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1

        前几天周末,和一出差同学聚在一起,还同学在苏州某公司做软件研发。这个同学是健谈的兄弟,我们平时很少见面,偶尔见一次,便在酒后天南海北地吹吹牛,聊聊当年再学校时的趣事,一时间感觉我们两个“老家伙”又"年轻"了不少。

        这兄弟聊到最近打算辞职,去杭州找工作,结果去杭州某大公司研究所面试后,遇到杭州某一同学Y(同学Y和我同一学校并不是同一个班,因此说不上太熟,暂且使用Y代表)。同学Y在上述公司研究所做研发工作多年,二人在面试结束后交流时聊到各自以前的工作,不聊公作还好,聊起工作再聊到工作期望薪资和人事开出的薪资,同学Y很自豪的说起自己的经历,然后建议兄弟按照应届生的待遇作为自己的期望薪资,因为你在原来那种单位呆了几年估计水平和应届生也没太大区别,你们如何差,来这边学几年很有必要等等,然后就是这几年他们如何NB。原来在苏州的那位兄弟听了后虽然不太痛快,也没说什么。

        毕竟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他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并无对错之分,所以同学Y的看法也不能说是错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一个看起来好的平台呆过几年后,却认为自己具有了评判别人的虚妄的感觉,但这里我们并不探讨人把平台资源当做自己能力的事。而是探讨交流这件事。

      评论别人的人,都是在自己的认识的角度上对别人的看法而已,他其实忘记了,他自己就是他自己而已。我的那位兄弟的做法我倒认为很合理,两个人的交流实际就是两种思维的碰撞,两种观点的交流,近似则共鸣多一点,相反则彼此没有共鸣。

        人和人的交流上,两个人的交流,除了信息的共享之外,也是一个推广自己的“坐标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关系和对某一件事的价值取向,也有相对论。只是交流这个过程推销的只是自己的“坐标系”的一鳞半爪。那天兄弟和同学Y后来的交流,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同学Y的自言自语。

        两个人的辩论,一个人的演讲,都是交流,都是在推广自己立场和观点(我更喜欢用“坐标系”这个词)。演讲是一个人向很多人推广自己,辩论并不是向互相辩论的对方推广而是试图像沉默的大多数推广。

        阅读一本书,看某个影视作品,也是交流,只是没有语言的交流。和某种成系统或者不成系统的观念相交流。所以一本书是不是好,一部影视作品是不是好,就看观看的人和它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不是有思想上的共鸣。

        那如何有效的交流呢?办法很简单,忘记自己,把自己变成和自己交流的那个人,就可以很快了解对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