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
- 现实分析
- 一个梦想
近日,中国足协出台2017赛季新政策,规定外援注册人数上限为5人,出场最多3人,此外,首发名单中必须包括一名本土U23球员。摘录原文如下:
一、在2017赛季中超联赛中,上场的外籍运动员(含亚足联会员协会所属运动员)为累计三人次。外籍运动员(含亚足联会员协会所属运动员)注册、报名的规则、数量不变。
二、在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中,上场运动员名单中应列入至少二名U23国内运动员(1994年1月1日后出生),其中一名U23国内运动员应为首发运动员。
新政一出,吐槽与赞扬共舞,五毛并水表齐飞。
虽然早已透露出风声,但比所传更加严格的规定还是让人猝不及防。球迷们表示,都已经买齐了你告诉我不能用算什么玩意?而一众球员很多的认为,这是年轻球员的锻炼机会。
首先,简述一下我对这条政策影响的预期
关于现有外援
目前来看,很多球队的外援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可以淘汰掉那些性价比低的外援,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外援发挥,在英超打替补不丢人,但倘若来了中国依然坐板凳,那该情可以堪。这样一来,中超联赛对与大牌来说,也充满了挑战,毕竟竞争对手可能比以前还要厉害。
关于未来引援
名额越少就越宝贵,未来的中超不再是谁都能来捞金,曾经巴西的平庸之辈到中国叱咤风云的时代过去了,未来的外援名额,是属于欧冠级别的。但是,我想这里还是有一个界限,至少,我是不信梅罗会来。
关于本土U23
中国足球有一个很诡异的现象,那就是一名球员到了二十五六岁还被称作“小将”,事实上,对于的部分不算差的球员,这正是当打之年,应该在球队占据一席之地。我统计了几大豪门劲旅皇马、巴萨、利物浦、那不勒斯、拜仁等球队,在本赛季出场超过5次(联赛均以进行20场左右)的球员中,U25的球员平均占了一半。反观中超,以恒大、国安、上港、亚泰为例,U25不足三成(仍然是5场以上的)。鲜明的对比足以看出差距。“高龄年轻球员”的现象能看出什么呢?要么是上一代太强,要么是下一届太弱。机会不是让出来的,的是拼出来的,尽管中国存在一些“尊老”的传统,给了老队员一些优势,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脱颖而出。如果一名球员到了33岁仍然是雷打不动的主力,恐怕真的要反思反思了。
那么,对于这一届政策优待的U23,他们获得的机会肯定要比往届多一些,即使不能靠自身冲破泥土,略微揠一揠苗已能提供一点帮助,况且我们的年轻人还是有些不错的。哪怕真的不会踢也没办法,毕竟将来还要指着他们。总不能下届预选赛11个人都从预备队征召。
就他们自身而言,我觉得是一种激励。假设你的一模成绩离清华差着25分,打算考一个次一级的大学,突然有人告诉你说你有24分的加分,那你能不拼死了把那一分学上去?也许他们也是这样,那么优厚的政策,不努力对得起足协挨的骂么?U23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激烈,就如同上文外援之间。
中超各队U23球员一览
这么做,真的有必要么?
现在我们回到政策本身,其出台原因,最主要的无外现在的巨资引援。且不论如此引援之利弊,我看,它已走到了极限,悬崖有界攀不上,何必勒马损缰绳?最近的奥斯卡,巴西国家队主力,这个级别的球员大概是中超引援的最高点。他来中超很大程度上是失去主力位置,过的顺的,像迭戈科斯塔,不就拒绝了中超么?那么再高一档的莱万、奔马、苏牙就更不会来了。
也就是说市场过热的问题不必太担心,我们已经在质上走到头了,最多是量的改变,那大概不会比现在差到哪里。
有人担心会想日本那样球市崩溃,尤其担心是下一任领导人不喜欢了怎么办,但是现在不难看出,中国足球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虽然在联赛中不挣钱,但是企业可以此获得巨大的影响力,让总公司盈利,这不就够了么,要求足球部门挣钱就跟要求宣传部、广告部挣钱一样胡闹。
至于中国足球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持之以恒的工作;也不是补砖添瓦的事,而是要从地基打起。有本足球战术史的书叫《倒转金字塔》(Inverting the Pyramid),说的是阵型从类似2-3-5的倒金字塔发展成4-3-2-1这样的金字塔的历史。也许我过足球也可以写成一部《倒转金字塔》:别的国家都是社区足球文化浓厚,基层球员多,越往上越精简;而我们基层几乎没有几个球队,更没有多级联赛,反而在顶上有大量关注、投入和喧嚣。这是不健康的、不稳定的,是违背足球运动规律的,如果不能把基础打好,什么外援政策都是瞎掰。有的人不解为什么13亿人找不出会踢球的,但他们也许不知道中国足球人口之少。
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仅为日本的1.4%,西班牙的1%;注册职业球员为8000人仅为越南的16%;持教练证的约1.05万人,为日本的16%。可以说中国的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引自懂球帝广州恒大圈,可靠性待考,但情况大致如此)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土壤,适宜足球文化生长的土壤,不一定要铺满天然草皮,但一定要有几方空地。
还记得小时候曾在小区里踢球,那块地现在看来,不过禁区大小,但足以容纳下一个少年的足球梦;两边的球门是一对架着长满藤类植物的遮阳篷的柱子,和一个两米多宽的台阶;那里有一个乒乓球台做的固定人墙(当然有时也去打乒乓球的),有一个花坛壁与你打二过一配合,有一个小坑总是送你“点球”,还有一排车给你当球童……
就在那里,我与足球结缘;就在那里,我获得了了人生中最大了乐趣;就在那里,我产生了终生不改的绿茵梦想。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很难真正的为之做出哪怕微小的贡献,不论作为球员还是教练都平庸而已,甚至作为球迷都不够称职。我能做的,就是发出一点声音——也许如同耳语,仅仅在三两知己间交流;或如同针尖滴水,无声入海,不起波澜。
中国足球最需要的,就是一片土壤,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当然梦想不是强加的,而是自主选择的,仅加以引导。体育课必须得到保障,哪怕只是跑跑步,也不能锁在班里。老师应该对孩子包括但不仅限于足球的知识加以普及,技术加以指导,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不能因为“怕受伤”而禁止,因为学习而造成的身体损害莫非更多?当有一天,全国80%的小学生都知道传球用脚弓而非大拇指时,我们就胜利了。社会上的设施也要多建,现有的尽量开放,而且要充分利用,不要沦为广场舞甚至大牌的据点(稍微收点费也许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很窄的几方面,我个人的力量也微不足道。
但是我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
足球会成为孩子们的热情所在,
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不再拖中国的后腿,
这,
还不够么?
二零一七年一月十八日
王在田记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