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那一抹淡淡的乡愁

        身在异乡,故乡总在我心里。 一直想去故乡寻梦,因诸事缠身,总是心欲动而身先止。一次难得的短暂公休假,便使我别离近二十个春秋的桑梓之地,终于得以成行。 ­

        我的故乡——凤凰古城位于湖南西边,于沱江之畔,依山傍水而建,绵亘逶迤于武陵山脉深处,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旧中国因那里土匪多,给人的感觉是“空气中都会弥漫着一种匪气”。沈从文先生称这种匪气为“游侠气概”。     ­

        凤凰是中国最美丽小城之一的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凤凰本县出土的文物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凤凰属楚国疆域,凤凰虽为“五溪蛮夷之地”,但汉文化已经影响到了这里。历史的烟云一幕幕飘过,而凤凰却俞来俞丰满鲜活。

        一路颠簸,忘却辛劳,急忙驻车徒步入城。从熟悉的南华门进入,站在壁夹山望去:深秋的凤凰城,四周山麓峰峦叠翠,小城躺在山麓环抱中,晨曦中的山城,黛瓦灰墙、轻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草木和淡淡炊烟的气息,更显露出她历史的古韵和岁月的沧桑;那静静流淌着的沱江河,就在吊脚楼边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但见轻舟过处,波光粼粼,且带着一路涟漪;那泛着红色的、青色的石板路,显现出斑驳迷离的光泽;一队队的游人踩着石板,穿过古老的城门,游过那美丽的虹桥,从窄窄的街巷走过。这一切,是那么让人心神荡漾。那穿城而过的沱江河便是她的灵魂。“前门一条铺,后门一条河”,使它别有一番古韵风情。也正是它们勾勒出凤凰古城的旖旎风貌,难怪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多是从沈从文先生文章开始的,而凤凰之于我,自然比别人更熟悉不过了。凤凰以杨、田姓为多,杨姓大多为土家族,而田姓基本上是苗民。在这块地方上生活的杨氏家族,老人们说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杨宗宝的后裔,由于受朝廷奸臣的谗言迫害,才充军到了这块当时的不毛之地。我为自己是杨家后代和杨家曾经的辉煌历史,而倍感自豪。

        凤凰古城是用一块块青石板、一垛垛老墙、一段段流水、一艘艘小船、一座座吊角楼迤逦而成的,而先生那些传世之作就从这些青石、绿水和老墙中蓬蓬勃勃地长了出来,被那悠悠的乌篷船载了,一路踏歌而来,自然得不需要任何修饰。 ­

 老城区位于沱江河北岸,地盘不大,两个多小时就能走遍所有曲折幽深的古街小巷。老城区里保留着一些散发着古城气息的建筑,虽然古朴沧桑但很有灵魂哟。 ­

        古城有三座城门,北城门和东城门是原始的建筑,南门是后来恢复的。北门外宽宽的沱江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它以石为墩,两人相对都要侧身而过,但谁能想到,这就是当年从北进城的唯一通道!现在的凤凰人又在窄的木桥下,于河水中安放了两排石墩横列江面,这就是著名的跳跳岩,以适应游人过河需要。在跳跳岩上下不远处有二道水坝,穿城而过的沱江河就是靠这几道坝形成落差,使得这沱江更鲜活更灵气了。

       当我站在那突兀于清流中的石墩上时,眺望那柳树掩映着的远山,聆听那捶衣棒的欢快节奏,小时候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无不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听人说:前几年,中央“心连心”歌舞团和谭盾的音乐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啊!可惜,我没有赶上。别说是在这里听音乐晚会了,就是伫立在水中间的那种飘渺感觉已经使得我妙不可言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从而引发怀古的心绪继而缅怀起什么来…… ­

