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原作名: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译者: 江滢 / 叶臻
出版年: 2008-4
页数: 527
ISBN: 9787532744893

本书所研究的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知名的崩溃例子有玛雅、复活节岛、吴哥窟等。作者举的知名例子,多数我没听说过或只听过名字,汗一下。

以下是推特读书笔记:

  1. 过去社会自我破坏环境的过程可分为八个种类:森林退化和栖息地的破坏,土壤问题,水资源管理问题,过度狩猎,过度捕鱼,引进新物种对原生物种的影响,人口膨胀及人均增长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2. 今日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四种新问题:人为赞成的气候变化,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增加,能源短缺和人类对地球光合作用的极限利用。

  3. 作者总结出环境崩溃的五点因素: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邻衰退,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如何应对生态环境变化。

  4. 蒙大拿州人口密度为全美倒数第二,其西南部的比特鲁谷风景秀美,吸引了许多富豪定居。即便如此,比特鲁谷也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人口增长、缺水、水质恶化、有毒废物、森林火灾、生态多样性减少、引进有毒物种等。

  5. 最严重的有毒废物是矿渣。铜矿的废石和尾矿中仍含有铜、砷、镉、锌等对生物有害的金属物质,渗入地下水、土壤就更严重。今日,美国法律规定开采新矿场的企业必须购买一家债券公司的债券担保,一旦矿场破产,债券公司必须承担清理环境的费用。

  6. 由闪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在维持森林结构上其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特鲁谷的黄松林,自然条件下平均10年遭受一次闪电引起的火灾,成熟的黄松相对抗燃,位于林下层的前次火灾后栽种的花旗松苗只有10年生长期,高度不够,火舌无法窜到树冠,火势局限于地面和林下层。

  7. 20世纪初美国林务署执行森林火势控制政策,收到火灾报告即予扑灭,以保护贵重木材。并且林木密度增加数倍,森林的可燃物载量大幅提高。树苗过多的森林,一旦发生火灾,火舌顺着树苗窜到树冠,迅速蔓延,无法控制。只能祈求天降雨雪。

  8. 土壤盐碱化是造成世界古文明衰败的原因之一,如美索不达米亚。曾贵为世界农业中心的“肥沃新月”地区——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也饱受盐碱化之害。

  9. 外来杂草每年给蒙大拿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亿美元。杂草于牲畜和野生动物不可食或难以下咽;影响可食用植物的生长空间;其根部系住土壤的能力比本土青草弱,使土壤受侵蚀。杂草使农作方式被迫改变,很难根治。当初难以料想小小几株杂草影响如此大。

  10. 复活节岛孤悬于太平洋,往东2300英里是距其最近的智利海岸,往西1300英里是波利尼西亚的皮特凯恩岛。岛民是源于亚洲的波利尼西亚人。

  11. 波利尼西亚人可能是以芒阿雷瓦、皮特凯恩和汉德森岛为跳板到达复活节岛的,时间稍早于公元900年。此后千年很可能完全与世绝,直到荷兰人罗泽维恩于1722年4月5日(复活节日)发现它。

  12. 复活节岛位于南纬27度亚热带,气候温和,火山灰使得土壤肥沃。但与位居热带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相比冷得多,周围海水温度太低,不利于珊瑚生长,缺乏珊瑚礁鱼和其他鱼类,岛上风大、降雨量小,给农业带来不少麻烦。

  13. 岛上地势平坦,划为11块或12块领地,都是自海边向内陆延伸,各属于一个氏族或宗亲团体。每块领地都有自己的酋长和放置石像的祭祀平台。不过,与其他岛屿不同,氏族部落最后归于一位最高酋长的领导之下。

  14. 岛民发展了集约化农业,证据包括石头围成的堆肥坑、调水用的石坝、数目众多的大型石砌鸡舍。岛上人口高峰值不低于6000,最高估计为3万。

  15. 复活节岛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巨石人像(当地人称其为“摩艾”)和放置石像的平台(称为“阿胡”)。目前已辨认出300多座阿胡,有113座有石像,其中25座特别雄伟精致。摩艾代表岛民的祖先,共有887座。

  16. 最高的石像叫帕罗,32英尺,75吨重。阿胡汤加瑞奇的矮粗石像重达87吨。拉诺拉拉库采石场里还有一些更雄伟的半成品,其中一座高70英尺,重270吨。复活节岛的建筑风格出自波利尼西亚的传统。

