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爱人》的平行叙事结构与社会热点问题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们谈到了社会舆论对大众和公众人物的影响,以及后续引发的蝴蝶效应问题,这只是一个前提,在这篇文章里,我将通过详细解析电影《消失的爱人》来证实之前的观点。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对电影的背景进行一下分析,以便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这部电影。

电影背景

这是我写的大卫芬奇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7分,堪称悬疑片中的佼佼者了。

而为什么影片能够获得如此好的口碑呢?

我想大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大卫芬奇锲而不舍的追热点的行为。

在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围绕整部电影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婚姻问题”,婚姻问题作为电影前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

在影片的开头,尼克和艾米的对话中,尼克抛出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指婚姻问题的核心而去。

而就这些问题,影片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探讨。

社会舆论和婚姻问题一直是大众最关心和烦恼的问题,社会舆论关系到个人名誉的好坏,而婚姻问题则关系到更多的方面,比如家庭的和谐、情感的背叛和修复等等,一般而言,当一段爱情修成了婚姻之后,他就会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政治性。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承认,即使婚姻中的信任问题一直存在,人们还是不得不去结婚生子,不得不去完成或者作出一些选择。

大卫芬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选择了将婚姻问题作为整部电影的轴心,通过将热点(婚姻问题与社会舆论)与悬疑类型的结合来营造一种紧迫感。

紧迫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所看到的或寻找的东西是我们日常所迫切需要改变或者得到的东西,这种寻找的感受就是一种紧迫感,无论是《七宗罪》里面对现实生活中情感丧失的真实写照,还是在《搏击俱乐部》中对精神空虚的外化,亦或是在本片中对婚姻问题的强烈讽刺,都是在表现一种紧迫感。

大卫芬奇的特点就在于此,他善于将社会现象中最突出的一部分问题拿出来,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从而去让大众重新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老调重弹,刻意的去模仿或是复刻。

国产电影《驴得水》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丰富的隐喻,而另一部分的原因,则是因为其在形式上并没有循规蹈矩,通过将黑色幽默、荒诞、魔幻主义等特征结合到一起,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既满足了人们对于悬疑和喜剧的需求,又引导人们去关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一举两得。

那么,既然有了紧迫感了,电影就有了吸引我们的理由了。

但是,电影故事本身的魅力在哪呢?

可以这么理解,紧迫感相当于电影的海报,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大都会注意到电影海报,而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如何,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风格,同时也会决定我们是否会看这部电影。

而电影故事本身的魅力,将是电影的加分项或是减分项——在《消失的爱人》里,故事魅力就成了加分项。

说到故事魅力,我们就来看看电影是如何展现和表达这种魅力的,我们先从故事结构说起。

故事结构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电影的故事结构,说到故事是通过平行结构来进行情节建置的,因此我们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拆分,直至将情节点与故事线分清为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影的故事线:

1、在结婚五周年纪念日当天,尼克的妻子艾米失踪了,尼克果断报警,寻找帮助,但是在之后的调查中,尼克发现,所有的证据都在表明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艾米...

2、艾米伪造了所有证据和证言(日记),意图将罪责嫁接到自己丈夫尼克身上,最后的目的是通过自杀来让尼克被判成死刑,然而最后的结局超出了艾米的控制...

这两条故事线是从故事的中心点分开建置的,所以你会看到,在开头的剧情中,我们是通过尼克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我们无法读到尼克的内心,只能从尼克局限的视角中了解到剧情的一个角落,直到在故事的后半段——艾米的出现将我们的视角打开,我们才因此了解到故事的全部。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半段剧情里,尼克作为故事的引导者,要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

可以说,我们在电影的开头,只是电影的第一个维度,无论是对剧情还是真相的了解,都缺少客观性。

而在剧情的展开中,尼克不断地透露自己的秘密,甚至在剧情转折之际,将自己的情人暴露在观众面前的时候,电影的第二个维度出现了。

在电影第二维度之前,无论是我们还是大众,都是在对尼克的个人生活指手画脚,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单维度的,但是其形成的偏见性却是最强的,因为供我们评判的角度只有一种,我们形成的思考都会带有质疑的因素——因为没有证据。

那么在第二维度之后呢?

