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妇女被逼压的心境,与对男性世界的怨愤情绪,会破坏她们作品的美感。她不要女子像男人一样,不倡导那些将性别弄的模糊不清的现代观念,她认为女子应当增加她们与男子之间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女人的本色。
她说:对于一位作家而言,阅读、见闻、谈话与闲暇都与正规教育一样重要。比起之前的女性作家,她已足够幸运。在以前,女子写作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发神经行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妇女已经可以依靠写作赚钱,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19世纪,简·奥斯丁的外甥在《回忆录》里写道:奥斯丁没有自己的书房,她的大部分写作就在公共起居室完成,很小心的不让佣人、客人或家庭以外任何人疑心她在写作。这个时期的女作家,除了将写作作为一个作家精神世界的表达,更是女性独立与解放的象征。
1.
嫁人之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是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年1月25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22号,因为父母都是再婚,家里一共8个小孩,弗吉尼亚排行老七。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家的人或是律师,或是乡村绅士与牧师,属中产阶级,本人是传记作家,代表作有《英国十八世纪思想史》、《大英传记辞典》等,平日里除了写作,也广泛结交名流。母亲裘丽亚·达克沃思长得特别美,其祖父是法国贵族,母家都热爱艺术并善于交际,外祖母姐妹七人都在维多利亚中期的伦敦留有痕迹,裘丽亚早年嫁给了一位律师,育有三个孩子,寡居后有了护理的职业习惯,再婚后依然常常外出为病人做护理,后来还写了一本病房管理的书,非常注意细节,这本书于1883年出版。
裘丽亚与莱斯利结婚时,裘丽亚32岁,莱斯利46岁,在他们很快生下四个孩子之后,这个住宅人口相当繁盛。家里请了7个佣人,加上裘丽亚的母亲有一段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所以共有10个成年人与8个孩子住在海德公园门22号,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属于中上阶级中的偏下阶层,物质生活不太稳定与充裕。裘丽亚的娘家杰克逊家族是个名门望族,她嫁给赫伯特·达克沃思基本保持了娘家的生活水准,而莱斯利的家族则没那么显赫,需要不断的奋斗、努力工作才能达到,因此,达克沃思家的人就有一种较高社会地位的特权要求,这一点常常成为造成他们摩擦的原因。
裘丽亚相信戒律,对孩子只提供较冷淡与疏远的监督,而莱斯利晚年得子,对待孩子比较柔情。通常在傍晚的时候,莱斯利会在客厅翘着二郎腿给孩子们读上一个半小时的书,周内晚上读散文,周末读诗歌,圣诞夜读弥尔顿,弗吉尼亚的耳朵,从很早就受到了英语本土节奏的训练。在几个孩子中,只有弗吉尼亚爱好读书写作,这就决定了她与作为文人职业的父亲有一种坚实的联系,也使得她与父亲的关系更亲近。父亲有一个大的私人图书馆,开始父亲对弗吉尼亚如饥似渴的阅读做出仔细的书目选择与引导,后来她便获得了在图书馆完全自由的应允,使得她广泛涉猎,博览群书。5岁时,弗吉尼亚就每晚给父亲讲一个故事。1893年7月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莱斯利说:昨天我与弗吉尼亚讨论了《乔治二世》,她的理解非常深入,并且真的终将成为一名作家。
不断的护理操劳损坏了裘丽亚的健康,1985年,她因感染流感去世,从此这个家庭的气氛变得非常抑郁。妻子的死让莱斯利成为情绪上的暴君,他易怒、暴躁,家里充满着他沉重的叹息与发泄的喊声,同时他也因为自己逐渐变老而焦躁。他无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和一点就爆的脾气让孩子们都与他疏远、隔膜。而弗吉尼亚也因为母亲去世的打击,犯了第一次精神病,因为家里压抑的气氛,一直没有恢复正常。
2.