  17. 通过在珊瑚锉刀、石像眼睛和装饰广场的白色藻节上应用碳年代测定法,判定阿胡主要建造于公元1000年至1600年。早期石像更小而圆滑,更像人类。石像体积的不断增长意味着酋长之间竞相打造大型石像的斗争愈发激烈。晚期头像顶上的帽子普卡奥是斗争白热化的产物。

  18. 为何复活节岛民如此狂热地竞相建造石像?可能是因为与世隔绝的岛上,酋长无法通过岛屿间的贸易、掠夺、探险和殖民等活动来提升名声地位,只能靠石像和平台来占据霸主地位。建造石像要养一大群人,余粮充裕的情况只有在贵族控制高地农田后才有可能发生。

  19. 石像用玄武岩石镐雕刻,面孔向前,后背与山壁相连。先把头、鼻子和耳朵雕刻出来,然后是手臂、手掌和束带。当石像背部与山壁的相连处凿开后,大功算是告成,可以准备运输。石像要竖立起来后才雕刻眼窝并安装白珊瑚和红火山灰烬制作的眼睛。

  20. 从采石场搬运石像的道路仍可辨别,按照等高线修建,最长的一条约9英里。石像的搬运方法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是舟梯,由两根平行的木轨组成,当中是许多固定的木头横杆。石像平放在木橇上,在舟梯上用绳索拖拉。50-70人一周就可以把12吨重的石像运到9英里外。

  21. 石像的竖立,岛民先在平台前方修建一条徐徐上升的石头坡道,将石像平放,底在前慢慢往上拖,底部抵达平台后,用木头将头部撑高一二英寸,在下面塞石头,一点一点竖立。普卡奥大概是在竖立石像的同时戴到头顶上去的。

  22. 石像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粮食,还需要大量绳索和制作舟梯、横杆和木橇所需的粗壮大树。而欧洲人到访时岛上看不到多少树,仅有的也又小又矮。

  23. 研究表明人类定居初期,复活节岛本是树木繁茂的亚热带森林。有棕榈树、麦珠子树和大果杜英等高大树木,还有其他树种可提供果实、燃料。还有25种以上的海鸟,由于过度捕杀和鼠类猖獗,24种已不来岛上繁衍了。

  24. 人类在10世纪初期抵达后,就开始伐林辟地,到15世纪达到高峰,一直到17世纪森林被砍伐殆尽。由于没有制作独木舟的大型树木,岛民只剩下一些近海鱼类可以捕捞。

  25. 复活节岛森林消逝,物种灭绝,其惨状在全世界范围也不多见。岛民失去了原料来源、野生动物、农作物产量也大大减少。饥荒和人类冲突接踵而来,最后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26. 酋长和祭司的权利在1680年被军事领导人推翻,旧宗教也与酋长一起被推翻。相互对立的部族竞相将对方的石像推倒。到1868年,岛上已没有一尊石像是立着的了。

  27. 欧洲人陆陆续续前来造访,带来了欧洲的疾病,许多岛民染疾而亡。最早的记录是1836年天花横行。约1805年开始岛民被绑架贩卖为奴隶,1862年至1863年3000名岛民被秘鲁船只绑走一半,返回的十几人又把天花带到岛上。至1872年岛民仅存111人。

  28. 由于复活节岛相对于其他太平洋岛屿而言,纬度较高,降雨量、火山灰落尘、来自亚洲的沙尘暴均为最少,没有珊瑚礁围缘,与相邻岛屿距离远,地势较低,面积也小。这些因素使得复活节岛很容易造成森林退化。岛民不幸生活在一个非常脆弱的环境里。

  29. 从作者考虑环境崩溃的五点因素来看复活节岛,没有友邻和强敌的因素,气候的因素没有证据出现,那么就只能考虑剩下的两点,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滥伐森林和破坏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另外则是这种环境破坏前后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原因,包括争相建造石像需要大量木材和食物。

  30. 复活节岛的启示是,如果几千复活节岛民依靠石器和人力就能摧毁自己的社会,当今几十亿人在金属工具和机器的帮助下岂不是摧毁得更快更严重?

