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仰与电影相遇

信仰是什么?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哲学家对信仰的定义是:“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下面的三部影片就是对“信仰”的完美诠释。

电影《岗仁波齐》让我深有感触。芸芸众生,都在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修行,我们每个人都朝圣着心中的方向,走向自己的圣山。

电影主要讲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为了去去圣山朝拜,为了心中的信仰,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岗仁波齐的朝圣,走出了一条属于灵魂的路,不卑不亢,无喜无悲,是宁静的力量,是信仰的加持!电影的格调素静得近乎单调,但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拍打着观众的心。电影从头至尾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天、地、人;没有炫目的色彩,只有蓝、白、黑;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情绪,只有平静、安宁和敬畏。简单、纯粹、真实——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基调,无论是风景也好,感受也好!但就是这样的平静,祥和给人以极大的敬畏和震撼。

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有不同,就像他们歌中唱的:“命好的成了喇嘛,命不好的去了远方”。但他们更相信:行善与命运无关!

其实,喇嘛以及他们都在赶路,赶往朝圣的路,赶往行善的路,赶往回家的路。也正是心中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无所畏惧、一往直前。

《冈仁波齐》是宁静而祥和的,而《血战钢锯岭》是充满血腥和暴力,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都有一个共同点——信仰。

《血战钢锯岭》是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历史片。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他自愿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即使受到军事审判,也依然不改初心的。后来他被任命为军医,在日本冲绳岛钢锯岭战争中,美日两军展开拉锯战,日军炮火猛烈,美军急速撤退,此时在战场上只有道斯他一个人和众多伤员的情况下,他将一个个战友运下悬崖,甚至还救了几名日本伤员,道斯的仁慈和勇敢激励了战友们,最终夺下了钢锯岭的传奇故事。

影片刚开始就埋下伏笔,戴斯蒙德.道斯看着圣经的图画,写着圣经训诫,意思就是不杀人。让其懵懂的心灵产生了信仰的萌芽。

道斯的信仰是正义的,不尚武力的,只是救死扶伤的。是信仰,让道斯活了下来,也让他救活了更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因为这份信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对他肃然起敬!最后,还是因为这份信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让他们勇敢的冲锋陷阵,并打赢了这场战役!

道斯活下来也许就是个奇迹,这是对于有信仰的人的敬畏!他是唯一一个坚守自己信仰的人,他给了更多人鼓舞。他敢于坚守自己原则,不动摇,敢于冒险完成自己的使命。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让人佩服,让人不得不去理解他的信仰。

整部影片,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对于生命的敬畏!战争面前,生死早已经不是自己说了算。你不杀别人,别人会杀你!这是战争的残酷现实。只有道斯选择了去救人,就像他说的,他要用自己的信仰去拼凑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信仰,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人格是否健全,无论你身心是否健康。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由沙鲁克·罕和卡卓尔主演一部的印度电影。电影讲述了埃斯博格综合症患者可汗,身为穆斯林,为了挽回妻子马蒂拉的爱,致力于面见美国总统来表明自己非恐怖分子的身份,并为死去的儿子山姆沉冤得雪,一直坚持不懈并最终成功的故事。穆斯林教徒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美国双子塔被炸毁。一时间,所有的穆斯林教徒都成为了美国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可汗一家也因此陷入了危机。事情的持续发酵,使萨米成了这件事情的牺牲品。饱受丧子之痛的曼迪娅一下子失去了理智,将一切的过错归结到身为穆斯林教徒的可汗的身上,因为她的一句气话,可汗从此踏上了寻找总统、向他证明自己不是恐怖分子的旅程。“我是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这一信仰让他无惧困难,勇往直前。

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面见了总统,消除了世人对穆斯林教徒的歧视,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伸张了正义,也实现了对妻子的承诺。这个看似呆傻的人用他的行动敲击着世人的大脑,让他们觉醒。他在被众人排挤、遭受灾难时仍不忘信仰,不忘承诺,他始终用他的双手向人们传播着无私的爱。

虽为患者,却比常人更加的清醒,他愿意付出真心去等待所有好人,不论宗教信仰、种族制度的差异。他坚持内心的信仰,并用行动启迪我们: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除了好坏,他们没有区别。

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的全部行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中国人自古就有自己的信仰,从“诸子百家”开始,“独尊儒术”,佛教、道教,到后来的“程朱理学”,“心学”,再到近现代的伟人思想,社会科学理论,中国人似乎从不缺乏信仰,但又缺乏信仰。在中国,信仰宗教,会被嘲笑成是迷信;信仰理论,会被误解成是教条。只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在迷乱之中失去了方向。一个人的信仰是错误的,这个人是可悲的;一个人没有信仰,这个人是可怜的。

其实有一个很可怕的现实,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越来越偏离信仰,也越来越缺少信仰。无论是宗教,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教人为善,这是人类的共同心愿。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很多时候已经摈弃了我们自己的信仰!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变得不再那么真实!

真正的信仰,它不是迷信,它绝不强加于人,它不会毁灭其它不同于自己的信仰,而是独善其身,植根于深心之处的神圣梦想。

人类因信仰而伟大!人类因信仰而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信仰与电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