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53】反求诸己,改变世界。

【先生曰:“‘烝(zheng)烝乂(yi),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te),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先生说:“‘烝烝乂,不格奸’,原文的注释是说象已经接近于义,不至于再做出大奸大恶的事情。但是,在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之后,被征召做官,象还天天想着要杀舜的事情,这是何等的大奸大恶啊!舜只是要求自己发扬仁义,去感化他的弟弟象,而不是直接格正他的奸恶。因为他知道恶人都是文过饰非掩盖自己的邪恶,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是直接指出他的是非,反而会激化恶人的恶性反扑。舜刚开始的时候激化了象,使得他要杀自己,也是因为自己想要让象变好的心太急,这也是舜的过失之处。这么一来,舜才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去责怪别人,所以才能做到克制自己跟象和谐相处。这是舜能够做到动心忍性,增加自己的能力的地方。古人说的话,都是因为自家亲身经历过才说得那么的贴切,才传为后世的遗训,就算人事不同,仍能适用于不同的人情。如果我们不是自身亲身经历,如何能体会到圣人的苦心之处呢?”

       之前我们说过,舜认为自己是大不孝之子,所以能大孝;瞽瞍认为自己是大慈之父,所以不能再慈。舜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所以能很好的跟父母相处。这里说弟弟象天天想着要杀自己,这么奸恶的事情,舜刚开始也很着急,想着怎么能让象回心转意,回到仁义的轨道上来。所以,通过直接指出象的不当之处来告诫他,最后适得其反,象反而变得更奸恶。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是让恶人转变,直接指出别人之恶,那是违反恶人常态的,所以更容易激化恶人。相反,如果我们在保护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发扬自己之仁义,孵化恶人之良知,良知的扩大就是奸恶的减少,这样的方法才更有效。

       从舜的转变,我们投射到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亲人、同事、朋友可能没有那么奸恶,但是有很多自己看不惯的毛病,我们是与他们争锋相对,还是反求诸己呢?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当然是反求诸己更有效。因为争锋相对不仅没能让他们改掉毛病,反而让自己更受伤。与其这样,还不如学习舜的做法,把自己的能做的做得最好,只要稍有点良知的人就会接受真正好的行为和结果,因此,让好的行为越来越多,不好的行为自然就减少,这样的转变需要自己调整心态,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都是古人亲身经历的智慧箴言,我们照着做就好,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53】反求诸己,改变世界。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53】反求诸己,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