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傍晚来临,白天与夜晚交汇的那个时刻会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说不清,道不明的蛊惑着人的心,
如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分界点。
《旅宿》就是这样的一本小说,是夏目漱石把真实的人生想法至于了如梦如幻的现实里一副风景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宿》也像一本哲学体的小说,以美为载体的灵魂之书。
丰子恺说,夏目漱石是最像人的的小说家,我想也许是在于他在小说里展现出来的思想。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头像被印在日钞上的“国民大作家”,早年留学国外学习外语文学,但同时又深谙俳句,,汉诗和书法的精髓。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才子型作家。
丰子恺,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文艺型的作家。
他们两个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一个好的翻译家不应该只是文字转换的承介者,他更应该懂得原著者想要表现的精神之髓。在某一刻,他们或许像共同陷在同一种文字里的精神恋人。
丰子恺所翻译的夏目漱石的《旅宿》,则处处可见这种惺惺相惜之感。
文末所奉送的丰子恺在翻译《旅宿》时的所感所想,既像读后感,又像评论的文字,把这种情感更是呈现的淋漓尽致。
我不敢说《旅宿》是目前最好的的译本,但一定却是翻译的最美,最能体现夏目漱石的美学观和人生观的一本。
《旅宿》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了一个年轻的画家,春天的时候,旅住在一间温泉酒店的所思所见所闻。
小说由在山中所遇见的借宿的老太太所讲的古井家的小姐的故事引入。
美的如同画中仕女般的古井家小姐,爱上了求学时京都所遇见的男子,可在家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了当地的银行家。看似一个爱情悲剧,但“长良少女”的传说却让一切显得扑朔迷离,梦幻皆生。
画家住到旅店,深夜山村空寂,月色清幽,准备就寝时,听到窗外传来低低的吟唱。推开格子窗望去,只能看到一个孤寂的背影姗姗隐没在海棠树下。
晨间起床,问起,小女仆对她家小姐的描述,又增添了几分故事性。
回到房间,画家写下俳句,“海棠合露笑,春色太轻狂”“倩影依花影,朦胧春月中。”
短短几句,已然暴露了他对小姐的倾慕向往之情。如果,这是一个聊斋故事,想必读者都已猜到了结局。但是在夏目漱石的心中,却非如此。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含蓄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欲说还休,点到即止。
所以,后来,画家去泡温泉时,氤氲的水雾里,两人的初遇也是朦胧的,淡淡的。
只是简单几句礼貌的寒暄,却生出道不清,意不明的的缠绵之意。
这段描写,夏目漱石的功力可见一斑,若非上乘小说家,是绝对写不出这种暗涌的情愫的。
大多数的时间,画家是清闲的,他看花,看山,赏画,看闲书,在山中行走,与路人闲谈。
温泉酒家的女儿,似乎仍是昼夜才会出现的鬼魅,长袖倩影,忽隐忽现,漫不经心。
让一切笼罩上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交谈多了一些。女子在画家房里的无拘无束的谈话,说她不定哪日,也许会去投水。
画家在山上遇见她拿钱给流浪汉装束的人,后来才知那是她银行家前夫。
小说看似到了高潮部分。
然而,却不是,真正的高潮却是在车站,美少女偶遇自己前夫,脸上呈现出的从来不曾有过的“可怜”的奇妙表情。
如果出之前女子所有的出现带有虚幻的色彩,而这一刻,却入了现实。
所以,作者说,“这便是了,这便是了,有了这个就可以入画了”。
小说戛然而止,淡的就如同一场露水。意犹未尽,细细品味,却又余韵绕绕。
春花落叶是美,秋夜朗月是美,可到底美不过人间最幽微的情愫。
有人说,旅行就是暂时的从人间的繁琐中脱离,不管多么的美好,却总有结束的一刻。
可这种短暂的出走,又是生命里必须的生命之泉,力量之眼。
这应该也是是夏目漱石的这本《旅宿》想要呈现的人生观吧。
我们活在现实的粗糙,也活在太虚幻境般的美感里,这都是生存的力量。也是画家想要描摹生之真谛,心之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