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为大家更新《启示录-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今日为最后2章,不知不觉21天过去已经读完这本书啦!有木有觉得自己很棒!
明天全书总结出十条最佳实践经验,本书就完结啦!接下来将更新《增长黑客-如何低成本获得巨大用户》
想接着看的读者可以参加我们“21天产品经理打卡读书群”,添加:ycc0607,限时免费进群啦!
第38章 打造企业级产品的经验
Keys to Great Enterprise Products
十大要点
长久以来,企业级软件的市场状况让我倍感失望。尽管也有个别不错的产品,但总体情况乏善可陈。许多人认为企业级软件市场已经饱和,但我觉得是客户早已心灰意冷,不愿再花钱买失望,更不愿意为了后期维护白白支付上百万的费用。
这一产业会陷入如此境遇, 原因很多。我相信良好的产品管理能够极大地改善现状。在分享经验之前,我先解释一下企业级软件的含义。判断的标准有两点:软件的销售对象和软件的类型。
企业级软件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消费者。当然,企业有大有小,我所说的企业不包括小型工作室、家庭办公室和其他小企业,在我看来,它们更适合被划入个人消费市场而不是企业市场(过去很多公司在小企业市场进行过尝试,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了解这个市场的产品需求)。这里提到的企业包含中型企业, 尽管大部分人提到“企业”时总会联想到更大的集团,比如“财富五百强”企业。我认为销售给中型企业和大企业的软件存在同样的问题。
企业级软件的类型包括企业基础软件(例如,安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通信软件)和企业应用软件(例如,营销自动化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要介绍的要点对两种产品同样适用,只是侧重点不同。
1. 可用性
如果软件的购买者就是软件的使用者,企业级软件市场会大不一样,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这可苦了软件的真正使用者,他们不得不整天坐在办公桌前,使用这些粗制滥造的软件采购物资、支付货款、提供客户服务。我很喜欢艾伦.库珀( Alan Cooper)的书《交互设计之路》,这本书对企业级软件的状况描述得尤为准确。我发现很少有企业开发这类软件时会进行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可用性测试, 因此产品才会表现得如此糟糕。这样的产品即使卖得出去,也不会卖到好价钱,更别指望它提高工作效率。
2.产品正常工作
比起糟糕的可用性来,更令人恼火的是多数企业级产品根本没法使用,或者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开发临时补丁,产品才能正常运行。当然并非所有产品都如此,但总有些“害群之马”在安装后漏洞百出,给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测试环节出了问题。作为产品经理,确保产品按设计的方式运行是其最基本的责任。
3. 特例产品
公司总是以为客户可以直接告诉他们需求。我曾强调过,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举个极端的例子:销售部门带来一个客户,对方已经准备好了大额支票,只要你同意给产品加上七项功能,他就在合同上签字。一旦妥协,你就变成了定制软件商,开发出来的产品无法被广泛应用。没准,客户对这七项功能并不满意(他们一旦拿到产品,就会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必须坚持原则才能拒绝特例产品的诱惑,对急需资金的小公司而言尤其如此。开发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产品始终是你的首要任务(参见第32章)。
4.特约用户
并不是说客户的话不能听,恰好相反,你应当多同客户见面,听取他们的意见。虽然他们不能直接给出产品需求,但他们能帮助你确定产品需求。挑选大约六位优秀的目标用户(聪明、热心、积极、友好的用户), 配合开发团队验证产品设计、回答问题、试用软件(参见第15章)。作为与开发团队紧密合作的回报,他们的需求会被认真考虑。如果产品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会乐于推荐产品。发布产品前,你至少应该保证这六位用户是满意的。
5. 销售渠道的需求
按照销售和分销渠道的需求来设计产品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要求。你需要为分销链的每一环节提供价值。如果你通过系统集成商来销售,就要确保产品考虑到了他们的需求。如果你通过增值转售商销售,考虑到他们所提供的产品范围很广,精力有限,你要确保产品不会耗费他们过多的时间。许多产品处境尴尬,就是因为它们在销售渠道上裁了跟头。
6. 客户和用户的需求
许多企业级软件产品是按照客户 (为产品买单的人)的需求设计的。产品团队了解需求时往往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毕竞只有通过他们的认可,产品才算完成,但正如,上文提到的,他们的需求并不代表产品最终用户(产品的使用者)的需求,比如,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户、系统管理员、企业管理人员对产品都有自己的要求。
