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三)《城市意象》等

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三)《城市意象》等

目录:

《城市意象》

《看电影的艺术》

《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是什么》

《迷人的材料》

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一)《未来简史》等

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二)《万物简史》等

《城市意象》

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三)《城市意象》等_第1张图片

《城市意象》

作者:(美)凯文·林奇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1.4)

图书简介: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评价:

这本书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城市,不同于其它同类型书主要是探索完美城市空间形式设计,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人在城市中的感知”议题入手,以人为中心来探讨城市的形态。了解阅读。

书摘:

城市场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的环境、甚至观察者本身的记忆相互作用,形成对城市的完整感知图景。只要想想一座城市要服务于成千上万的人,而每个人的背景和对城市的感知方式都不同,就能明白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虽然与其他艺术有共通之处,但却不可模仿它们,只能从其他艺术中吸取灵感。

“可意象性”可理解为,物体中蕴含的特性,能够唤起观察者脑海中强烈的图像。“可意象性”表达的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能够被强烈、清晰、鲜明地感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足够独特,但却有连续、可被理解的形态(满足可读性)。

城市不是为一个人建造的,而是服务于不同背景、性格和职业的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不同人的喜好和组织城市意象的方法都不尽相同,而设计者要做的不是以他认为正确的方式设计一个“完美”的形态,而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高度意象化的元素为原材料,供居民筛选和组织出个性化的城市意象。

《看电影的艺术》

《看电影的艺术》

作者:约瑟夫·M.博格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图书简介:

《看电影的艺术》分15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影在操作层面、理论层面和普通欣赏层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展现了电影作为艺术、技术,和作为产业、作为社会的反射文本的多重角色。全书附有450余幅插图,含50余幅彩插,立体形象地展示“视觉设计”、“视觉特效”、“色彩”等内容;含7个特色“闪回”专题,详细展现电影中剪辑、色彩等专业技术的演进历史;各章结尾处附有自学辅助资料,包括15组自测问题、14组学习影片列表。既适合做大学影片分析课的教材,也可做电影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评价:

电影概论类图书,是美国许多高校的教材书,很适合作为了解电影的入门书,也适合爱好电影的朋友看,有助于提高电影分析能力。书里面讲了电影的奥秘,也有严谨的电影常识,让我们更懂得鉴赏电影,不仅让看电影变得有趣,鉴赏电影也很有意思。

书摘:

一部电影总会包含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主题的层面上获得聚拢,又因为电影类型不同,它们每次各有侧重点。经过总结,我们把主题分为以下五类:

1.以情节为中心;

2.以情感效果或情绪为中心;

3.以人物为中心;

4.以风格、质感或结构为中心;

5.以思想为中心。


好的故事应有完整的情节。好的故事应保证可信。好的故事是有趣的。好的故事既简单又复杂。好的故事应节制处理情感。

事实上,没有冲突,就根本谈不上故事

没有哪种艺术存活在真空中,电影,是一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生产、保存、延续,都要有赖于大众对它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图书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评价:

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政治、思想,内容深入浅出,通俗移动,对于了解国学很有帮助。“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索。”这本书的阅读要看原书,买了原书,虽然没完全看懂但有收获。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作者:胡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图书简介: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诉读者: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本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评价:

学习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独立思考。《哲学是什么》也是一部适合学习哲学的入门书。看哲学书会让我想起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以及事物是有两面性的,站的角度不同,观念也会不同。

书摘:

哲学家始终保持对自身限度的认知,在反省现实的过程中也必须不断返回到自己的内心——“认识你自己”!

如同苏格拉底所说的“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样,启蒙思想家也认为,“没有经过理性检验的思想是不值得相信的”。

唯物主义者主张,空间中的物理对象是唯一存在的东西,而其他如心灵或精神其实都不过是物理对象的混合物。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灵或精神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其他的东西不过是心灵或心灵中的观念。二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物,不能简单化约为一方。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迷人的材料》

《迷人的材料》

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

图书简介:

从茶杯、喷气发动机到家用电器、内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材料。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为什么某一种材料做成的东西会长那样?

世界顶级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瓷器……

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评价:

了解阅读。一桩血案引发的兴趣,书很有意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材料大师用科学角度的方解说下,让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宽容》

《宽容》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出版社:三联书店(1998.6)

图书简介: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基督教发展脉络为依托,用生动又智慧的笔触描述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是如何产生,如何被旧势力打压,及如何与世间的不宽容做斗争的。

全书共三十章,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代新篇章。每一章都以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主题,如苏格拉底之死、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等,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发生过的宽容与不宽容。这是一部西方宗教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

评价:

了解阅读。第一个故事让人深思。宽容,这里并不是指宽容别人的错误,而是宽容别人不同。这里的宽容也是指宏观上的宽容。

书摘:

宽容是指: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现代的不宽容就像古代高卢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实际上是源于嫉妒)。

一个国家的宽容程度与大多数居民的个性自由程度成正比。

房龙相信,宽容统一世界的一天一定会到来,它将紧随人类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征服自身恐惧心理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公正》

《公正》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11)

图书简介: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本书从伦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入手,用生动的事例讲解不同的理论,以期辨明公正存在的基础,公正的原则等问题。

评价:

了解阅读。什么是公正,真是不好回答的问题。

书摘:

每个人的博弈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公正实际上是无数个个体博弈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抉择。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


公正的3点分析:

(一)使利益最大化

(二)尊重个人自由

(三)促进个人的德性


功利主义vs绝对主义

功利主义的逻辑简而言之即: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应当取决于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绝对主义注重行为的本质和特性,却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只要不伤害或妨碍他人,任何人都应当是享有自由的,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事。这将是功利主义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简而言之,就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公正的原理包含了两个因素:等待分配的人,等待被分配的物品。


本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所希望的,是你在看到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能进行辩证批判的思考。如果你能提出对书中观点有力的反驳,Congratulations!可能你提出的观点大部分是其他哲学著作中曾论述过的,但至少这是你思辨的表现。

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若你勤于阅读、勤于思考,终究有一天你便不会在意“XX主义”“XX原则”,碰见任何事物,不盲从、不自大,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那么,你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中的哲学家”。

这一切,请从阅读并思考本书的每一句话开始。

所有的事物都会更好,你也是。——乔亦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三)《城市意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