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点评大秦帝国|终有正果求贤令,三试孝公臣选君(一)

曾国藩的“读书四法” 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大秦帝国”

卫鞅以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景监的高度信任,正是景监将他引荐给秦孝公,让这两位年轻的政治天才的政治家相遇。景监的出现让两位天才的政治家产生了天才的碰撞。按理说景监那也是很有人才眼光的,至少也算得上是公叔痤那样的伯乐。

公叔痤是用了卫鞅五年以后才真正地认识他的,而景监一眼就能看出卫鞅是个人才。假如景监不是一个有洞察力的人,他也不可能成为年轻而胸怀大志的秦孝公宠臣。

所以卫鞅找这个宠臣做他的中介,可见卫鞅的高明之处。因为宠臣推荐所以就安全得多可靠得多,也可以反复的来。卫鞅在选择人的时候是恰到好处的,尽管那个时间他还很年轻,可是其判断却十分冷静。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卫鞅来到秦国最初的安排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卫鞅在结识景监之后获得了景监的肯定和赏识。作为秦孝公信任的人,景监对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的真诚愿望心中是坚信不疑的。

无论是卫鞅还是景监都坚信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令,绝不是在做政治秀。但是他们都拿不准秦孝公对于强大秦国到底是什么战略性的考虑,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毕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孝公倾向于什么?有什么样的决断?这位年轻的君王毕竟才二十刚冒头,他虽有抱负却也有可能陷入无谓的理想主义。

做人、做企业跟做生意一样,其实我们都不应该太过于在乎投入,不应该太过于在乎成本。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就好像我们做任何东西不应该太在乎于价格,我们首先应该在乎的是价值。读书治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湖南圣人曾国藩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阅读。然而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一是要博学专精,在广泛涉略的基础上精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二是要读好书,读经典。

“读”,就是朗读、诵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当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这本书已经读烂了,这样才能烂熟于心。朗读不仅可以“无忘所能”,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掌握而不忘记;而且可以朗朗上口,自娱其心,是以“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

“写”,指的是书法。曾国藩曾因写字迟钝吃亏不少,所以教育子孙无论写哪种字体,要持之以恒地练习,最终达到写的又好又快的效果。

“作”,就是写作,任何思想或知识,只有付诸文字,才能将其传至更远。曾国藩主张为文者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做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否则只是一种拙劣的文字游戏和华丽的辞藻堆砌,根本不足以称之为文。

同时,人不是天生就能做文章的,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最终自会分别蹊径,有自己的思想和气韵。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兄点评大秦帝国|终有正果求贤令,三试孝公臣选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