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献给了产品,一年后,我还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坦白来说,我是幸运的,能从一个毫不相关的专业链接到这个职业,它的工作内容又恰好是我喜欢和愿意为之持续奋斗的。同时,这段时间,我又处在反复的焦虑之中,也许是这条路走得并不是很顺,或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焦虑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三点:1.对过去自己的工作没有很好的总结。2.对目前自己努力的发力点感到疑惑和困扰。3.对未来可能马上要发生的变动和是否能把握更好的机会感到担心。是时候给自己的成长来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了。
从焦虑的源头出发,希望能带给自己新的感悟和启发。
过去。
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总结过去一年——与求职时自己对产品岗位的理解做对比。这里摘选一些重点总结。
一、.核心技能
一年前为了求职产品,了解了基本工作内容后,首先动手将所需要掌握的软件都立马学了,而对一些从需求上的思考或是方法论的总结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实践经验。
一年后经过几个从0到1,从1到1.5的项目和模块,在实践中将脑海中的理念落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流程和方法。
●软件掌握方面
相关原型软件、脑图软件已经在不断的实战中掌握的非常熟练,而这一点现在也已然成为最无关紧要的一个因素,毕竟一个PM始终不应该拘泥于页面的摆设上面。把握和拿捏每一个需求以及清晰的逻辑才是重点。能将这两者表达清楚,比一个完美的原型图更起作用。
●产品策划方面
这段时间,主要的核心产出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企业内部的OA系统,二是餐饮管理系统的后台,三是餐饮管理系统的会员营销部分、四是餐饮管理系统的进销存部分。从策划难度上来说,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但在策划三部分的内容时,由于时间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分别遇到了不同的困难。
OA系统:作为一个练习项目,由我牵头带领公司几个新入职的设计师和程序员同事一起合作。由于大家都经验尚浅,碰到的坑自然数不胜数,作为小团队的leader来说,我踩的坑更是数不胜数。一开始迫于领导的压力,一直把自己的时间逼得很紧,加班加点的出策划,忙着向需求方(行政BOSS)沟通给出方案,又忙着OA团队内部协调和管理,同时还要兼顾公司核心产品这边给我的临时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出现了这些问题。
1.需求未经过反复推敲,一味的将用户的要求当需求。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也是导致我在需求方和团队内部意见完全相反时,很难把控住全局的原因。一个成熟的PM是切不可犯这样的需求的,有时候用户提的很烂很扯的需求,很有可能只是他们想不到怎么解决比较好,所以只能给出这样的解决方案。而PM所需要做的就是从用户的要求中提炼出核心需求,然后转换为好用的且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并且,对自己所作出的决策一定要有想法支撑,能够说服你的用户和团队信服。
2.容易被太多杂音所干扰,偏离自己的初心。这一点说起来和第一点非常像。之所以会犯第二点这样的错误,那是第一点没有做好。举个例子,产品初步策划完成后,做了一个项目评审会,与会人员提出很多相关问题。一个商务部的同事很关注填写请假单的问题,提出为了方便起见,请假理由最好是提供几个常用选项而不是手动输入。这样的需求听上去很有道理,我们做办公自动化的一个初衷就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嘛。然而仔细一想,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远远偏离轨道的。为什么呢?首先OA系统在为员工服务的同时,更加是为了老板或是管理者服务,而管理者在使用纸质单时遇到向他请假的员工,肯定会问到,请假干嘛去呢?家里有事的话需要帮忙吗?一旦改用OA系统直接提供备选理由,大部分员工的请假理由绝对会直接选类似家中有事等这样的通用理由。对管理者来说,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一个结果。
3.细节及边界问题考虑的不够。这也是一个新手以及容易犯的错误,产品考虑的不够,势必会给设计和研发的同事带来困扰。用心一点的同事可能发现了问一下你,不用心的同事说不定就直接忽略,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到头来验收的时候,你发现不对再询问时,得到的结果只会是你又没说啊。
餐饮管理系统的后台:后台系统在很多公司中都是处在能用就行,要求不高的地位。但后台所要求的对整体框架的把握,对细节内容的掌控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好用的后台和一个让人绝望的后台设计可以是天差地远的区别。作为一个设置型的后台,需要考虑的重点在于,用户设置的不同场景的考虑(初始化设置、日常修改),用户理解和学习成本,框架的拓展性等等。
餐饮管理系统的会员营销部分和进销存部分:两个部分都是吃实际经验的。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对于这样两个接触非常少且没有研究过的内容,想要设计一套好用的内容是颇有难度的。但是,产品这个岗位,注定不是让你一条道行到黑,随时可能要去学习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并且在短时间内转换成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能有自己的方法去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有几点:
1.学会找资料。遇到一个陌生和全新的领域,领导让你两个星期策划出来怎么办?千万不要仰天长啸埋怨,我都不懂,我怎么策划?这样很危险。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自己常用的资料库,这些资料库可以是各个方面的网站,各个领域的书籍,各个领域的专家等,等到有需要的时候通,我们能及时从这个资料库里面去调取想要的资料。
