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全文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幸存者偏差”是统计学中对一种逻辑谬误的统称,是指我们只关注了经过某种筛选过程后的结果,而忽略了筛选过程的逻辑谬误。
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一个故事。
话说在二战的时候,美英联军向德国进行了战略性轰炸,由于德军防空力量强大,美英损失惨重。国防部找来了专家,要求研究战斗机的受损情况,以便对飞机做出改善。
专家们检查了执行任务归来的战斗机,发现所有的飞机腹部都是伤横累累,于是专家们建议,机腹非常容易受到炮火的攻击,应该加强对机腹的保护。
最后国防部的要求却是,改进和加强对机翼的保护。因为国防部的统计学家们发现,能够幸存返航的战斗机,机翼都是完好无损的,这说明了被击中机翼的战斗机都已经坠落了,而仅仅被击中机腹的战斗机却还能返航,应该加强保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
上述例子中,专家们的分析就存在“幸存者偏差”,他们只关注了幸存下来的飞机的伤残情况,而没有关注“为什么其他飞机没有飞回来?”。
如果只是让幸存者下次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那最后剩下来的总量将会毫无提升,只有找到如何让不幸者活下来才能有效提升整体的幸存总量。
幸存者偏差因此而得名,它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可以用到,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被忽略了。
生活中的很多偏理都可以用“幸存者偏差”反驳
“读了那么多年书,还没人家小学没毕业的混的好”——《读书无用论》
说读书无用的人基本都是只看见了少数“低学历精英”和“高学历颓废者”,在他们眼里,看不见那些大多数“低学历的低价劳动力”和“高学历的真正精英”。
只是看到别人混的好,学历低了些,反而学历高的混的不行,就认为“读书无用”。如果我们找出官方学历统计数据就会发现:大专以上学历仅占总人口的12%,在社会各贫富阶层中,学历应然是改变经济命运的重要基石。
低学历人群众多,难免在很多普通人眼中有那么挺多个成功的,而高学历人群在普通人眼中就鲜有成功。通过这些经过我们的才识、境遇、环境筛选过的人群去判断学历对于人成长的作用大小,本身就忽略来这种筛选过程的逻辑谬误。
不同的环境、才识造就不同的眼界,看到不同的人群。如果类比运用“幸存者偏差”原理,我们或许应该这样反驳:
“因为你的眼光只能看到那些少数成功的低学历者,社会中所存在的是更多的低学历廉价劳动力,更存在很多高学历成功企业家,读书必定是有益于个人成长的”。
像最近的“当当惨淡卖身海航系”等定论,同样只是看到了少数的诸如京东、亚马逊等,从图书品类横空而出,一路成长成巨无霸的故事,鲜少知道卓越网、以及更多图书网上销售平台销声匿迹的故事。
2004年的时候,卓越网与当当平分网上图书销售市场,亚马逊7500美元收购卓越网,此后便复制亚马逊模式,除了图书、3C家电品类做精做全以外,将销售商品扩展至上十个品类。
市场尚不成熟,卓越网在亚马逊的加持下过度铺张,很快经营成本过高,人员大幅度离职,攥在手里的图书品类被当当一洗而空,3C家电也被京东收入囊中。
在应该专注极少品类的时候,卓越网太早铺开市场,连翻身的机会都没了,而今天的当当,恰恰是过于保守,进入全品类的时机过晚,淘宝天猫京东早已占据的市场,当当已无力撼动,卖身海航也未尝不是套现的好去处。
至今,当当在图书品类仍然是巨头的地位,独立上市也未尝不可,但10亿美元卖给海航系更是好的选择,当当网更像一匹老马,在征途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往日辉煌,这时候换一个主人,用全新的驾驭方式或许能唤起老马的精气神儿。
这笔交易于当当创始人而言,并不算惨败,在还有一定价值的估值的时候套现放手,重新寻找新的人生方向,是重生和释怀,祝福当当和创始人都都得更远,不要像卓越网一样销声匿迹。
工作中“幸存者偏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失误
职场中留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出去没公司要的。
当公司开始996的时候,当员工福利开始锐减的时候,当奖金工资发不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依然没有走?
降薪、削减福利、强制996这些想要逼退一些员工,让其主动离职,以期许减少劝退补偿的开支,明明公司没有业务,却各种咄咄逼人走,这种方式逼走的可能是最优秀的人。
我第一份工作是运营一款创业类资讯的产品,团队开发APP迟迟上不了线,开始是3个月,然后是6个月,后来足足花了一年多,直到我离开时,APP才刚刚上线,而今天我再去搜那个APP,已经下线了,公司的公众号依然苟延残喘的更新,还没我做的那时候数据表现好。
而当我们意识到公司开发团队拖拖沓沓,产品规划不断被打乱,公司融资即将耗尽的时候,率先离开的是首席产品经理,并且她很快就找到了足够好的工作,那些不离开的同事,到现在我也没有他们的音讯,各个职场社交或者微信圈子都没有踪迹,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员工是来公司创造价值、挣钱养家养自己、同时丰富自己生活的,不是每天来消耗自己、来被公司各种不合理制度虐的。有能力有追求的员工从来都不屑于屈膝在皮相难堪的公司里,他们一定是最先走出去的,最先获得新机会的。
“幸存者偏差”理论警醒我们:你越制度严苛、不合常识情理,让员工不舒服不爽,那你就是在赶走优秀的员工,留下来的一定是相对不那么优秀的,颁发制度之前请三思。
数据表现过于正常的时候,或许是某些地方疏忽了。
比如有的app没有设计“游客模式”,也不允许“第三方登录”,只能是手机号(账号)、密码(或者)验证码登录,由于是小众平台,不是经常频繁登录,用户忘记密码是常事儿。
如果用户忘记了密码,无论是登录还是找回密码,她都需要获取验证码,而正好某个时间区间内,通信运营商系统维护,不允许用户获取服务返回验证码。
你隔日就发现活跃数据下降了,正在想是不是与前几日的产品首页改版有关,仔细分析了登录用户的访问深度,结合产品改版的侧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改版前的数据,你并没有发现用户有什么异常。
数据都一切正常,表明登录用户非常适应现有的版本,运营拉新的文案也没有什么问题。那为什么登录活跃的用户数量会下降呢?你再仔细的想了想之后,突然意识到:似乎你忽略了那些没登录的大多数用户。
“幸存者偏差”原理让你想到,也许存在某种客观性原因导致了登录用户被削减了,可是因为用户没登录成功,你也不知道是哪些用户出了问题,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用户也不会联系官方。
然后你调取了一批之前比较活跃的用户,但是在本次改版活动中并没有看见他们的身影,一一电访求证后,才发现原来他们都用的是联通手机号,而联通运营商正好在此期间系统维护升级,不支持调取服务。
兜兜转转后,你才意识到,“有时候,沉默的用户是不得已而被抛弃,存在某些客观原因导致数据既异常、又显得那么正常。”
从今天开始,一起去认知“幸存者偏差”,意识到要开始关注那些沉默的、看不见的大多数的不幸者的声音,也许你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