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男人”与中国人的爱情观

当“中国大妈”从各个城市的广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连《华尔街日报》都不得不创造“dama”一词来表达对这一群体的尊敬时,有人不禁问:“中国大爷”去哪了?(公共号:倾慕园,ID:Doodlearound)

“中国大爷”的群体性消失与传统文化对中国男人的要求有关。典型的中国男人应该是这样的:老实巴交、极负责任心、道德感极强且缺乏欲望。在很多女人看来这就是她们心中好男人的形象,她们不见得会爱这样的男人,但是却愿意和这样的男人结婚。

中国式的男人,不能有太多欲望。他们不许随意表达出自己的要求,张扬自己的个性,在面临困难时也被要求隐忍,否则就会被视为懦弱。在这样一种被束缚的男人形象下,他们不许笑,不许哭,要对妻子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家族负责。所以中国男人的本性是被压抑的,是被扭曲过的,没有被释放的。

中国人的婚姻往往也是扭曲的。在许多人眼中,爱情和婚姻是完全分开的两码事。“我拥有着最浪漫的爱情,我们却走不进婚姻的殿堂”、“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属于我的爱情却早已逝去”,这是许多人心中有过和正在有的挣扎。


我们的父辈也是羞于谈论爱情的。在子女选择结婚对象时,他们不是问:“你们相爱吗?”,而是先考虑对方的多种条件,在他们看来爱情是靠不住的,还是面包来得实在。这固然与父辈们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来有关,但也与我们民族文化中对爱情的看法有关。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对爱情的主流看法是凄美的,似乎很少找见完美结局的故事。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白素贞,似乎一定要让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尾才能符合中国人的预期。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中,好像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场一样。武志红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实现。”

与此相反,欧洲国家对爱情的表达往往是热烈奔放、直来直去的,类似很多经典电影中表现的。而中国电影对爱情的描绘往往是王家卫式的:细如发丝,却又连绵不断,好像跳舞,有过触碰,双目相投,却又擦肩而过。

我们对爱情的追索是含蓄而压抑的,我们对婚姻的看法更是焦虑和恐惧的,爱情与婚姻是每个人大半生的情感寄托,而我们却为此准备得如此狼狈。

但爱情终究是有迹可循的,婚姻一定是可以经营的,幸福也不是随机出现的。我们不需要背负那么多悲凄的色彩,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我们也可以爱得奔放、自由和洒脱。生活固然是充满压力的,可压力下也能为它们腾出成长的空间,长出幸福和美好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男人”与中国人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