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本体及数据、信息、领域、企业建模与模型

提要:围绕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本体”(ontology)的基本概念,讨论了数据/信息建模与数据字典、模型驱动设计(DDD)的领域建模、企业建模等概念。

本体概念

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本体(ontology)概念,因其哲学渊源[1]和人工智能(AI)出身,充满了神秘色彩,常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在概念划分时,也往往冠以“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这样的高帽子。实际上,我认为它是一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概念,与普通的数据字典、词汇表、各种通用建模技术或体系等有着本质、密切的关系。

公认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本体概念的确立,是来自 Thomas R. Gruber 在 1992 年左右的工作[2],他借鉴哲学的本体(Ontology)概念,在人工智能、知识表达研究的背景下导入了这个新概念:

“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直译就是:“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规范。”这里 conceptualization 稍微有些费解,中文的基本译法是“概念化”,字面上看是个过程,这可能更让人困惑。Gruber 进一步明确:

“A conceptualization is an abstract, simplified view of the world that we wish to represent for some purpose.”

即:conceptualization 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希望表达的,世界的抽象、简化视图。这里“本体”是作为一种实体(可数的)来定义,conceptualization,主要是指某种具体的、有目的的概念化(概念抽取与表述)过程的结果,也就是一系列具体的概念表述(规定、约定)。有人喜欢在这个定义中添加“形式化”与“共享”,从本质上理解,这并非必要。所谓“形式化”,可以理解为“明确规定”方式和程度的一种体现,例如,也可以有“形式化本体”和“非形式化本体”这样的不同本体概念。所谓“共享”,有助于理解人们为何要建立本体,但它是非本质的:本质的、决定本体的是“目的”。理解本体概念中的目的非常重要,因为在现实世界无限性、连续性和动态性背景之下,“目的”是使概念化过程达成某种确定性结果至关重要的条件。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这样解读 Gruber 的本体概念:本体是一种明确表述的概念规范,是为某种目的而建立的、世界的简化和抽象的视图。按照对模型的一般性理解,本体无疑就是一种模型。建立本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算得上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骨灰级概念。虽然概念有些老,但在真实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它始终是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

计算机应用开发中的数据字典,核心就是某种受控词汇表。其基本的简单形式之一,是词汇字符串加编码——前者应当是用户可读的文本,后者加以适当约束(例如唯一性约束),作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编码(大陆也常见“信息/数据编码”这一说法)。在这个基础上,最基本的扩展,是增加说明文本(或描述、解释)及别名等。附加在数据字典上的典型信息,通常还会包括数据定义(对应到计算机支持的数据结构)及相关的操作规则(约束等)。再进一步,就涉及这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从基本的分类到更具体的语义(问题域语义与计算机操作语义)和相互间的关联关系等。

在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这一数据字典成为连接问题领域的“意义/概念”和计算机程序的桥梁,它通常会建成计算机可直接处理的形式(但未必直接包含在应用系统中)。它的内容必须受到控制。另一方面,作为纯粹应用系统开发中的数据字典,其中包含的条目,并不一定都来自“问题领域”,也可能是软件系统本身所需。与“本体”的基本定义比较,我们至少可以明确:数据字典和本体是非常接近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某些数据字典过于简单,没有包含某些“公认”的本体内容,那正是它的目的所决定的,因而,依然可以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本体。此外,与典型的本体创建活动相比,数据字典常常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的系统范围之内,而本体则是“先于”、“独立于”具体应用系统而开发的。

数据建模与数据模型

数据建模(Data Modeling)是软件工程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比数据字典要更广泛和重要,后者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数据建模的一部分。

过去几十年,数据建模始终与数据库(主要是关系型数据库)的发展紧密关联,在实践、技术和理论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数据建模的结果(输出),是数据模型(data model)。在实践和理论中,数据模型并不是单一的概念,可能泛指很多类型的模型,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模型,逻辑的、概念的、语义的、物理的数据模型等等。我观察,这个领域的实践与技术虽然丰富,却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统一的理论体系。各种概念、方法常常有不同的渊源和各自的实践领域、技术基础,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常常是不清晰的。