2.学会借力。通常来说,To B端的PM公司里都会有很多业务人员,营销人员。他们与用户的接触,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可能远远大于PM。此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借力这些同事了,但这些同事又有一个特点,因为他们与客户沟通聊的概念都是很大很空的,当你需要请教他们时,必须明确自己想要得到一个什么程度的答案。否则花了大量时间在上面,得到的却太抽象,难以落实PM心中所想的内容。
3.有耐心和恒心,从流程到细节逐步突破。对于不了解的东西,我们通常容易乱了马脚,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时候心要静,和策划所有产品一样,从大流程到小流程,最后再落实要细节之处,一步一步把内容解决。
4.有持续更新,持续学习的准备。所有的需求转换都不是一次性的,尤其对于一个较庞大的体系来说,保持对自己负责内容的持续关注。将需要更新的内容和需求及时记录和排期,有利于系统保持它正确的频率。
●项目管理
最初对工作协调和合作的概念看的太简单,由于自己是一个自我驱动力强的人,所以想当然的将同事全看做这样的人。认为只要任务分配下去,等着结果就好了。
事情如果这样简单,还要项目经理干嘛?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习惯是能拖则拖;很多人没有及时反馈的习惯;很多人没有deadline就没有驱动力。而PM需要做的,就是时刻惦记着自己的使命,推进项目的实施。及时了解各个同事的进度和情况,做好预防措施。
●其他
由于公司规模很小,因此作为产品助理的我顺其自然要充当其他角色,比如客服、测试、行政。客服的工作能不断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还能通过直接与用户的沟通,获知他们的使用情况和想法。由于我们的产品是为餐厅提供管理的,所以通常会在餐厅运行时接到个别bug反馈,都是十分紧急的需求。这就需要对系统的了解程度非常高,并且知道什么问题找到哪个同事来处理。而最初做测试是让我清晰产品细节和逻辑最快捷的方式。
二、积累和产出
1.餐饮行业
一年时间,虽没能让我从餐饮小白变成精通餐饮的大神。但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很明显已经上了一个档次。了解行业的市场格局,行业痛点以及其他特殊的地方。一些观点说互联网的相通性很高,没错,在产品设计上,一些方法论的确是处处可灵活运用,但垂直行业的了解和研究则将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壁垒。
2.产品知识
虽然从事的是B端的产品,但我倒是从未放弃对C端产品的观察。前前后后也产出了一些分析文章。很多文章现在看起来浅薄,但我依然觉得很有用处,至少是作为旁观者初步了解另一行业渠道。不管是做B端还是C端,保持对业界新闻的一个敏感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切忌只停留在表面,而随波逐流,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学会用自己的思维,产品的思维去分析才能有真正的收货。
3.个人习惯
产品工作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所以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会帮助我在处理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在研究清单类App的时候接触到GTD的概念,于是将清单和GTD结合起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凌乱的事物在处理后有序很多,也大大减少因为遗漏而产生的差错。由于接触这些,还发展到记手账,迈入一个新的领域。总觉得万物真的都是有着联系的,我很享受这样奇妙的递进过程。时间管理好之后,能供自由分配的时间也更加明显,而利用这些时间,我的读书计划、观影计划都变的有条理。
现在。
处在一种经理未满的状态。虽然执行层上的事情自己已经做的还算令人满意。但每次试想如果是自己独自挑起担子,把握核心产品的脉络时,依然没有足够的信心。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也比较清楚自己需要继续在哪些方面发力了。
未来。
1.提升沟通能力
自己的沟通能力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基本沟通没有问题,但遇到棘手的时候或是不好处理的人时,自己的技巧依然很不到位。同时,对自己产品理念的阐述也缺乏恰当的阐述技巧。针对这种状态,自己下一步要做到:搜集说话技巧沟通技巧方面的资料并及时总结,如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奇葩说节目等;记录每一次自己觉得沟通比较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有意识的将所总结的运用到实际场合。
2.提升技术了解程度
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常是来一个解决一个,有时也没有彻底弄明白。究其根本,对整个技术的概念并没有掌握一个比较好的思考模式,对于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补充的点。
3.产品思维的提升及方法论的思考
过去在初级探索的过程中,习惯非常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分析,然而却因为想大而全,而落于俗套,且无法产生深刻的认识。慢慢的要从以前的状态调整为对生活各类事物进行思考,提高思考频次和深度。同时,对工作上的问题和方法归类总结。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4.碎片时间整体化
坚持过很长时间碎片时间阅读或者听一些互联网内容。但成效并不大,碎片化的时间让人的记忆不断的被打碎又重组,尤其未整理所读所听,很多时候努力就只是一个假象。还不如利用碎片时间做一些思考。
5.一定的产出
惰性较强的我,写作计划一拖再拖的现象尤为明显。而很多点子和想法在一定时间后是无法产出新鲜时的感觉的。而写作是锻炼思维和总结能力的妙招,之后希望能保持一定的输出。包括所阅读的文章、书籍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来源。
希望接下来的产品路途,更多坚定,更少焦虑,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