第二维度出现之后,尼克的私生活暴露在大众面前,更加笃定了我们的猜测,我们不仅仅知道个作为公众人物的个人生活,同时也了解到他们的私生活,而尼克私生活的淫乱让我们的质疑得到了肯定,我们便可以笃定的认为,尼克出轨了。

之后,我们便会添油加醋的认为,尼克是杀人犯,因为出轨的东西支持了他杀死妻子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出来,从第一维度到第二维度之后,尼克的人物在逐渐丰满,我们了解的角度也开始多样化起来。

那么故事的第三维度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故事的第三维度出现在女主艾米出现之后,我们由艾米的独白了解到艾米的计划,从而知道尼克是无辜的。

为什么之前我们不认为尼克是无辜的,甚至还认定他是杀人犯呢?

这就是由于电影的冲突建置的功劳了。

电影在刻意营造一种「尼克就是杀人犯」的认知,当电影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尼克的嫌疑快被洗白了,但是故事在发展到这个时候,加入了尼克的情人的情节,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将故事中尼克与外界的冲突张力瞬间增强,如果说在之前我们还对尼克的杀人动机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的话,那么此刻,我们认为,尼克就是杀人犯。

相比于电影中社会舆论来说,我们比大众多了一个维度,这个维度是建立在我们的全知视角之上的。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关注公众人物的方法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关注他的公开活动(个人生活),而另一种,就是关注他的私人生活。

而在电影里,你会发现,除了以上两种维度之外,我们还可以窥探到角色的内心。

作为全知视角的主导者的我们,对于电影有最客观的把握——因为我们无所不知,但是,大卫芬奇并没有让我们一开始就是全知全能的,同样的,在故事的开始,我们是无知的,直到故事开始面向社会舆论的时候,我们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电影中总共出现了四种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社会舆论的角度

第二个角度是警官(伪造的日记和证据)的角度

第三个角度是尼克的角度

第四个角度是艾米的角度

我们的角度是什么呢?

在电影中,我们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呈现出一种阶梯式增长的形式:

比如在故事的第一维度里,我们的角度就是社会舆论的角度

而在第二维度里,我们的角度就是尼克的角度,同时也可以说是社会舆论的角度——因为尼克的私生活已被大众所了解。

在第三维度里,我们的角度是艾米的角度。

随着故事剧情的展开,我们的角度也在发生改变,虽然相比于隐藏故事线的叙述方式来说这种剧情叙述方式缺乏强烈有力的戏剧冲突,但是这种叙述方式使我们的情感完全投入,并且结构更加稳定,呈现一种稳固的三角形结构。

而近期上映的《看不见的客人》相比《消失的爱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叙述方式的不同,《看不见的客人》就是属于「隐藏故事线」叙述方式的典范,同类电影还有《控方证人》、《爱的成人式》、《第六感》等影片,以后会找个机会详细解析一下此类「伪单线叙事」电影,他们看似是线性叙事,但是其内核仍然是非线性的,只不过在主观叙事上欺骗了观众而已。

之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总结

通过「电影背景」和「戏剧结构」的分析,我们得以对电影《消失的爱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婚姻问题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具有普适性的。

大卫芬奇的表现手法其实就像是在解剖人的大脑,将其一点一点打开,探究里面的秘密,所以在电影中,你会看到维度的提升,同时也会看到视角的扩大。

由此我们看到,其实婚姻问题的产生,大部分都是由于「不信任」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对爱人报以极大地诚意,互相体谅,我想故事的结局肯定不会是痛苦,更不会是将就。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失的爱人》的平行叙事结构与社会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