  31. 芒阿雷瓦、皮特凯恩和汉德森岛是波利尼西亚东南部惟一适合人类居住的岛屿,大约在公元800年开始有人类居住。距离最近的大型岛屿有上千英里。

  32. 芒阿雷瓦岛人口最多,有利于人类的自然资源最丰富,全岛土地总面积10平方英里。岛上泻湖、珊瑚礁及海洋里有大量的鱼类和贝类。雨量充沛,森林茂盛。岛民种植番薯、芋头、面包树、香蕉等作物。芒阿雷瓦岛缺乏制造手斧等工具的上等石材,而距它300英里的皮特凯恩岛上正好有。

  33. 皮特凯恩岛面积2.5平方英里,是地势陡峭的死火山岛。岛上出产火山玻璃,可以制作剪刀和小刀等利器,还有优质的玄武岩矿,可以制作手斧。皮特凯恩岛也有森林,但农业用地较少,没有珊瑚礁,捕捞鱼类和贝类困难。岛上人口可能不足100人。

  34. 汉德森岛距皮特凯恩岛又有100英里,面积14平方英里,是个珊瑚岛,没有可靠的淡水源,没有石材,珊瑚礁和浅水处有龙虾、螃蟹、鱼类、贝类等,还有海鸟和海龟。岛上也居住着一小群人。

  35. 三个岛之间的贸易非常频繁。芒阿雷瓦岛的牡蛎壳、皮特凯恩岛的火山玻璃和玄武岩,汉德森岛则可能提供海龟和热带鸟的红色羽毛,它们是当时的奢侈品。岛间交通采用独木舟。

  36. 人类伐林辟地,破坏了岛上的自然繁殖地。雨水冲刷表层土壤,森林变成蕨草地。山坡土壤遭到侵蚀,农田和木本作物无法存活。由于没有大树做独木舟,也影响到渔业。由于人口太多,食物太少,芒阿雷岛陷入内战和饥荒,人吃人的惨剧发生。

  37. 贸易中止加剧了芒阿雷瓦岛的严峻形势。而对于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更是雪上加霜,最后两个岛上无一人存活下来。

  38. 树木年代学家把已知年份砍倒的树木的年轮宽窄序列记录在案,也把未知年份所伐木的年轮序列记录下来,两相比较找出相同特征的宽窄图案,从而确定伐木年份。通过这一方法,在世界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数千年的年轮谱,每一份年轮谱只适用于某一个地区。

  39. 树木年代学的好处在于每圈树轮的宽度和结构可以反映出那一年的降雨量和降雨季节,从而重建过去的气候资料。

  40. 连年的风调雨顺势必造成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社会趋于复杂化,各地区相互依赖,不再自给自足。这样的社会一旦遭遇连年歉收必定无法应对和重建,不像人口少独立性强、自给自足的社会反而容易处理这类问题。很多社会就是这样崩溃的。

  41. 林鼠是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它们会捡枝条、植物碎片和哺乳动物的粪便来建巢,它们在自己的巢内随地便溺,巢里的东西被尿液浸湿、结晶,不会腐烂。分析林鼠贝冢内保存下来的植物可以了解当时的植物生态,分析贝冢内的昆虫和动物残骨可以了解当时的动物群。

  42. 贝冢研究表明,在公元1000年左右,新墨西哥州查科峡谷的阿纳萨兹文化由于人口增长,滥伐森林,沼泽松和杜松砍伐殆尽。至今,遗址仍是一片荒芜。

  43. 查科阿纳萨兹社会大约于公元600年开始壮大,最终消失于公元1150年到1200年间。查科阿纳萨兹人最初居住在地底下的洞屋中,公元700年他们发明出建造石屋的技术,后来他们建造成五六层高的石屋,直到十九世纪都是美洲最高的房屋。

  44. 近代欧洲人与非欧洲人的社会初次接触时,有几百个社会正上演着食人事件。有的是吃战争中被杀死的敌人尸体,有的则是吃自然死亡的亲友遗体。

  45. 查科峡谷的阿纳萨兹社会在达到鼎盛时期后迅速于公元1110-1120年走向消亡。公元1200年之后,查科峡谷已被遗弃,直到600年后纳瓦霍族人发现这个地方并搬进去住。纳瓦霍人不知是这些雄伟的遗址是谁建造的,就称其为“阿纳萨兹人”,意为旧日支配者。

  46. 马雅长纪年始于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好比公元纪年的公元1年1月1日。马雅长纪年历中日为“金”,20日为“乌纳”,360日为“盾”,7200日或约20年为“卡盾”,144000日或约400年为“伯克盾”。

