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面阅读法的视觉笔记

关于八面阅读法的视觉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八面阅读法,主要针对的阅读对象是:需要啃读学术类、期刊论文等专业性强,术语较多,晦涩难懂的文章。这类文章由于枯燥难懂往往让阅读者只有味同嚼蜡般无趣的阅读体验,从而使得读者在下一次遇到同类书籍时,望文生畏,产生恐惧心理。其次,由于怀揣着负面情绪,更阻碍了对文章的理解,读者容易陷入“读了,却读不懂”的怪圈,因此,这些原本有价值的信息无法被接受,读者读后就忘,好像脑海中有块橡皮擦,读过就擦掉,更不用提加深理解,挖掘本质了。因为,读者就陷入了一看见这类阅读内容就害怕,努力去阅读,却读不懂,无法理解就记不住,下一次尝试就是上述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大部分人在想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路上,总会遇到的阅读障碍。

        事实上,八面阅读法的创始者应该算是大诗人苏东坡,话说当年苏轼的侄女婿王痒,立志要读遍百家经典,可谓是鸿鹄之志,东坡得知后颇为忧心其不得其法,故书信一封,提出了此阅读方法。所谓八面阅读,八面即指多角度,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剖析,尤其是学术报告类专业性的内容,只从单一角度分析是片面的,不利于理解消化的,因此可以从“专业术语”、“未知人名”、“逻辑关系”、“时间轴”、“重大事件”等你所需要理解的范畴内进行筛选,找出你需要理解的层面。当然,格外要注意的是,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是分次进行的,也就是说,一次只带一个目的,从一个角度去阅读,分次进行,将内容抽丝剥茧,层层剖析。

          为什么通过“  一次只带一个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阅读文章”    可以攻克我们文章开头所介绍的阅读障碍呢?这是因为:1、当目的唯一,也就是选择较少时,可以大大降低大脑选择的难度,讲人话就是说可以避免我们的“选择障碍”,更快速的做出决定,避免由于犹豫不决而影响你的实际阅读行为的开展。

        也许有些人会担心,文章是整体的,而我阅读分了多角度,这些角度真的可以在每次阅读中被区分吗?这些角度之间的相互整合,融会贯通又该如何解决?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远比我们想象的厉害,比如“你在现看到我的这行字文”,你完全能理解它的意思,哪怕“现在”、“文字”是颠倒的,这就是大脑的自动脑补功能,这和人们常说的“汉字顺序不一定影响阅读”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虽然一次知道一个目的去阅读,但你不用担心读不懂,必要的缺失的部分大脑会帮你完善;此外,大脑有着超强的“找茬”能力,能够在你分角度阅读时,找出你每次阅读体验的不同之处,这些部分的整合就是多角度阅读中的融合,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维。

          为什么要推荐这种约的方法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阅读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开头讲述的“容易陷入死循环”的文本,也就是说,八面阅读法属于“对症下药”,而这类文章的症结在哪里呢?其一在于信息量大,大到超出我们一般人的阅读接受能力,当陌生信息像一阵风一下子扑面而来,我们很可能被扇的鼻青脸肿,再也不敢“再来一次”,所以一次只带一个目的去阅读,能将大量信息像切牛排一样分成一块一块,逐一吞下,防止“生吞而噎”的悲剧;其二在于这类文章的作者都属于专家级别,和我们普通人不在一个level,认知差异较大,专家写的文字等同于火星文,常人难以与之沟通交流,因为他们长期浸染在学术氛围,这是他们的日常语言,他们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流露和表达,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诅咒”。我们要去理解,只能分角度,第一次搞懂专家语言的音标,第二次搞懂发音,第三次搞懂语法,逐一击破,这就是我们与专家之间“破冰之行”的必备法宝。

        所以,八面阅读法是值得某类阅读者可以学习和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上述都是理论,具体如何开展,还需要你拿起那些被你压箱底的期刊杂志,主动出击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八面阅读法的视觉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