19世纪中期,女子已经被允许送进学校,但在斯蒂芬家族里,男孩可以被送进名牌大学教育,可在社会上谋职,女孩却被禁锢在家里,好在家族有阅读的氛围与传统,弗吉尼亚从小就接触到文学。直到1901年,她才进入英国高等学院主修希腊语与历史,姐姐文尼莎则进入皇家学院学习绘画。
妻子去世后,莱斯利把感情上的依赖转向大女儿斯蒂娜,斯蒂娜去世后,他又想依靠文尼莎。但文尼莎因为莱斯利的坏脾气,成为了他压力的反叛者,既不想依靠莱斯利,也不想成为他的依靠。因此,在1904年莱斯利死于癌症之后,让她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也获得了最想要的自由。
弗吉尼亚知道姐姐文尼莎对父亲的死不悲痛,很生她的气,又想到自己也曾有让父亲死的想法,很自责。深深的负罪感,让弗吉尼亚处于精神与体能崩溃的边缘,甚至试图从窗口跳下自杀,所幸当时居住的朋友(沃伊利特)家窗户不高而没有造成大的伤害。后来在沃伊利特的照料下,她才逐渐恢复。也是在这时,她开始了作为职业妇女的生涯,在1904年12月14日的《卫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评论。
弗吉尼亚希望通过写作自娱,但写作毕竟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1905年的新年,她发誓要通过写作挣得这一年的零花钱,为此,她还开始了教课的工作。1905年1月到1907年底,她在莫里学院教书,举办了女生读书俱乐部,开设了英国历史课程,尽管学生不多,她还开设了英文写作课。因为自己的教学主张与学校不符,不久,她放弃了在莫里的教学,但兴趣仍然在建立英国史的框架,特别是在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中,那些为人所忽略的妇女的参与作用。这期间的教学与创作,让害羞、沉默的弗吉尼亚变得成熟大方起来。
父亲死后,斯蒂芬家的四个孩子决定迁出海德公园门22号这个充满死亡记忆的公寓,在戈登广场租了房子。从此,弗吉尼亚以家庭图书馆为主要活动的场所,转移到了伦敦街头。她喜欢做长时间的远距离散步,有时乘公共汽车穿过拥挤的街区,试图去倾听、去理解社会各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的生活与心理,她所观察与经历的,就成了她的创作素材。有时,她也去听音乐会,看歌剧、画展,汲取城市文化生活里的营养。
3.
父亲死后,文尼莎就操持着新居,并照料弟弟妹妹。在几年对弗吉尼亚的健康监护之后,文尼莎得不到通常的感谢,同时,她发现自己的健康也有了风险,因此,在1906年11月20日弟弟索比死后,文尼莎便放弃自己作为看管人的角色,而让自己为人所爱,在接受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求婚后,两人于1906年12月8日就订婚了。
弗吉尼亚认为文尼莎的订婚是对她和弟弟索比的背叛,两姐妹多年的关系开始破裂。1908年2月4日,文尼莎的儿子朱利安出生,她完全沉浸在做母亲的角色中,丈夫克莱夫也喜欢婴儿,但是婴孩造成的混乱与家庭的分裂让他反感,他逐渐被弗吉尼亚的纯洁与才情吸引。克莱夫认为自己是一个阐释者,而弗吉尼亚是一个创造者,她能突破规则。这段时间弗吉尼亚写了大量的评论,克莱夫是第一个把她的写作认真对待的人,他给了弗吉尼亚自信心,发掘了她的创作潜力,成了她的文学知己。也因此,文尼莎对妹妹日渐疏远,后来,终于由伦纳德的求婚解除了这种紧张的三角关系。
早在弗吉尼亚十八九岁的时候,伦纳德·伍尔夫就在剑桥的三一学院索比的房间见过她。伦纳德认为她是一个高雅的英国淑女,遥远而不可及,一身端庄的白色装扮,拿着一把太阳伞,看起来是淑女中的淑女,并认为弗吉尼亚与文尼莎美得令人窒息。之前,伦纳德一直想象自己与文尼莎相爱,因为文尼莎长得更像好朋友索比,后来由于文尼莎的结婚让这种可能性不复存在。
1911年夏天,伦纳德·伍尔夫从锡兰回到伦敦,重新与弗吉尼亚结识,并且关系日渐密切,1912年1月,他向弗吉尼亚求婚,但她未置可否。父亲莱斯利的第一个妻子死时有孕在身,同母异父的姐姐斯蒂娜也死于怀孕初期,这些都在弗吉尼亚心中留有阴影;加上同母异父的哥哥在她小时候对她的一些触摸,更加重了弗吉尼亚对性、对男人、对爱情婚姻的冷漠与反感,甚至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障碍。伦纳德称赞弗吉尼亚的聪慧与美丽,并提醒她两人之间拥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与爱好,伦纳德逐渐改变了弗吉尼亚对婚姻的看法,两人于1912年8月10日举行婚礼。8月18日,夫妇俩前往欧洲大陆,到西班牙与意大利旅行,他们早上散步,下午读书、喝茶、在海边漫步,晚餐后便坐在附近的咖啡馆消遣。
4.