  47. 马雅地区位于古代中美洲,范围大约从墨西哥中部到洪都拉斯。早在公元前3000年那里就开始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作为主食,公元前300年左右,第一个国家出现。

  48. 马雅文明古典时期始于8伯克盾,约公元前250年。而公元800年以后,马雅90%至99%的人口消失了,一起消失的还有国王、长纪年历和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制度。

  49. 马雅的主要作物玉米蛋白质成分较少,几种可食用的家畜产肉量也低。马雅没有畜力用来运输或犁耕,农业集约程度和产量比美洲其他文明都稍逊。因此其农民比重高达七成。
    马雅城邦之间战争激烈持久,受食物短缺和运输困难的限制,马雅人无法在整个区域形成统一的帝国。

  50. 马雅地区的干旱周期约为208年。公元760年开始了近七千年来最大的一次干旱,到公元800年达到顶峰。这次大旱可能是引发古典时期崩溃的元凶。

  51. 马雅崩溃的启示:人口增长超过资源可以承载的程度;人口与资源的失调,人类行为导致资源问题恶化;不断升级的战争;气候变化;国王和贵族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并解决这些明显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

  52. 中世纪以前,斯堪的纳维亚一直是欧洲的蛮荒之地。公元793年开始,维京人不断地进攻从爱尔兰和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君士坦丁堡等欧洲地区。

  53. 来看今日瑞典地界的维京人,即瓦兰吉人往东驶入波罗的海,深入今日俄罗斯,南下直抵伏尔加河源头,再由其他河流最终抵达黑海和里海。他们建立了基辅公国,即俄罗斯的前身。

  54. 另一批维京人在英格兰东部建立了一个叫“丹麦法区”的领地,在法国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虽然维京人被视为强盗和航海者,维京人倒是以农民自居的。每到一处,维京人就安顿下来,与当地人通婚,并逐渐被当地人同化。来自瑞典的维京人变成俄国人,来自丹麦的维京人变成英国人,在诺曼底定居的维京人最后操起了法语。

  55. 除了欧洲大陆,维京人也在北大西洋群岛上进行殖民冒险。维京人在奥克尼、设得兰和法罗诸岛的殖民地顺利发展了一千多年,冰岛殖民地最终克服贫穷和一系列政治动荡坚持了下来,格陵兰的殖民社会存在了450年,文兰殖民地则只存在了10年。

  56. 公元1000年前后,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就到达了今天美洲的纽芬兰、圣劳伦斯湾、新斯科舍(即维京人所称中的文兰)。早于哥伦布500年。但是人数不足、资源匮乏的维京人不敌当地的印第安人,最终放弃了资源丰富的文兰。

  57. 孢粉学家可以从湖泊和沼泽获取沉积物样本来分析花粉和当年的植被情况。对淤泥样本有机物质做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可以推测沉积物形成的年代。样本里的花粉会告诉孢粉学家附近有何植物。

  58. 雪和冰含有三种不同的氧同位素,氧-16占99.8%,氧-18占0.2%,还有更少量的氧-17。冰雪形成时期的温度越高,氧-18含量就越高。因此,钻探冰层就可以得到冰的“年轮”,推测当时的温度、降雪量。

  59. 通过对骨骸做碳同位素分析,可以计算出人类或动物一生中所食海生和陆生食物的比例。而研究垃圾贝冢中的动物骨头发现,格陵兰岛的维京人居然不吃鱼类。

  60. 格陵兰人处处对欧洲身份的坚持有时显得过火:他们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坚持养牛;在夏季忙着收割过冬干草时还去北方狩猎;宁可饿死也不向因纽特人学习生存的本领。文化束缚限制了他们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将他们推上绝路。

  61. 维京人对格陵兰环境的破坏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毁坏天然植被、造成土壤侵蚀以及切割草皮。滥伐森林导致木材和柴薪不足,另一严重后果是由于缺乏燃料而减少产铁量。与因纽特人相比,维京人无任何军事优势,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62. 维京人在格陵兰岛上砍伐焚烧树木和灌木,在草地上放养家畜,其中绵羊和山羊对草皮伤害最大。由于缺乏木材,维京人切割草皮砌墙或是作燃料。土壤裸露,表土很容易被风雨侵蚀。直到今日,土壤侵蚀仍是格陵兰的一大问题。

