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一位90岁外婆的青春纪念册—读《梅子青时》

致青春:一位90岁外婆的青春纪念册—读《梅子青时》_第1张图片


《梅子青时》是张哲记录外婆青春故事的一本纪实性人物传记。

外婆刘梅香出生在1923年,她在湘湖师范读书时正值抗战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海观校长率领湘湖师范全校师生南迁流亡办学,一路七迁校址。在颠沛流离的大学生活中,刘梅香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

1. 战火中的学堂

1942年5月22号,湘湖师范的学生像往常一样或在教室上课,或在操场运动,或在菜园劳作。敌机突然轰炸学校,投下18颗炸弹,炸死了6位同学,1位工友,三四十人受伤,部分校舍被炸塌。炸死同学的尸体血肉模糊,有的肚肠都飞到树上挂起来,是胆子大的老师和同学一捧肉一捧肉运出去埋掉的。

接下来,龙游失守,学校由古市迁到了庆元,又迁到大山深处的中峰寺办学。

“我们不要因小挫折而灰心。”刘梅香的好友楼庭芬说。

“生活即教育,生存须奋斗。”刘梅香的同窗邱乾达如是说。

“学问的进步,知识的增进,才是幸福生活的保证。”刘梅香的同学潘思彩说。

在硝烟与战火中,同学们没有退缩,反而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

2. 寺庙里的求学

迁去中峰寺时刚好是冬天,山上顶顶冷了,条件非常苦。同学们脚上穿的都是草鞋,只好在鞋子里面放上稻草,外面篾壳包起来,这样把草鞋当棉鞋穿,冷还是很冷,但总归好一点。棉被也是金校长去向省里面申请来的救济。

上课就在庙里,好多班级一道上,几个人围一张长凳儿当桌子,上面铺一床棉被,凳儿下面摆一张席子,大家坐在席子上,把脚塞进被窝里听课。

到最艰难的时期,湘湖师范的学生连蔬菜都吃不到上,每天只能吃盐水泡饭。

张哲问外婆:“既然你家里的条件比学校好,为什么一定要去读书呢?”

外婆回答说:“一定要我讲,我也讲不清楚。没有接触过就算了,接触过就晓得,湘湖师范人与人之间真正是蛮平等的,不会有人因为你穷就看不起你。”

放寒假回家,刘梅香一路要走五天,到家后脚上全是血泡。等脚好的差不多了,也该回学校了。

那个年代,山野里有土匪和流寇,往返学校的路上并不安全,幸运的是学生们很团结,大家一起结伴而行。前面几个男同学开路,后面几个男同学压队,女同学走中间,一路上倒也平平安安。

3. 黑暗中的光亮

那个时候生活虽然艰难,但同学们却不吝啬,也不看重自己的利益,这是现在很多人比不了的。

有个女同学叫戴昭珠,家里是地主,条件也很好。她家每次寄来钞票,总是同大家一道用。像戴昭珠这样的思想,在同学里是绝大多数,大家都蛮无私的。

湘湖师范的老师也很了不起。

那个时候的校长和老师,他们对“教育救国”的理念是一致的。他们坚韧不屈、刻苦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奉献精神是完全相同的。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学校办好,也要把学生们教育成才。他们这样做就是在抗日,就是在救国!

金海观校长正直、无私、博学。学校里不管哪个老师请假,金校长都能够代课,自然课植物动物他都懂,体育课跑跑跳跳他也擅长,思想课给你指导,音乐课他也会教唱歌。

金校长是陶行知的学生,继承发扬陶的教育思想,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亲身实践。

4. 70年后的重聚

刘梅香90多岁的时候,和大学同学相聚,他们回忆起当年一道读书,一道逃难的时光,感慨那已经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忽然很好奇,当我和同学70多年后相聚会是什么样子呢?那会是二零八几年甚至二零九几年,仿佛是很遥远很遥远以后的事情。70多年以后,我真的想象不出来,我会生活在哪个城市,在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周围会有一群什么样的人,甚至我是否还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在的话,那时我也快100岁了,是一个老的我不能想象的老太婆,这样想来,我觉得此刻26岁的我,青春正好,是黎明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

此刻我们的国家,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流亡,有安定的生活、充足的食物、浩瀚的书籍。然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想到这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爱人呢?

5. 若干年以后呢

当年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最后张哲问了外婆她8个同学现在的情况,结果7个都死了,还有一个前两年住进了医院,病得很重,要靠鼻饲,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一段看似轻描淡写,对我的触动却很大。一拨人说死就死了,就像田野里待收割的稻子一样,时间一到,无论你有没有结出果实,总是要被割掉的。

然后我想到了我们这一批人。也许若干年之后,有人会问道:

“小A呢?”

“死了。”

“小B呢?”

“也死了。”

“小E和小F呢?”

“都死了。”

“小Z呢?”

“前两年在医院了,病得很重,要靠鼻饲,不晓得现在怎么样了。”

那么死后呢,我们会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致青春:一位90岁外婆的青春纪念册—读《梅子青时》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青春:一位90岁外婆的青春纪念册—读《梅子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