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下的思考 --读《娱乐至死》

图片发自App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尼尔·波兹曼(1931-2003),他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

本书的前言中以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两种预言来让我们思考。

奥威尔所要表达的是我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担心那些来自外在的强制和禁止,而让人们没有资源去进行学习,思考等活动。

而赫胥黎所说的是因为技术发展,人们正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这种压迫,也浑然不觉这些技术以温和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爱上这种使人们正逐渐的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而现实正在往赫胥黎的预言的方向上在走。

波兹曼首先以麦克卢汉的观点出发"媒介即讯息"引起思考,进而通过举例来说明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

而后关于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那个时候的人们崇尚阅读,每个人都阅读,即使是社会底层的人也同样如此,所以这也就不难想象一个普通出身的的人写出名著或者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语言极具像文字一般,以及观众的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受到了铅字文化的影响。

在掌声不断地情况下,道格拉斯他说"我的朋友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沉默比掌声更具体,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评判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热情"。那个时代更注重的是问题与思考,反观我们现在的各类演讲,特别是电视里的节目,似乎都成了一种形式,不管好与不好,是否真的传达了某些思想,便掌声不断。而失去了掌声所代表的意义,是发自内心的对某些观点由衷的赞美。

人们在印刷机的统治下,还是将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或经验之后的思考,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而随着电报的出现,强制的使空间距离相隔甚远的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引发的不是有价值的思考,只是一些和自身不相关的新闻,人们在意的是类似于"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白日咳"等的消息。

人们获得某些信息不是为了解决和思考当下的问题,而是满足于好奇心和即时性的新闻,体现于它的"新",却并没有体现在人们自身生活中的意义。

每天谈论的话题也开始转向,不再是那些偏文字的叙述,更多的是聊生活,聊和我们不在同一个时空的话题。

现在的我们是否也如此,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关注娱乐圈的新闻,现代人很明显的一个标志:手机已经离不开身,每天早晨醒来就开始刷微博、微信,睡前也要做着同样的动作之后才能安然入睡。每天和同学,朋友谈论的是某某明星的话题,出轨,整容,哪些是笑点等等,就连哪个明星发了什么微博,评论的什么,都能引起一片热议。

是为什么呢,一面是因为忍受不了孤独,想要融入一个集体,而去迎合这些话题;另一面是可能谈论这些话题能够缓解我们对于当下要面临的问题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而我们所说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是否真的获得了更多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呢?也许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像国际性的里约奥运会时,每天充斥的更多的是马蓉的出轨,和对此一系列的舆论。有时候在想,不是说自己没有同情心,而不说世界,就中国那么多对夫妻里,有多少比这更有故事,更有难以言说的心情的人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能因为明星效应就把所有这样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如果真要说清,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我们现在的生活,远比作者描述的更加突出。

随着电报和摄影术的出现,冲击了文字印刷的社会,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都要有配图,才能增加读者的吸引力。文字似乎不再成为主要内容,可能加上配图我们可以把毫不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而图片的一个缺点在于它的片段性和不完整性,通过文字解说似乎很有可能歪曲了事实,得到一个断章取义的理解。

而后,随着电视的出现,电视突出的是"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媒介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其特殊性。如果把芭蕾舞和表演放在了广播上,那无论如何也不能显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那种活灵活现效果,所以电视也必然展现其缺陷,它不可能像文字一样有深刻的逻辑和连贯性来阐述,画面感的转瞬即逝,也让人们来不及思考 就切换到下一个语境,像作者描述的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好……现在",如果我们有反驳,那应该在同一个语境下讨论其矛盾性,然而一句"好……现在",使得语境不同,就不再具有矛盾性,所以也没有要争议的。

电视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方式娱乐化,更值得思考的是使它的内容也娱乐化

像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学习,有诸多如带着兴趣学习更有效果,学习都是有难度和需要坚持和意志力类似的,不然就不会有"学海无涯苦作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诗词描述了。然而现在的趋势是,娱乐化的学习,有了娱乐化的陪衬,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希望真的是这样,而不是把娱乐化当成了一种内容。

它少了文字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在电视上,什么事都无关紧要,没有肃穆感,也没有严谨感。悲伤或战事这一秒还很严肃和沉重,下一秒就被娱乐化的广告后来居上,缓解了压力下的情绪。

人们关于广告,随着新的媒介的出现,似乎也不再是内容至上,走向都是由明星来代言,似乎是很优越和舒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实质性的质量与产品的好坏。

因为通过娱乐化这种方式,其实它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因为"视",需要的是画面感,我们所看到的,更加注重是形象,浅显的。

就像一个资深,有学识的教授或者名人,如果它不具备说话的技巧和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似乎就不能证明他学识的渊博与远见。更多体现的应该是表演能力,而不是透过表象里的见解与思考。我们看着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没有时间思考,似乎我们也爱上了这种娱乐化的方式。更多的文章有关于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能不能归于一种取悦,让别人对自己有好感的一种方式。这 是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吗?

作者提出我们不能通过禁止人们看电视来阻止娱乐化的过程,因为随着新技术的诞生,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趋势。或者通过电视来说"看电视的危害",因为这是自相矛盾的。也许通过希望渺茫的方法"学校",这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效力是否保持一种天真而神化的信仰。

其实最可怕的并不是意识到了危机,而是人们沉浸在危机中而全然不知。

意识到了危机之后,也许未来有其他的方法,就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出门坐着便知天下事,人们坐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却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平衡,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了另一群人,他们热衷于跑步,来展现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始终对文字有一种敬畏,文字可以把所想表达的相对淋漓尽致,读一本书就像和主人公一同经历一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经历与思考。就像我还是喜欢手写一些东西一样,相信在这个时代下,也许人们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能以另一种方式去平衡这个日趋娱乐化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时代下的思考 --读《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