  63. 格陵兰的维京人将自己定义为奶农、基督徒、欧洲人,特别是维京人。文化认同使格陵兰维京人可以携手合作,以求共同生存。然而这种社会黏合剂既帮助维京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也把维京人推上灭绝之路。这种由文化价值观引起的问题在历史和现代世界经常出现。

  64. 格陵兰维京社会权力集中在几个首领和神职人员手中。首领们饲养大群绵羊以出口羊毛换取奢侈品,而独立的农民在过度放牧的土地上难以生存,只能依附于首领,成为首领互相攀比的事物之一。

  65. 维京人本该多进口铁而不是奢侈品,向因纽特人学习造船和狩猎,但这些会威胁到首领的权力、声望和特权利益,因而首领不希望改变。维京人的社会结构制造了权贵的短期利益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66. 蒂科皮亚岛是西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热带小岛,总面积只有1.8平方英里,人口不过1200名。近3000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该岛上。当地人所有跟空间方位有关的事物都用“向陆”和“向海”表示。一个人会对另一人说,“你向海的脸颊上有脏东西。”

  67. 蒂科皮亚岛的酋长每年会举行一个仪式,宣扬岛上人口零增长的理念。岛民明确表示其节育动机是避免岛上人口过多,超过家里田地能养活的程度。

  68. 有些小岛上的小型社会采取“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方式。居民唇齿相依、休戚与共,每个人都清楚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一件大家获利的事。自下而上的方式是指所有人携手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成功的例子包括新几内亚的高地和科蒂皮亚岛。

  69. 日本森林消失的最初迹象始于公元800年,到1710年,日本三大岛和北海道南部的森林差不多已砍伐殆尽。森林的消失沉重打击了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国内木材和其他资源短缺的危机已非常严重。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好几代将军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使日本逃过一劫。

  70. 日本从17世纪发展出一套详尽的科学育林法,将树木视为一种成长缓慢的作物。日本人工林在1750年到1800年间大面积扩张,长期以来林木短缺的危机终于很到改善。

  71. 日本降水丰富,火山灰落尘和来自亚洲的沙尘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利于树木再生。日本没有山羊、绵羊,内战结束后对马的需求大量减少,丰富的海产品可以提供蛋白质和肥料,减轻了森林的压力。幕府将军对于将来的自信,鼓励他们为国土做长远计划。

  72. 除了生态环境差异之外,成功的社会能够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经济策略,并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3. 1994年卢旺达和种族屠杀事件通常被形容为自私的政客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煽动早已存在的种仇恨。但也有证据显示其他因素的存在。只占人口1%,处于社会底层的俾格米人,对胡图族和图西族都不构成威胁,也未能幸免。卢旺达西北部的大规模屠杀发生在胡图族人内部。

  74. 1990年卢旺达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里760人,高于英国,但农业效率低,机械化程度为零,大多数人只能务农,很少有余粮可以供应其他人。

  75. 人口压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干旱是终极因素,而近因则是导火索。马尔萨斯的最坏情境可能会出现,而卢旺达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案例。如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悲剧可能会重演。

  76. 海地和多米尼加将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一分为二,两国之间有120英里的国界线。如果站在国界线上向两边看,一边是多米尼加的松树林,另一边的海地则寸草不生。这段描述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云南与邻国的卫星图比较。

  77. 海地和多米尼加都是贫穷的国家,有相同的缺陷:政府腐败或软弱无能、公共健康危机严重,以及农业生产率低。相比之下,海地的问题更为严重。

  78. 海地森林覆盖率是1%,而多米尼加为28%。多米尼加人均收入是海地的5倍,人口密度是其一半。海地曾经比多米尼加富足强大,并曾统治多米尼加22年。造成现在两国差异的原因,环境差异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在于两国的历史、态度、自我认同、制度以及近代的政府领导人。

  79. 1492年哥伦布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时,印第安人已在那里生活了大约5000年,人数约有50万。由于西班牙人的奴役和欧洲传染病,到1517年岛民只剩下约11000人,其后几十年内逐渐死亡或被异族同化。

  80. 大约在1520年,西班牙人发现该岛适宜甘蔗生长,于是从非洲输入奴隶,甘蔗种植园使该岛成为富裕的殖民地。此后西班牙人的注意力转向美洲其他地方,法国人逐渐占了主导地位。1795年,伊斯帕尼奥拉岛在法国的统治下得到暂时的统一。

