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大多时间被《国富论》的光芒所掩盖,而实际上比起《国富论》,亚当.斯密似乎更看重自己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在利己心态下产生的自由市场的交易原则,而《道德情操论》是阐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或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或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确立行为准则必要的社会。可以说,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根基是建立在人性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在《道德情操论》第一卷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同情、激情、合宜的概念。这里的激情泛指人的情绪、性格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行为,如悲伤、快乐、痛哭、愤怒,及其这些情绪而产生的发泄或者庆祝的行为。而同情是激情的同感,在某些场合,同情来自于对别人情绪的一定观察,笑脸让人赏心悦目,悲苦面容总是令人伤感。但是,这种同情并不是来自本能的条件反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身份换位之后产生的结果,所以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也就是别人的行为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一种反应。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但这个被同情的对象自己似乎完全没有感到任何情绪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我们换位思考时,同情是从对这种境况的设想中产生出来的,而并不是被同情对象心中所产生的。对于一个失去理智的人来说,他也许感受不到悲伤和痛哭,每天又笑又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幸,但旁观者依旧会产生同情,所以,同情并不是被同情对象感情的反映,而是旁观者将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用健全理智思考而产生的结果。
在当事人的原始激情同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情绪完全一致时,它在后者看来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相反,当后者设身处地发现前者的原始激情并不符合自己的感受时,那么这些感情在他看来必然是不正确和不合宜的,也即是说激情和同情情感强度是否处于一个程度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渴望得到朋友的同情,在开心时,希望朋友一同分享喜悦,当悲伤时,希望能够得到朋友的安慰,两者相比,我们更渴望诉说的是自己不愉快的激情而不是愉快的激情,朋友对前者的同情比对后者的同情更使我们感到满足,他们对前者缺乏同情更使我们感到震惊,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是对他们灾难的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对同伴的高兴显得无动于衷只是失礼而已,而当他们诉说困苦失我们摆出一副不感兴趣的神态,则是真正的、粗野的残忍的行为。但是当事人不愉悦的激情的水平是远远高于朋友同情的水平的,所以会出现旁观者不理解和漠视的状况,这也是我们厌恶喧扰不已的悲痛,但对有节制的悲哀、那种无声而恢弘的悲痛却表示敬意的重要原因。
但是同情并不是存在于任何激情当中,一些激情是几乎不会甚至完全不会产生旁观者的同情的。例如对于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种激情,作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同伴们并不同时具有相同的意向。
我们对肉体所产生的各种欲望所抱有的反感,对这些欲望一切强烈的表达都是令人恶心和讨厌的,我们在看到别人肉体的欲望时感到特别厌恶的真实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对此表示谅解。肉体的疼痛无论如何怎样不可忍受,大叫大喊总是显得缺乏男子气概和有失体面,然而,即使肉体的疼痛,也会引起一些同情。比如,当我看到有人要猛击他人的腿或者手臂时,我会自然而然地蜷缩和收回自己地腿或胳膊,当这一击真的落下地时候,我在一定程度上也感受到这一击,并向受难者一样因此受到伤害,可是我收到的伤害无疑时极其微小的,因此,他的大喊大叫我无法体谅他。也就是说,这种从肉体产生的激情,不是丝毫激不起同情,而是它同受难者所感受到的剧烈程度完全不成比例。在我国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在一部分程度上也是由于双方的情感强度不一致所造成的。医生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与病人的激情达到一致的水平,看惯了生死离别,医生对患者的同情减退了很多,可能出于职业操守,医生仍旧保持着和善的态度,但是对于那些强烈表达自己情绪的病人,是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的。而对于病人来说,疼痛很快会让人忘掉,它再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不快,这样我们就无法理解之前的痛哭。而别人说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我们久久不自在,由此产生的痛苦不会不因这句话的结束而消失,这是因为引起我们不自在的是概念,这样就会持续带给我们烦恼。医生偶尔不耐烦的话会让病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样会加重病人和医者之间的冲突,有些极端的病人会采取暴力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另外,肉体产生的欲望是有短暂性的,一旦欲望得到满足,人们对激起欲望之物就不再怀有赞美之情,甚至它的存在会使人们感到讨厌,正如之前别人对这种欲望毫不理解一样,例如人对性的需求。
而有些激情虽然被认为是完全自然的,但几乎得不到同情。两性之间长期的倾心爱慕自然而然产生的那种激烈的依恋之情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我们已经或准备设想这种相同的激情,所以我们相对来说是容易体谅那些滋生出的喜悦的,但是这种体谅是不能等同于同情的。
所以总体来说,同情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一种普通人都有的心理活动,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它是人与人激情上的共鸣,除了少部分特殊的情况之外,建立在合宜基础上的激情都会得到大家的同情,而这种同情也是美德建立的保证和亚当.斯密这个道德情操框架构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 1997
[2]朱贻庭 《道德情操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3]徐凤果 《道德情操论的人性结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