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同时也是一篇让我记忆深刻的课文。因为两次不同的公开课经历。

    《我的叔叔于勒》从小说的教学角度,我个人在解读中认为教学的目标有三点:第一是熟悉课文能容,了解故事情节;第二是课文中独具特色的人物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第三理解课文作者所凸显的主题思想(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文章以各种读为抓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写作主旨,引导训练学生学习读方法。

    第一次上《我的叔叔于勒》,那是一次赛教课,查阅资料、解读课文、设计教案、制作导案、上课磨课,总之每一个环节我都仔细认真地完成。那一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人物的神态描写上,设计了一个学生互动环节通过人物神态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同桌合作完成,一位同学朗读文中人物的神态描写的句子,同桌说出此时人物的内心活动(要求惟妙惟肖)。但是借班上课对学情的了解掌控不够,所以在这一环节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太理想。整节课就呈现出比较僵硬的感觉。竞管我积极调动学生,但是课堂气氛仍然活跃不起来。失败的经历告诉我备课中应充分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问题的设置不应是老师的主观臆断,而是学生需要的自主达成。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辩证统一,学生学到什么比老师教了什么更重要。

      第二次公开课上《我的叔叔于勒》,我的教材解读和重难点确立没有变化,但是在引导学生读课文、识人物、析主旨方面大胆的借鉴江苏名师徐杰老师的课堂设计。每次学习徐老师的课都觉得特别带劲、对味儿,徐老师的课堂看起来轻松自在,学生容易走进来。老师的引导和点评又及时准确。追问讲究艺术,活而有度。问题设计新颖,一节课三个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引出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观”的审问;“虽然……但是……”呼唤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亲情;“如果……那么……”青少年朋友善良的唤醒,此处也旨在拓展学生思维。这样的设计看着简简单单,从表象看实质,其实小说的特点都有体现。全篇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虽然读的只是片段,但是朗读本就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质的体现,也有对学生说话写话的训练。

      今天在本班上课,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利用自习课让学生熟读课文,圈画重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做几处批注)。这篇课文的情节虽然有波折,但是篇幅较短,所以在读懂课文的内容这一环节上问题不大,但是学生的理解缺乏深度。本节课在“朗读”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比较突出,男生读“出乱子了”这一句时既能体会到菲利普的焦急恐惧又懂得压低声音;女生读“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语速明显加快也同样压低声儿,让我们能听出克拉丽丝的焦虑和果断;唐嘉乐同学在读“他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叹词“唉!”,唐嘉乐解释这是为了体会于勒的可伶以及若瑟夫对于勒的同情。同学们从读中体会到人物的“恐惧、担忧、焦躁、厌恶还有同情……”。总之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学的脚步,绝大多数学生的思考都基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扣文扣题。为了同学们拓宽阅读视野特别引入莫泊桑的写作趣事,了解作者力求真实的创作精神,进而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一书。

      课下拿出徐老师的课堂实录再阅读,那句广告词便跳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纵观自己的课堂只觉若浮萍、如蓬蒿,根基浅,脆弱得不堪一击。当然面对新入职老师讲听不懂一说我保持解释权。她们问:为什么不讲小说要素?为什么不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什么不用“盼、送、遇、躲”的顺序来组织课堂?你的讲解学生能通懂吗?由于时间关系这些问题没有面谈,或许下一步我要向徐老师请教一下,而且学生反应喜欢这样上课,他们也听懂了。

      反思一下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于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顺畅,老师的指导点评多,学生互评机会少,还有以读片段为主而没有在总览全文上有所体现。

      2.问题的探究比较准确,但是我应对课堂生成的机制能力不够,课堂应该如同水波涟漪,有波动才能在思想上激越浪花。

      3.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前紧后松,老师的状态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生虽然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但是积极主动发言的人还是比较少。

      总之,希望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探索,求创新就是冒险,因为是冒险所以失误和失败如影随形。引用邱俊老师常说的话:“小溪浅就浅一点吧,只要不要是烂泥潭。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止||《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