  81. 1791年和1801年法属圣多明各的奴隶两次暴动,法国军队被奴隶打败,许多士兵又死于疾病。于是在1804年,法国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的同时,也放弃了伊斯帕尼奥拉岛。

  82. 获利自由的奴隶将他们的国家命名为海地,杀死了许多海地白人和移民,焚烧破坏种植园和基础建设,将种植园分成小块农地。在岛的东部,1809年圣多明各自愿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又于1821年宣布独立,随后很快被海地吞并,直到1944年才解体。

  83. 海地人口的绝大多数为非洲黑人后裔,说源于法语的克里奥语,宪法明文规定外国人不得拥有土地或借投资的方式来控制资产。多米尼加人则说西班牙语,开放移民,移民为数虽不多,但对经济贡献极大。

  84. 外部势力对海地和多米尼加的看法有所不同。对欧洲人而言,多米尼加是讲西班牙语的国家,接受欧洲移民与贸易往来;海地则是一个讲克里奥语的非洲社会,由前奴隶组成,仇视外国人。得益于欧洲和后来美国的投资,多米尼加开始发展市场出口经济,海地则远落其后。

  85. 两国都经过长时间的政局动荡,并都由独裁者终结。两国的独裁者表现也不同。多米尼加的楚吉洛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基础建设和工业,把国家当作私人生意来打理。海地的杜瓦利埃则没有现代化改革的兴趣。

  86. 多米尼加的政治强人巴拉格尔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包括严刑禁止商业伐木,以进口木材和引进天然气减少本国木材需求,设立国家公园等。巴拉格尔的行动可谓自上而下环境管理的顶峰,而1980年代开始,出现了很多非政府组织,成为自下而上环境保护的动力。

  87. 今天许多海地人在多米尼加从事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许多多米尼加人对海地人的态度就像美国人对墨西哥人。

  88. 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是建立在落伍、效率差,或是会导致污染的技术之上的。中国工业生产的能源效率只是第一世界国家的一半;灌溉系统采用低效的漫浸法,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土壤养分流失、水的富营养化以及河流沉积物增加等问题。

  89. 中国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耗依赖于煤炭,带来空气污染、酸雨,以及严重的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例如,中国化肥和纺织品生产所需要的氨大多来自煤炭,其耗水量比第一世界国家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多42倍。

  90. 中国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6大类:空气、水、土壤、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以及超大型工程。

  91. 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堪称世界之最,污染指标超过正常标准的数倍,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四分之一的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在年降雨天数的一半以上。

  92. 由于工业和城市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和水产养殖导致化肥、农药、排泄物等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水质不良,并继续恶化。75%的湖泊和几乎所有的沿海海岸都已受到污染。每年有一百起海洋赤潮。只有20%的生活废水得到处理,而发达国家则为80%。

  93. 中国淡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再加上浪费,使得中国100多个城市遭受严重的缺水危机,有时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地下水,含水层正慢慢枯竭。中国是河流断流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94. 中国也是土壤侵蚀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有19%的土地遭到侵蚀,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长江的输沙量超过尼罗河和亚马逊河。土壤的质量、肥力和质量呈消减趋势,部分是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9%的土地深受盐碱化困扰,主要是灌溉系统设计不合理和管理不当造成。

  95. 由于开垦和过度放牧,中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经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方15%的农牧地区遭到破坏。种种土壤问题加上采矿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开发,致使农地面积日益减少。带来粮食安全问题。

  96. 中国的垃圾很少回收再利用,大量工业和生活垃圾倒在空地上,不但污染了土壤,也使农地受到影响。三分之二的城市受到垃圾的围攻。中国将来可能被垃圾掩埋。

  97. 中国是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6英亩,世界人均值为1.6英亩。森林覆盖率为16%,日本74%。原生林(特别是老龄木)仍在缩减。造成土壤侵蚀和洪水泛滥和主要原因就是滥伐森林。旱灾也呈变本加厉趋势,滥伐森林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98. 中国是仅次于澳大利亚自然草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占国土面积40%。过度放牧、气候变化和采矿等开发行为给草原造成严重破坏,90%草原已开始退化。自1950年代以来草原产草量下降了40%。