伦纳德结婚后,他的经济状况也不稳定,尽管出生于律师家庭,是一个犹太富户,但父亲的早逝,使得家境一落千丈。在与弗吉尼亚结婚时,他只有在锡兰服务攒下的600英镑,婚后也只有在画廊当秘书的临时性工作,婚后两年出版了两本书,但这没能为他带来多少搬水收入,倒是弗吉尼亚的姑妈给她留下了一笔较为丰厚的遗产。
本来,伍尔夫夫妇凭着自己的本钱购一处宅子,可以过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弗吉尼亚的病症使得他们经济负担很重,她连续五年在一家私人医院留医,费用很高,回到家仍然要多人护理。伦纳德在《自传》中写道:1915年,当弗吉尼亚精神崩溃最可怕的时候,我们一连数月请着护士,有时候请着四个。哈雷街的医生们不断地来看病,医生和护士的账单12个月加起来,肯定超过了500磅。而伦纳德也必须放下工作全力照顾妻子。
伦纳德作为丈夫,对弗吉尼亚关怀备至。他每天记关于她的日记,记录她的健康状况、写作情况,到1915年底,弗吉尼亚·伍尔夫重新恢复了正常生活,没有再频繁犯病,基本保持在正常的水准之上,并从事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在写作方面,他也能给予妻子非常中肯的批评与指点,如果没有伦纳德对弗吉尼亚的照料,她恐怕会在更早的年龄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有人认为,与伦纳德·伍尔夫结婚,是弗吉尼亚做出的做明智的决定。
1915年,伍尔夫夫妇就有过创办出版社的想法,但由于入不敷出,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17年他们偶然在一家商店购得一款手印机,便开始学习如何操作机器,又接着学习装订、封皮的制作,霍加斯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他们认为精确标准的作品。1919年,弗吉尼亚作品《邱园记事》与《墙上的斑点》的出版让霍加斯出版社的订单蜂拥而至。
业务量的变大,人手不够,他们开始请人,很多作者也开始向这个出版社提供手稿,霍加斯出版社不断地扩大规模,产量也稳步增长,出版社给夫妇两带来了名流圈,也带来了经济效益。1918年后,伦纳德作为杂志编辑,有了稳定收入,20世纪30年代初期,两人从出版社获得的收入一年高达2000多磅,弗吉尼亚的稿酬、版税收入也相当可观,鼎盛时期,夫妇俩甚至考虑买一些过去不敢奢望的东西,如汽车。
霍加斯出版社总是面临人手不够的情况,同时由于业务经理的频繁流失,也造成了书籍质量的下降,为了出版社的生存,他们搭进去的时间很多,也免不了为一些琐事烦心,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经营。夫妇俩从不曾将富足作为人生目标,他们要钱是为了买自由,自由的旅行与工作。30年代是霍加斯出版社最红火的时候,可是好景不长,1940年,他们在梅克伦伯格的住所遭到飞机轰炸,全部家具被炸毁,夫妇俩只好迁居僧舍别墅,在那里住到次年,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杀身亡。
后来,伦纳德独自经营着出版社,同时一直勤勤恳恳的整理亡妻遗著。除小说外,还将她未结集出版的评论、散文、书信、自传等陆续编辑出版,在弗吉尼亚逝世后很多年,霍加斯出版社还在出版着她的作品,延续着她的艺术生命。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优美与疯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