7.产品安装
零售软件的开发商都明白,如果软件安装过于烦琐,肯定会影响销量,所以大众软件基本上都做到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安装完毕。企业级产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太差了,软件厂商认为反正有专职的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安装,即使安装过程花上几天或几周也没有关系,出了问题自然有管理员处理。问题是,万一管理员离职、休假,或者忙不过来,整个系统很快会乱成一锅粥。
8.产品的配置、自定义、集成
企业希望重金购置的软件正常运行,相互兼容,协同工作。这一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专业服务产业。我认为这一类额外支出主要归咎于糟糕的产品设计和软件开发。即使提供软件专业服务本身无可厚非,软件厂商还是应该把产品的配置、自定义、集成做得完善一些。如果你认为无法做到,看看 Salesforce.com 是如何改写市场游戏规则的,就会明白“一切皆有可能”。
9.产品升级
企业级软件的升级一向令人头痛。软件厂商把这看成利好消息,但客户有自己的业务,不想把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在软件升级上。如果安装出现问题,或是需要复杂的数据迁移,客户更是会气急败坏。相比之下,大众软件的开发商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想尽办法简化升级技术和升级流程,这一点值得企业级软件学习。
10.销售策略
多年来,企业级软件的销售靠的是销售人员的个人才智和魅力。产品销量通常由销售代表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决定,与产品本身的质量无关。如今虽然关系营销依旧很重要(远远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但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挑选产品和评估产品的方法,软件厂商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销售手段。
只要处理好以上十点,一定会换来客户的认可与感激,你会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问答解疑:关于专用解决方案
有一类产品长期困扰着业内人士,那就是所谓的专用解决方案。在为专用解决方案下定义前,我们先看看合格的软件产品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以我的观点来看,市面上不少软件根本不能算是产品。
1.产品具有价值,用户愿意掏钱购买产品。
当然用户付费不一定是为了获得使用许可,也可能是为了移除产品中的广告,或者购买售后服务。
2.产品能在多种环境下运行,不是定制软件。
3.只要提供必要的销售工具和销售培训,产品就可以通过销售渠道顺利销售出去。
4.产品公司能够为该产品提供支持,不断完善产品。
5. 经销商、服务合作伙伴、客户明白如何安装、配置、使用产品。
你也许看出来了,我描述的不是产品的定义,而是合格产品应该具备的特征。我认为软件如果不能被众多用户使用,它就称不上是一款产品。 专用解决方案除了以,上所描述的产品特征外,还应具备以下特征。
1.软件能帮助企业解决业务问题,通常是特定(垂直)的行业问题。
2.产品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组件整合而成。些组件可能是你的公司开发的,也可能是合作方开发的,但它们是预先集成好的。
3.必要时,产品应该获得合作方的产品认证。
我喜欢专用解决方案,因为它们直接解决企业的业务问题。一般来说,客户不大关心产品使用的技术,只在意产品能否解决业务问题。他们不会计较产品使用哪种操作系统,或者选择什么型号的路由器。
专用解决方案的客户可大可小,小到个人消费者,大到大型企业,产品形式也很灵活,可以是可安装的软件,也可以是在线服务。
虽然专用解决方案形式多样,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以下这两种形式不是专用解决方案。
1.一组重新设计的、用于指导使用现有产品的说明,客户是不会为这样的“产品”掏钱的。
2.从网上搜到的或由技术支持团队提供的一套自定义的脚本。
有些产品往往只能提供基本的功能,离客户的需求有差距。技术支持团队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给出临时的补救措施,但这算不上是解决方案。一旦竞争对手拿出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客户一眼就能看出差距,所以不要企图蒙蔽“上帝”。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产品直接解决业务问题,他们对产品具体采用哪种数据表格和技术规格并不在意。优秀的产品应该直接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第39章 打造平台产品的经验