        沿河石梯而上,来到古城对岸的老营哨街,这里是些仿古建筑,小时候的记忆,这里也曾是居民区,小巷子纵横交错,犹如迷宫,可是现在这里商业气氛太浓,在人们享受凤凰古韵之时,难免有些遗憾。但河边的风景还是很美的。沱江河水尽管不是高潮位,可还算充沛,澄碧如练的河面上,一只只竹排与篷船悠悠划动着。那载了游客的篷船驶向河心,在船夫的撑控下慢慢地沿沱江河而下。船到沙湾附近调头回来,游客可上岸参观“江西会馆”(万寿宫)、“万名塔”。船桨过处,发出轻微的响声,阵阵浪花飞溅开来,宛若水中绽开的芙蓉,在身后微笑着。岸边的吊脚楼随着前行从身边慢慢躲过,女人在沱江河边捶衣的声音漂浮在河面上,萦绕在耳边。游客那一串串的欢声笑语,便是凤凰赐予客人们的福气。 ­  沱江河边的吊脚楼临河而建,是一些仿古旧的,一根根木棍支撑着她那倾斜了的身体,仿佛在告诉人们她的年轮。当年在沱江河上往来的多是些江西商人,凤凰城的女人往往会趴在吊脚楼的窗户上与过往的船家和商人打打招呼,有时还托商人捎点胭脂什么的。现在,每家的吊脚楼上还是挂满了红色的大灯笼,虽然有些俗气,但也增加了喜庆气氛。临河客栈的阳台下就是舒缓流淌着的河水,它清澈而澄静,安详而坦然。我想:要是在夜晚,靠着阳台栏杆看着流水和灯水相映的虹桥,真有点儿灯火阑珊的味道。

        故乡的小城,因水而灵动,因水而秀美。特别是这里的端午龙舟很有看点,小时候的印象里:一群一群的苗族和土家族的女人,穿着绣花的筒裤,绣花的筒衣,发挽成髻,再插上有红绒球点缀的银花,一闪一闪的摇逸着。与同伴大笑着,见外人盯着她们看,黑呦呦的脸便羞涩的别了过去。因端午是一个大节,凤凰的女人和汉子都是会放下农活,汉子划龙舟,女人则花枝招展的在岸边观看。 ­

        凤凰因依山傍水,太阳从山麓后面露出脸来,至少得等到七点半左右。因此那漫漫的晨雾便会轻轻地在水面、河畔漂浮到九点左右才会消失。然而,雾里的沱江河也就因此而显得更加迷人,让人流连忘返……虹桥那朦胧的身影也似乎在告诉我们,沱江河,她正悄悄地从弥漫江畔的浓雾中向我们走来……可惜,由于天气的原因,我这次没能看到这美妙的景象。 ­

     脚踏着干净的青石地板,我感觉到少有的轻松与恬淡。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钻过拐角处的小桥洞来到了吊脚楼风情步行街。周围的店铺很多,各式的地方小吃和工艺品摆放的错落有致,银匠师傅正汗流浃背地为游客赶制各种精美绝伦的银艺品;制作姜糖的阿姐一边仔细的搓揉着手里的姜糖,一边还不忘吆喝着生意;浓烈的酒香从远处的酒铺里扑鼻而来,各式的美酒整坛的摆放在明显处,让人不得不驻足观看一番,每个酒坛上都工整的贴着红色的酒名标签,因此我记住了:“女儿红,青梅酒,纯净苗家米酒,还有猕猴桃酒”等等。这边的所有的特色小吃和酒都可以免费品尝的,因此在各个摊位都有成群停留的游客也并不为怪事。我挑购了些姜糖、猕猴桃,品尝后感觉味道很好。 ­

       从吊脚楼风情步行街转道虹桥桥头,顺着一条石梯上到奇峰寺,这里位于城外南则,是一处一峰突出的坪地。此处石蹬纡回,松荫夹道,山顶有寺,江水萦回,四山环抱,秀气所钟。站在坪顶,可以一览沙湾全景。直撞眼帘的是,沱江河东畔上的“江西会馆”,院内“遐昌阁”阁楼高耸,河边“万名塔”飞檐斗拱,其建筑古雅典朴,风韵别致;沱江河南岸边的树林中,掩映着一座宅院,白墙红窗,名为“准庭庵”,据说是用来对视“江西会馆”的。这里是沱江最美的地方。我知道这叫“奇峰挺秀”,是凤凰八大景之一。信步前行,沿着小时候的记忆,再次领略了四大景观。 ­

         岭迎晖--原名叫青龙山〈八角楼〉,位于城东,是凤凰城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那景象妙不可言:初日东升,晚烟未散,晓晖晃荡,紫气满城,难怪地方人们把她称着“东岭迎晖”。 ­

