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素养(一)

我大概从2008年8月份开始使用饭否,12月的时候开始使用Twitter,算得上是微博客早期的用户,后来的一段工作经历也和微博客打过交道。对于以微博客代表的社交媒体,我只能说又爱又恨,一方面,社交媒体肢解了传统媒体甚至传统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垄断,无论是twitter还是新浪微博,都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占据上风,当然,饭否则是因事件而猝死(后重生,但已边缘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海量信息、快速刷新的特点,导致人们阅读思考进一步的碎片化,很多人的阅读写作“底线”从博客时代的几百字直接降低到如今的140字以内。我在做微博相关工作的时曾感叹:每天把自己撕碎,晚上回家再粘贴好。

现在,我的工作早已和微博无关,但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微博和twitter依然是我的重要信息源。原因就在于其快速的信息传播机制,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干掉媒体编辑部的四个互联网产品里的相关内容,本文不再赘述。这里我来谈谈如何在社交媒体上打造自己的过滤器。

  • 关注就是过滤。社交媒体其实是个大世界中的小圈子文化。你关注谁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社交媒体。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工作需要出发,认真挑选关注对象,这就形成了社交媒体的第一层过滤器——关注。而且,社交媒体的关注列表一定是动态的流程,你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进行删减,不然很容易陷入小圈子的封闭环境里。

  • 搜索很重要。相比于传统的搜索(如Google、 百度),社交媒体的搜索内容更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真实用户对于某个事件或某个产品的看法。除了常规的关键词搜索,社交媒体的Tag搜索更高效。但很遗憾,无论国内国外,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上都充斥着大量虚假或机器群发的垃圾信息,导致用户在搜索时,还需要再去甄别信息,twitter一直在优化搜索的精确度,反观新浪微博,呵呵,我真怀疑他们有没有负责微博搜索的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每天有大量微博内容“消失”,给很多人搜索相关信息时带来麻烦,这里提供一个匿名和不受屏蔽的新浪微博搜索 (国内IP能否正常使用未知)

本文并没有谈及微信,原因在于我长期以来秉承一个观点:微信从来而且未来不会有媒体效应,它只是腾讯移动生态的一部分,秉承的是腾讯的“通讯”基因。而微博、twitter甚至instagram都有媒体属性,从这些社交媒体里,我们能更多的看到外面的世界。

PS:我的新书《数字时代的整理力》已上线,欢迎试读或购买。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媒体素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