Keys to Great Platform Products
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产品管理中难度最大,也最能体现产品经理实力的是定义成功的平台产品。所谓平台产品, 是指一类基础软件,应用开发者能在其基础上开发应用程序。平台有很多种,例如,操作系统(如Window操作系统、Mac操作系统、Palm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运行环境(如Java、 Flash)、 web服务( 如亚马逊和eBay的集成应用程序接口)、游戏开发平台(如XNA),以及应用平台( 如Facebook和Salesforce.com)。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想有必要指出哪些产品不是平台产品。现在的市场鱼龙混杂,有些自称“平台产品”的软件, 实际上只是些半成品。这些软件尚不完整,便打着“平台”的旗号匆匆上市,将完善产品的工作扔给消费者和应用开发者。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应用程序接口,无法让多个应用程序在其上正常运行,这种软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
参与研发平台产品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的艰难,因为要面对三种不同的客户。
1. 应用软件供应商,选择你的平台创建解决方案的公司;
2.开发人员,应用软件供应商的雇员,由他们在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
3.终端用户,应用软件的使用者,也是平台服务的真正使用者。
这三方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除非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否则你无法打造成功的平台产品。
应用软件供应商关心平台开发商的生存能力,如果选用你的平台,他们最担心你的公司突然破产,或者不再为平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的业务受牵连。除此以外,应用软件供应商还关心平台产品的定价、认证情况、产品质量、技术支持能力,以及将产品国际化的难易程度等。
开发人员则更关心平台产品是否支持自己惯用的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基础架构,他们希望迅速、便利地开发出性能好、可靠性高的应用。
终端用户只在意最终结果。如果平台产品上没有需要的功能和服务,或者功能和服务和想象的不吻合,他们就不会掏钱,应用软件供应商就无利可图。如果终端用户大量流失,平台产品就算失败了。
平台产品的产品经理时常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弄不清这三种客户孰轻孰重。开发人员发表的意见最多,因此他们的需求总是被优先考虑。应用软件供应商为平台产品买单,因此他们被排在第二位。终端用户通常离平台开发商最远,几乎没有直接的互动,因此不幸被排在了末尾。忽略终端用户的需求,把开发人员摆在第一位, 这是普遍存在的误区。
开发人员勤奋工作是理所应当的,这个观点也许不太中听,但是事实。只有让终端用户满意,平台产品才是成功的。这总比开发人员怡然自得,终端用户却怨声载道好得多。
无数的平台产品开发商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平台产品的开发人员知道软件开发的艰难,感同身受,他们常常不自觉地同情应用软件的开发人员,想尽办法降低他们的开发难度,为同仁造福, 比如,为应用软件的开发人员着想,在客户端添加Java开发环境,开发起来是容易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却大打折扣。
很多成功的平台产品都曾是开发人员的梦魇,却获得了广大终端用户和应用软件供应商的青睐。早期的Windows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折磨”开发人员并非我的初衷,但产品管理必须权衡利弊。为终端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我们的目标。
管理平台产品还有其他的困难:没有统一的交付形式(嵌入式产品、自有品牌、联合品牌、托管服务等);客户的定制要求多种多样(比如针对终端用户、IT部门、解决方案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进行优化)。技术支持是管理平台产品的另一个难点。客户是你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支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尽管管理平台产品有这么多难点, 但平台产品的潜在能量巨大,如果你妥善处理好我谈到的这些问题,围绕产品会形成一个繁荣生态系统,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
更多资料可扫码关注“产品经理读书营”,百人产品经理手把手带你实现进阶。进群即可领取产品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