         南华山--是凤凰城南边屏障。从我站在的这个角度上看去,南华山是纵看成岭侧看成峰。给人的感觉是:环城皆山,此山独竣;草深林茂,翠色千层;朝则簿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所以又把她叫着“南华叠翠”。 ­

        虹桥--现在是一商业廊道。原来的虹桥名为“溪桥月夜”,小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是光光的桥身,小商小贩聚集于两侧,兜售着各式本地匠人自制的小孩把玩和老婆婆家腌坛罐食品,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这里的酸萝卜,五分钱一小碟,一片片薄薄的、红红的揣在手里吃着,香脆得让人如今回味生津。虹桥是一座连通两岸的风雨桥,秀丽古朴。那种景象,如今仿佛依然:川平风静,皓月当空,清光荡漾,近则两岸烟村,远则千山云树,皆入琉璃世界中,桥上徘徊,恍似置身蓬莱岛。 ­

       回龙阁--位于城东门外。阁下有一深潭,涨水时两溪合流,汇于江心寺下,红黄异色,急流飞溅,触石漩涡随风鼓浪,正如两龙过峡,所以又名“梵阁回涛”。从虹桥的南头下来,拐入一个石板铺路的窄胡同,我找了个安静的餐馆,要了一个当地的腊粑烧土鸡火锅,火锅做的颇有味道,一边吃着一边欣赏着美景,很是惬意,真是一次难得的愉快享受。 ­

       出了餐馆,穿过东门,漫步在凤凰古老的街道上,踩着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种隔世之感便扑面而来,过去的凤凰离我实在是太遥远了。我真想努力地伸出手去,抚摸那一垛垛老墙,感受它的朴实和沉寂;我也似乎能听到历史渐去渐远的脚步声,循着这脚步声一路追寻而去;当我穿过一条相当狭窄的街巷,来到南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一所不起眼的小小四合院如同它当年的主人一样,平和地承接了我那急切而仰慕的目光。 ­

        一九0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沈从文先生就诞生在这里,现在门上挂有“沈从文旧居”匾额,右边一室,是先生生平的照片,二室是先生的文书稿手迹,左边厢房陈列各种版本的先生著作,正屋中堂挂着先生的素描画像,左边房是卧室,据说也是先生出生的地方。我买了二本先生的《边城》、《长河》带回家去。我依门索引,竭力想像着童年的先生是怎样在院中用方石板铺成的小天井里玩耍嬉戏的,又是怎样在这虽无雕龙画凤,但却古色古香、小巧别致的古屋里朗朗读书的,而那雕花的木窗上一定经常印了先生挥笔的身影,清清月色里飘满了先生磨出的淡淡墨香,只是,先生这墨香一飘差不多就是一个世纪啊,谁知道还会瓢飘到何年何月?我只知道,不朽的文学作品永远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并激起强烈而恒久的共鸣。 ­

虽然沈先生早已仙逝,但徜徉在凤凰的街上,依然有着置身历史长河中的那番感觉。因为凤凰的山水是富有灵性的山水,她孕育了一代代的凤凰人,一个个凤凰的赤子走出凤凰,也让凤凰走向了世界。从陈宝箴到熊希龄,从沈从文到黄永玉,像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卷。 ­

        听涛山上,沈从文先生已回归故里。先生十四岁后就离开家乡,到地方军中,碾转在湘西各地驻防,并一直将社会作为自己的课堂,观察和体会着大千世界的一切和一切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没有接受过我们所谓的高等教育就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这位始终怀有深深故土情结的文学家去世后,骨灰一半洒入沱江河,一半埋在听涛山上的一块五花石后。那里没有墓庐,没有森严的台阶和肃穆的青松,只有随意绽放的野花和恣意生长的野草,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微笑地坐在那儿,仍在给我们讲述那个纯美得如同凤凰的爱情故事,仍在给我们描绘着一幅幅绮丽多姿的“湘西风俗画”。 ­

        黄永玉先生,这位被称为画坛“鬼才”的世界级画家,他是沈从文的表侄,也是位风格狂放、特立独行的画家,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不但擅长版画,其散文也写的好。从湘西的凤凰到巴黎的翡冷翠,他画得最多的仍然是凤凰这块故土。朋友讲:在他的“玉山房”,有一巨幅雕塑《山鬼》,在他的门前有他亲笔写下的春联:天天天保佑家家眉开眼笑,年年年成好朝朝晴雨分明。横披是:满城春色。这对联中寄寓的,我想不仅是这位老人对新年的祈盼,也是一份对故土凤凰的赤子情怀。因此,虽说是小城、小街、小巷,身在其中也能感受到小城人杰地灵的那番魅力...... ­