数据建模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基本概念,可能就是概念层、逻辑层、物理层的三层架构。一般而言,可以这样理解:它们是计算机所要储存、处理的数据,在三种不同抽象层次上的描述。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描述计算机系统将要处理的问题领域中的事物,它本身常常采用实体联系模型(E-R Model)。逻辑数据模型(logical data model)描述的是计算机组织数据的逻辑结构,关系数据模型(relational data model)是逻辑模型最常见的类型,其内容呈现为具体的表、列、键及各种约束的定义。物理数据模型(physical data model)是逻辑数据模型的实现,任何一种可实际运行的数据库平台,都包含自己的物理数据模型。而平台的使用(应用开发)者,基本上只工作在逻辑层,仅通过平台提供的接口间接地操纵物理层。

这三个层次,逻辑层是一个中介,物理模型和概念(信息)模型是它的两面:对计算机的那一面,呈现物理数据(从语义上说,是计算机操作语义);对人的那一面,呈现为可理解的信息,也就是语义——在业务或应用中的意义。概念模型,也常常被看作是“语义模型”或“信息模型”,它与“本体”基本上处于同样的相对位置。概念建模最常用的 E-R 模型被看作本体模型的一种。一个完整的数据建模系统,把问题领域(例如,企业的业务/需求,属于所谓“现实世界”)的事物与在计算机上如何描述与储存联系了起来。

传统的数据建模与“地道的”本体不同的一个基本点,也许就是“物理数据”的实现。数据建模通常都联系到具体的应用系统,甚至多数就是作为特定系统开发的一部分,而本体的设计/维护,通常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目的(或应用领域,这常常是很笼统的),但并不针对某个具体应用系统。任何一个建立起来的本体系统,也包含着物理储存方案,但它会被看作是与本体的应用严格分离的——而数据建模作为一个系统自身的需求,可以与物理实现最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基于本体的应用,本质上,就是数据独立、面向信息(模型)的系统。(对此类系统的讨论,可见综合信息系统开发途径与策略分析等)

数据建模领域的信息工程方法及其分支(比如信息规划或信息资源规划,参见信息工程与信息系统架构向企业架构的发展等文),实际上也是一种将数据建模与特定的应用开发/实现隔离策略的尝试。这一实践,与“本体”具有更大的重叠性,但从企业应用开发实践的角度看,这一分支的发展却非常有限。换一个角度,也许可以说,作为一种特定分支发展受限的同时,其中合理的原理或要素,已经通过其它途径发展了。

领域建模与领域模型

在近年的计算机软件领域流行的领域建模与领域模型( Domain Modeling and Domain Model)大概还不能算是建模领域的一种独立概念,它们是这几年流行的软件开发方法体系“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中的概念。DDD 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应用系统的开发直接建立在对应用所涉及的问题域(即领域,或简称域)的明确描述——模型上。它的具体发展和实践,则是发源于面向对象技术(OO)阵营。从概念和原理上看,它无疑是一种模型驱动软件系统开发(MDSD),因而也可纳入软件领域的模型驱动工程(MDE)之中。

从道理上不难理解,所谓的“领域模型”,与传统数据建模中的概念模型的地位非常相似[3]。虽然 DDD 自然产生与发展条件决定了,它带有强烈的面向对象技术特点,与特定的软件系统架构风格联系得非常紧密,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基于 ORM(对象-关系映射)概念的中间件技术。客观地看,这一方面使得 DDD 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的空间,使它处于一种具体的开发技术(风格)的位置上,而并不像其名字所暗示的那么广泛。

企业建模与企业参考模型

在企业工程相关领域,传统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使用企业建模、企业参考模型与企业参考架构(框架)概念。但这个领域同样有一些研究,围绕着本体,即“企业本体”(enterprise ontology)的概念,例如我们介绍过的,简·迪茨的企业工程等。这个领域的传统概念“企业参考模型”,与企业本体也很接近,实际上,它们都是要构造一些基础性、通用性的企业模型,换言之,企业本体就是一种通用企业参考模型。Zachman 的企业架构框架,也被称为一种企业本体。