  99. 亚洲许多国家的主要河流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草原退化使得黄河和长江洪灾频发,且规模庞大,也频频带来沙尘暴。

  100. 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地下水位起伏很大,控制洪水和贮水能力下降。湿地物种不是濒临灭绝就是已消失。东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地,已有60%开垦为农地,按目前排水、开垦的速度,剩下8000平方英里的沼泽地将在20年内消失。

  101. 普遍看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还是相当丰富,拥有世界上10%的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物种。然而目前中国五分之一的原生物种处境危险(包括大熊猫),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如扬子鳄和银杏树)。

  102. 原生物种消减的同时,外来物种不断地繁衍增多。一些有害物种也混了进来。有些入侵的植物、昆虫和鱼类给中国的农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03.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工程,加重了环境问题。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其环境成本是水土保持和生态稳定压力增加,此外还可能造成污染扩散和水资源失衡等问题。

  104. 这本书原版于2005年。所以书中罗列的数据可能已经更加恶化了。

  105. 中国每年因外来有害物种造成70亿美元经济损失;每年因荒漠化带来的直接损失达420亿美元;每年因水和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美元,因水和空气污染付出的经济代价相当于GDP的14%。

  106. 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30万人,相应医疗支出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中国烟民人数3.2亿,因抽烟致死的人数每年大约73万人。

  107. 从公元300年到1950年,中国西北部平均每31的遭受一次沙尘暴;从1950年到1990年间,平均每20个月出现一次沙尘暴;自1990年以来,沙尘暴几乎每年都要光顾,1993年那次使数百人丧生。

  108. 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因素之一,过半出口商品均由高污染、低能效的乡镇企业加工生产,成品运往世界各地,而污染则留在中国。

  109. 除外来有害物种之外,另一种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有害物质是垃圾。从1990年到1997年,从第一世界国家进口的电子垃圾由100万吨增加至1100万吨。第一世界国家直接把污染问题转移给了中国。

  110. 1998年洪灾之后,政府开始禁止砍伐森林。此后,中国木材进口翻了6倍。这意味着中国像日本一样,把砍伐森林的问题转移给其他国家。

  111. 中国存在大量危险,其一是对经济增长的重视程度高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二是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低下,这部分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20%,而教育经费仅占世界1%。

  112. 中国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在不断加剧的环境破坏和大力保护环境之间摇摆不定。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飞快增长的经济和一贯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摇摆的幅度比其他国家更为剧烈。其后果不仅影响到中国自身,而且将波及全世界。

  113. 澳大利亚的土地年代古老,经过几十亿年的雨水冲刷,养分已经流失。澳大利亚是农业生产力最人氏 下的大陆:其土壤贫瘠程度、植物生长率和生产力堪称全世界最逊。澳大利亚的土壤看起来非常肥沃,最初垦荒的农民不知道要对土壤养分进行保护,现在需要依靠人工化肥才能耕种。

  114. 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将其文化价值观带到澳大利亚,而进口来的部分价值观并不适合当地的环境,有些后遗症至今存在。其中影响最大的五种是:饲养绵羊、兔子和狐狸的引进、破坏本土植被、高估土地价值,以及对英国的认同。

  115. 干旱地区如果采取滴灌法,确保有足够的水分让植物根部吸收,又不造成浪费,这样就不会出现灌溉盐碱化的问题。如果采取大面积灌溉法,农地浸在水里,植物根部无法全部吸收,多余水分就会渗到含有盐分的深层土壤中,导致盐分扩散上升到浅层的根区和土壤表面,造成盐碱化。

  116. 雨量充足的地区,如果土地终年覆有植被,植物根部会吸收大部分雨水,只有少量雨水会渗入到含盐分的土壤层。如果农民清除天然植被,在上面种植庄稼,作物收割后土地会有一段时期光秃秃。雨水就会渗入土壤深层,导致底下的盐分扩散上来。这种干地盐碱化比灌溉盐碱化更难治理。

  117. 牛反刍和消化产生甲烷,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比二氧化碳要高20倍。

  118. 为什么有些社会会毁于他们自身做出的灾难性决策呢?群体性决策失误的因素大致分为四类:无法预测到问题的发生;问题发生后无法觉察到问题的实质;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最后,他们可能努力解决问题,但没有成功。