        能这样轻漫徜徉在凤凰老街,感受沈先生笔下的边城风情,确是一大享受。你想:当你用脚来感受青石板的滑润和清凉,用面颊感受古城的微风,用鼻孔闻一下木头和黑漆的味道;然后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坐下,用心来体会古城的过去,就会感受到古城的体温和气息,听到古老街道上跑动的孩童和沉重木门打开时的声音;还有那苗家、土家族吊角楼里的故事;还有那船家女翠翠和跟在翠翠身后的黄狗,亦姗姗而来,带着古韵,透着清秀,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驻足。 ­

       在小巷里,那些玻璃器皿,竹编工艺品、自染的布衫和披肩,还有那些漂亮的银饰以及苗家女的静静地守候,不时地闯入我的眼帘。巷里的小店一间接着一间,挨挨挤挤,门口对着门口,似乎只有三五步的距离,看似喧闹却又是那样纯朴与悠闲。走进任何一家店铺,不管出售的东西是贵重还是便宜,都有着别样的风格,流连在每一幢老房子前,尽情地用手去触摸那些年代久远的器皿,没有人出来阻止,也没有人呵斥那双贪欢之手,买了店家自然是一脸欢喜,不买店家也不会给你任何眼色,凤凰的古韵就在这一举一动与一颦一笑之间流淌出来,自然妥帖。 ­

        啊,古老的凤凰,沧桑的城门,泛着青苔的城垛,卧江的虹桥,沱江河的竹排与篷船,临河的吊脚楼,古朴的街巷,兴旺的商铺,游人的身影,都在我的相机里定格成一桢桢新的历史风景。那长长的官道,残破的拴马桩和接官亭,让我联想到这座古老边城曾有的辉煌和荣耀。                   ­

        入夜,我想欣赏古城的夜景,在和风中来到凤凰南华门桥上观赏。 河面上倒映着忽明忽暗的河灯随波逐流,轻轻摇摆着纤小的身影;杨柳岸边那闪烁着绮丽灯光的石舫、石塔时隐时现;酒吧内隐约飘来阵阵歌乐声,婉转悠扬。顺流望去,远远就能看到横卧在沱江河面上、有着三道石拱的虹桥。夜晚的虹桥正是彰显它个性的时候,虽七彩斑斓,却不剌眼,绚丽而柔和。吊角楼上一串串红灯笼倒影在轻拂的晚风中,渗透着河水的丝丝清意。 ­

        凤凰夜景也正是此时围绕沱江河依次渐渐展开的。迎着阵阵和风吹拂,我找了家临江酒吧坐下,要了杯红酒,慢慢品尝,就着江色慢慢地享受时间的流动,真是身临仙境啊!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周围只有轻慢的乐曲伴和邻桌的轻声笑语,让人有滋有味地,慢慢咀嚼着这小城夜色。 ­

         沱江河畔的夜景确实很美,可我感觉灯还是太多了,这就难免少了点我小时记忆里古城的韵味。尽管它仍然很美…… ­

          尽管在故乡生活过几年,但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实在太少,在凤凰值得我浏览的地方还很多,什么苗寨、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奇梁洞、天龙峡探险等等; 我很是留恋着故乡的,因为故乡的土地有我祖祖辈辈踩过的痕迹,这里的山山水水让人看了流连忘返。因时间关系,可惜不能久玩,也放弃了回乡下去省亲。 ­         走马观花的凤凰古城之游无疑是短暂的,我相信我还会再来,我一定要走遍凤凰的每一个地方,看遍故乡的山山水水!当车启动即将离开的那一刻,小城还有小时候记忆里的故乡在我的视线里渐行渐远,但在我心里却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

          也许生命中我们会经历许多的风景,而这样的记忆会随着时光的流走或浅淡,或深刻的留存在我们的生命里。当我们一次次的回味时,那么这样的一种历程便不只是历程,那就是对生命的怀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凤凰——那一抹淡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