我们对与企业工程的研究,强调企业模型与企业应用(信息系统)的衔接(参见 企业工程的内容与企业架构的定位、企业应用探索十五年之路线图等文),直接继承和沿用企业模型这个基本概念,并且将它与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建模(概念建模)联系起来。我们从更一般化、多角度立场上去理解和运用企业模型这个基本概念,研究它的工作方式,围绕一般事物建模和通用企业模型框架等展开。这在实质上看,是一种“本体化”路径,但我们是在本体概念流行之外建构体系,因此,在我们的概念体系中,一直没有引进“本体”概念。虽然从多年前语义网热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观察、追踪,但只是从原理的角度加以借鉴、吸收。

若干讨论

我们搜集了一些与本体密切相关的重要模型概念,将它们与本体的关系绘制成一个示意图。它主要基于较为宽泛的本体及模型概念理解(留意这个图很难展表现这些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图至少给出这样一种信息:所有这些重要的模型概念,都可以从本体研究那里找到重叠或借鉴的东西。

札记:本体及数据、信息、领域、企业建模与模型_第1张图片
本体(ontologies)及一些相关的模型概念

对计算机领域的本体,从语言(许多专门的本体建模语言)到形式或结构、内容构成要素等等,都已经形成了许多具体原则。以“完备本体”的标准来衡量其他领域对于概念或词汇建模的一些工作(例如:著名的英文词汇及其关系数据库 WordNet),则往往发现许多“不足”,因而有人喜欢强调诸如此类的系统不是本体。

从更深的层次看,搞清楚它们描述内容的范围、方法及其具体限制等等,才是更重要的,或者说,看到所有这些工作的相同(重叠)与不同之处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拘泥于概念的纯粹性或规范性、完备性。

从本体的角度看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各种受控词汇表、数据词典或数据/信息建模及其模型,是很有意义的。与“完备的”本体相比,它们可能在形式、内容(比如词汇)描述的深度或完善程度方面有所区别。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认为,任何有具体目的的本体,实际上都是一种“领域模型”,虽然这个领域有时相当宽泛,例如许多为“知识表达”这样的综合目的建立的基础本体或上层本体。

企业建模的情形稍微复杂一些。在我们的应用途径中,这个体系本身就有类似本体与本体应用的不同层次。这也涉及本体概念的相对性问题。

本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前面讨论的 Gruber 的本体概念中的“世界”(the world),其本身就是相对性的。从理解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缩小为“问题域”或“应用域”,或者所谓“论域”。

本体实践中最基本的课题之一,是“边界”(范围)与“演化”问题。一方面,现实世界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应用中的本体也需要变化;另一方面,哪些概念具有通用性,应该纳入本体,哪些不是,会是最繁琐和难解的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一问题还必然地与现实世界的变化,以及应用系统边界的变化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这既是本体应用中的难点与要点,也是所有建模与模型研究中的难点与要点。流行的“模型驱动”概念,我们所提出的模型驱动机制与模型驱动系统,都是围绕着这一点。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本体,是一个广受关注,获得大量研究的课题。一名专门的本体研究者,对于什么是本体,会有非常严格的判断标准。但从本质理解和发展的方向上,把这样一些本体研究领域之外的概念联系起来,却是非常有意义的。本体研究领域的大量工作,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或枢纽。以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分散、重叠而又不同一的概念的大量存在,显示了计算机应用这个领域的复杂性和某种不成熟特征,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们之间具备固有的协调性。

注释

[1] 为了区分,在英文中习惯将哲学的本体作为专有名词,写作Ontology,加以区别
[2] Gruber, Thomas R. (1993)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
[3] 为突出这一点,在前面的描述中,我刻意用了“问题领域”一词——这并不是传统数据建模领域的习惯

