街上,木料卯结,梁架精巧;砖石台基,用七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高楼的全部重量;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古老的星明楼,屹立至今,见证了多少人的梦想与激情,又把多少仁人志士的故事在这里流传:李自成、张献忠、杜聿明、张季鸾……故事成风沙嵌进每一座城楼,传奇成佳话融进每一杯清酒。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10张图片
榆林古城

寻寻觅觅,走进一条青石铺就的小巷,各色古式民房,屋顶瓦草林立。一棵老榆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独坐房前,悠悠地品茶,听着收音机的广播,享受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平静生活。屋脊上的神兽,守护着这座城楼,见证着榆林的沧桑变故和悲欢离合。阳光照下来,从那块砖、那堵墙、那扇窗,到那棵老榆树,斑驳的树影,让一切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看着那些古老的、斑驳的元素,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怀旧了。以前一直不明白,榆林的冬天这么冷,为什么人们不选择去到南方过更加舒适的生活。当我走近老街时,我似乎才真正了解了这座城,才真正明白了人们在此生活的原因。

九边雄镇,一览榆林_第11张图片
榆林古城

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忘归家;西风晚,冬日寒,九边雄镇镇边关。有气势磅礴,也有温婉的生活,这样一座城,看不透,看不够。本是为了一场雪,为了了却一桩心事,却收获了一场日出,和一次难忘的旅程。我以为,冬日寒冷,闭门闲读,有红泥小炉,才是温暖;我以为,林泉听琴,松间对弈,有草木山石,才是闲暇;我以为,轩窗看月,廊桥听雪,有清溪云影,才是生活。原来,无穷广漠,四面空城,有一壶浊酒,就是温暖;原来,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有半卷诗词,就是闲暇;原来,榆树荫下,看书喝茶,有一人白首,就是生活。

喜欢地平线升起的第一缕朝阳,喜欢阳光透过云层的那片光。喜欢背起行囊去远方,喜欢一个人流浪。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边雄镇,一览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