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以母亲为幌子,抛弃了刘备

三国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成王败寇,国与国之间的优胜劣汰,生死存亡。世事难料,今时成王,明时做寇;今时生,明时死;今时存,明时亡。因此,想在三国混,没有识时务的眼光,你只能成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孰不见三国单挑王吕布,先从丁原,拜为义父,后弑丁原,投靠董卓。始终秉性未改,为貂蝉又杀董卓,易主比翻书还快,怪不得张飞直呼“三姓家奴”。防主吕布朝三暮四的性格最终导致他殒命白门楼。三国中谋士猛将跳槽者不乏其人,但像吕布这样屡次投新主弑旧主的主则为数不多,也会为三国之士所不耻。

徐庶以母亲为幌子,抛弃了刘备_第1张图片
电视剧《三国》吕布,剧照

有道是贤才择明主而仕,三国中贤才猛将在寻找到他们心中的明主,则会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身边猛将又有多少是揭竿而起的铁哥们,张辽原是吕布的手下,张郃原是袁绍的手下,徐晃原是杨奉手下,他们都是混乱中择爱才的曹操而居,当然这也离不开曹操的一双慧眼。不是每一位贤士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明主,也不是每一位明主都能全揽天下之英才。周公吐哺,也未尝能让天下归心。明主与贤才之间从来都是双向选择,缺一不可。旧主是公认的明主,所投之主又是雄才大略之主,又该如何选择呢?不巧的是这种事情就发生在徐庶(元直)的身上。

徐庶以母亲为幌子,抛弃了刘备_第2张图片
电视剧《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话说曹操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于樊城。二吕先发制人,向刘备进攻,此时刘备营中有位毛遂自荐的谋士名为单福。单福出了一计即大败二吕,之后曹仁、李典的八门金锁阵,又被这个单福给破了,不死心的曹仁在偷袭中又被识破,因此二将大败,逃回曹营。曹操也是大度,安慰二将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他却对谁为刘备出谋划策极感兴趣,从曹仁口中听到单福这个名字。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此时曹身边的谋士程昱笑曰“此人非单福,乃颍川徐庶,字元直。”曹操得知徐庶之才十倍于程昱,恨不能揽于幕下,后程昱出一计,赚徐母于许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徐庶得知母亲的遭遇,哭着喊着要去寻其母。从而,出现了刘备与徐庶煽情离别的场面,直教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一步两回头,那种依依不舍,生死离别的情景,至今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此情此景,也不晓得刘备身后的两位结义小弟吃醋了没有。明知不能留而留之,简直就是枉费心机。《三国志》记载徐庶对刘备云“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已,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徐庶以母亲为幌子,抛弃了刘备_第3张图片
电影《鸿门宴》霸王项羽,剧照

战乱时期,既遇明主,难道仅以母亲为虑,就可弃明投暗吗?是否还记得“分一杯羹”的典故。刘邦日益壮大,霸王项羽惧之,欲以烹刘父,令刘邦投降。《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为天下者不顾家乃争夺天下的人本就不顾念家庭的,为天下之利应当舍小家之念,忠孝难两全,难道徐庶不知道这些古训吗?

再者说,徐庶既然是大孝子,对母亲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是熟记于心的。这样一个大孝子难道连母亲的字迹也不能辨识,以致于被曹操等人模仿的字迹给诓骗。不识母字,被人诓骗,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以徐母的大义,应该在徐庶小的时候,就会经常教育他忠孝两者之间相比较,哪个孰轻哪个孰重。但当真正处在忠与孝进行抉择的时候,徐庶出人意料违背母亲之意,反其道而行之。这能称得的上是大孝子吗。

徐庶以母亲为幌子,抛弃了刘备_第4张图片
电视剧《三国演义》司马徽,剧照

《三国演义》记载,司马徽云“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曹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若去,其母必死。”司马徽凭借素闻就可对徐母见微知著,推测出徐母的所想所为,难道徐庶还没有司马徽了解自己的母亲吗?难道他不知道母亲的大义,母亲的大贤,一直识曹操为欺君罔上之贼,识刘备为汉室之胄,仁义布于四海之主。

实则为母而屡屡违母之意,以母为托辞弃刘备而投曹操在今天看来必不是充分条件。唯一的解释就是徐庶已对刘备信心不足,有意转投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真是令人唏嘘,徐庶离开刘备,难道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非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庶以母亲为幌子,抛弃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