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蕴自他

准备今天停写“教育”主题内容,太累。今天一直没停下来,对稿、定稿、安排业务性软文,然后去看了一所城市附近仿建园林,和一些媒体、自媒体朋友聊聊天,然后赶回来改稿、排版,工作,清账。


图片发自App

累,疲劳,脑子不清楚,这种状态下谈不上清晰记录与思考。但我很执拗,从教育角度,在学习状态中是有明朗清楚或迟钝模糊两种学习状态,按箫芸老师说法迟钝模糊是内啡肽出现紊乱,我今天尝试在这种紊乱下敲敲字,我看这敲字能让我逼近什么样自己。


图片发自App


今天,我像一头马不停蹄的肥猪,哈哈,太有想象力了,猪马牛不相及,我全把它们套在一起了,有趣的是,我今天真的在刘园看见了马。

中午,在刘园吃饭,菜是徽菜、杭帮菜创新改良版,我没有感觉到它特别有意义,总感觉没有菜系的归属感。我不是美食行家,饭也吃过几餐,我以为吃饭一旦高端了,菜肴胃口、摆盘式样一定有个什么讲究,归属?!文化越往高处走,越要有自己品,这品不是非要融合别人,但她一定要有定神、定魂的东西。这么说了有些虚,打个比方,就像良家妇女、大家闺秀、妖女、魔女、小仙女、窈窕淑女,一看、一听、一聊天,你就感觉出来了,这是因为她们各有各的品。


图片发自App


品,是什么,如果按照西方实证主义,你简直要崩溃,你找不到一个具体存在?但骚娘们、好姑娘站在那里,看一个眼神,你就明白了,这就有品在里面,说不清。

学过中国古典文论的朋友知道,我们先贤讲“气”、“神”、“蕴”、“韵”、“象”、“境”,这些在西方美学来说太不可思议,太缥缈,当然中、西都称这些品质结构化的艺术作品为艺术美学。在刘园,我是能看到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徽州文化芜杂在一起,太乱,就是器物、建筑的翻建、迁移。其实儒、道两家都是中国原生文化,道家文化表达出楚文化精气所在,道家的“风清扬”精神最符合艺术创造内动力机制,儒家文化是教育人民回归到现实生活的事功主义态度,而徽商文化是明清后的商业文化与现代性结合,这些是有内在联系的,怎么理解,是需要高超的文化现代性转化,从而对园林内部进行商业规划。


图片发自App


没有哪一条路径绝对正确,一定有一个适合当下最好的路径去操作,并符合自己文化商业构造目的。

上面一句话,是为了中午这顿饭,想到的一点大而无当建议。

教育中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教授呢?各学科基础知识好理解,你教、他学,构建知识框架,然后对相同类型学科进行打通,语文能让你辨析出题里的深层含义,数学会让你把握严谨逻辑思维,那么这些就够了吗?


图片发自App

如果你去读中国文学、政论,看绘画,你发现远远不是这样,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已经给我做好了不同类型的比拟手法、言说技巧,他们的巧喻让你感觉那些大脑中不存在的世界像画儿一样存在你大脑,你似乎胸中就藏有星河日月,这里一定有某种“人心”与“自然”同构的思维机制或比拟方式,它们虚证那些“气”、“神”、“象”、“境”存在。


掘蕴自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何炳章先生,提出的“他掘性”、“自掘性”、“他蕴性”、“自蕴性”都是中国文论下的内心展开与自律,是否能经得起科学论证,估计要花一系列的事实链进行论证。

教育,一部分是可证的,很大一部分是不可证的。人们很奇怪地把那些可证的部分当成学生应塑造的全部,而没有把他们绝大部分的智力、艺术精神发挥出来,那些不好测量,不可证。

我现在想,如果我们不能在统一地平线上站到不同高度去看世界,改变世界,我们所有教育也不过是加工出一台手扶三轮车,走一程是一程,永远不会快速达到前方。


图片发自App

在刘园,我看不到清晰的文化精神。

在现代,我也看不出多少家长知道“掘蕴”对学生的重要性,这里涉及一个“化”,就是转化。

真是太累了,饶了半天,就想绕回来,教育不过是“化”,这个和某个哲学家提得也是样的。好累,对于看文的先生们,我今天没有发挥好,对不起你的赏识,让你看此文。抱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掘蕴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