评论

linfd 2011-03-02 • 09:36
什么是数据独立、面向信息(模型)的系统,希望博主能举几个例子

TY 2011-03-02 • 11:16
手边的例子,比如“文档处理”应用,本质上,它是数据独立的。
大的例子,比如所谓“语义网”,从方向上说是如此(这里是近年计算机应用领域本体研究的大本营之一,这两者是内在关联的)
经典的例子,比如数据库(应用)。
下面几篇文章,讨论了相关的话题:

  • 综合信息系统开发途径与策略分析
  • 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本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 功能还是资源——信息系统的两种开发途径
  • 以数据库为中心与面向数据库

linfd 2011-03-03 • 13:37
你说的那种面向数据库的应用有些冷,关系数据库都有在面临抛弃

TY 2011-03-03 • 14:40
也许现在讲面向数据库的话题,特别是关系型,会有技术流的人瞧不起,尤其是 OO folks,潮流派的,大家都在讲云,讲移动终端……但企业信息系统从来就没脱离过这个基础。一些非关系数据库,比如所谓键-值(key-value)数据库的出现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可以留意它们的背景。它们是应互联网带来的大量不同于传统局域网应用需求而出现的。我不认为它们是来全面“取代”关系数据库的。
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尤其是应用理论的确需要发展。商业产品可以被取代。但基础技术和基础原理不会。不管云怎么飘,终端怎么移动,综合企业应用的基础都必须存在

linfd 2011-03-05 • 16:33
您说的基础是指关系型数据库?

TY 2011-03-05 • 19:43
说白点是数据(信息)。落实在架构上,是”数据库“。落实到具体实现上,目前似乎也没有真正“取代”关系数据库的东西(保守点地说,对综合企业应用或叫信息系统)

yushan 2011-03-11 • 14:03
我们搜集了一些与本体密切相关的重要模型概念,将它们与本体的关系绘制成一个示意图。它主要基于较为宽泛的本体及模型概念理解(留意这个图很难展表现这些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图至少给出这样一种信息:所有这些重要的模型概念,都可以从本体研究那里找到重叠或借鉴的东西。 从更深的层次看,搞清楚它们描述内容的范围、方法及其具体限制等等,才是更重要的,或者说,看到所有这些工作的相同(重叠)与不同之处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拘泥于概念的纯粹性或规范性、完备性。
在老余举出的这些相关概念中,我觉的缺了术语体系(术语学),也许这个可以看作字典、词汇表和分类法中的一部分吧。在企业架构中,划分出业务平台一层,它的特征是与技术平台无关。
业务平台要求能够制定对企业本体(企业工程)的描述语言,它与 IT 语言无关。
但既然它可以对所有的行业企业模型进行表述,所以它又是一种企业本体的元语言,还不是领域语言。
领域语言才是与行业有关的语言,它的精髓应该就是要回答何以能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语义框架,所谓的行业本体,也许这就是我多年一直要追踪抓住的“在逃犯”。
据我所知,目前研究领域语言,都没有达到这一层认识。一个典型例子是,研究行业术语的,还有所谓的语义网,还是停留在对图书检索中使用的上下位概念,集合/元素关系,整体/部分等关系津津乐道,这些关系是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分析命题。这些逻辑分析概念中,没有与行业的任何关系。
而康德早就指出,我们的全部问题是应该回答:必然的综合语句如何可能?这个关键问题。
把这个哲学问题进行语言学转向,就是要回答:
何以一些概念术语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本体。我现在应该说,已经找到了“在逃犯”的出生户口了,抓到他就不难了。

TY 2011-03-11 • 16:25
补充得好。术语学(terminology )当然可以列进去。
领域专用语言(DSL)这个概念本身就联系着某些悖论。相比之下,“本体”这个概念显得很纯粹和基本。在国外,它代表一个方向。

原始发表:企业工程论坛,2011-02-28,
http://www.ee-forum.org/wp/pub/ty/2011-02-p2491.html)

作者印:dcb442


相关阅读

  • 计算机领域的 Ontologies:本体、本体论与本体模型
  • 漫谈计算机领域的本体论(ontology)

你可能感兴趣的:(札记:本体及数据、信息、领域、企业建模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