  119. 大企业的环境运作受制于一个会触犯许多人正义感的重要事实:即企业可能在短期内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不惜破坏环境,伤害人类健康。如果政府法规执行力强,而大众又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那么注重环保的大企业才能打赢唯利是图、无视环保的企业。

  120. 一味指责大企业的行为,经常忽视了社会大众的基本责任,如果大众任由企业为所欲为,最终伤害的还是大家的利益。例如不要求矿产公司做好环境清理工作,或是购买那些用不可持续伐木方式采购的木材制成的木制品。

  121. 从长远看,大众可以采取直接手段或间接的政治手段抵制那些破坏环境的公司,使他们无法获利,而对于推行友好环境政策的公司则采取鼓励和帮助的态度。大众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商品。

  122. 纵观人类历史,在政治制度复杂的人类社会,大家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时,唯有法律才能确保道德准则的施行。社会大众应该负起最后责任,因为再大的企业也会受制于公众舆论,不敢肆意妄为。

  123. 人类面临的12种环境问题:

  124. 1.我们正在加速破坏自然栖息地,森林、湿地、珊瑚礁和海底等。湿地不仅对保持水源质量至关重要,也关系到淡水鱼类的生存;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物种的家园;拖网渔业对一些物种赖以生存的浅海海底造成损坏。

  125. 2.野生食物(特别是鱼类和少数贝类)为人类蛋白质提供了一个重要来源。由于“公有物的悲剧”,可持续经营鱼类资源难以实现,绝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已经灭绝或正在急剧消减。

  126. 3.有一大部分野生物种、族群和基因多样性已消失。按目前的消失速度,剩下的大部分野生物种也将在半个世纪内灭绝。野生物种无私地为我们服务,蚯蚓使土壤再生并维护土壤的质地;有些土壤细菌能固定作物必需的氮;蜜蜂授粉;有些野生动植物分解废物,回收营养物质。

  127. 4.农田土壤往往受到风和水的侵蚀,土壤流失速率是生成速度的10到40倍,农田土壤流失速率是森林土壤流失速率的500到10000倍。农耕对土壤的破坏还包括盐碱化、肥力丧失。

  128. 5.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是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一般认为煤储量还有很多,但石油和天然气的已知储量只够再用几十年。

  129. 6.大多数河流和湖泊的淡水资源都被用于农业灌溉、生活和工业用水等。地下含水层中淡水资源消耗的速度远远大于其自然补给的速度,最后必然导致枯竭。世界上仍有10亿人无法得到可靠安全的饮用水。

  130. 7.1986年,科学家已经开始计算地球光合作用的上限,估算出人类当时已经有效利用或浪费地球光合作用能力的一半。太阳光的可利用能量也不是无限的,留给天然林等自然界植物的所剩无几。

  131. 8.化学工业与其他制造业产生或排放出许多有毒化学物质到空气、土壤、海洋、湖泊和河流之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很多有毒化学物质在生态环境中分解速度极慢解。中国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采矿场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清理费用高到无法想象。

  132. 9.有些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造成很大的伤害。现代例子有澳大利亚的兔子和狐狸;古代例子则有被引进到复活节岛和汉德森岛的老鼠,它们将当地棕榈树的坚果啃噬一光,造成棕榈树的灭绝。

  133. 10.人类活动产生的气体排放到大气层,有的破坏了臭氧层,有的造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燃烧柴薪和化石燃料大大加剧了二氧化碳的生成,大量养殖牛羊也加剧了甲烷的生成。

  134. 11.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处于生育年龄和即将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口数,大于老年人和过了生育年龄的人口数,因此世界人口还会继续增加70年左右。

  135. 12.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一世界国家平均每人消耗的自然资源,如化石燃料等,要比第三世界国家多32倍,产生的废物也多32倍。我们必须解决这个最残酷的难题:该如何鼓励、协助所有人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又不过度剥削地球资源以降低生活水平。

  136. 上述12种环境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一种问题可能会恶化另一种问题。

  137. 当前的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环境问题必须解决。唯一的问题是以我们自愿选择的愉快方式来解决问题,还是以不得不接受的不愉快方式来解决,如战争、种族屠杀、饥荒、传染病和社会崩溃等。这些惨剧在人类历史上都发生过。

  138. 相比于古代世界,今日世界拥有更为庞大的人口数和更具毁灭性的科学技术;当今各国之间紧密相连,一旦发生崩溃,将蔓延全球,而非只是局限在部分地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