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1张图片
封面来源:浮世绘地震太平記

作者:焦阳

自然将自己通过生机勃勃的世界和浩渺的宇宙展示给人们的感官,但是对人类而言,自然最有效力和影响的部分却总是隐藏在各种各样的现象背后。在科学技术远远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去解读自然现象。无论是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之中,均有各种与自然相关的角色形象以及与它们相关联的传说。

地震在日本传统中的概念

在日本,地震将要发生时鲶鱼会暴动这一传言广为人所知,鲶鱼与地震之间的联系据传在《日本书纪》中亦有体现。古来便有民间信仰认为地震因巨大鲶鱼在地下活动而起,1592年丰臣秀吉修建伏见城时,甚至为家臣下达了“建一座能够耐得住鲶鱼引发的地震的城”这样的指令。因此衍生出了 “鲶绘”这个词,这是江户时代于日本出版的、以鲶鱼为题描绘的浮世绘的总称。在安政大地震(1855年10月2日)发生之后,有大量鲶绘以江户为中心出版。鲶绘的画面多展现平民击打巨大鲶鱼的“合战图”或是庶民与鲶鱼对峙的场景,以各种各样的视点表现了地震之后不安定的社会状态与民众对于灾后复兴的意欲,在庶民中广受欢迎。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2张图片
浮世绘中的《鲶退治》

脆弱的人们尽力避免自然带来的一系列人间惨剧,并将地震这一现象借巨大鲶鱼的形象展现于世间,希望通过惩罚鲶鱼来避免地震发生。以《鲶退治》图为例,这幅画不仅展示了从事着各种各样职业的庶民惩罚鲶鱼的场景,也作为镇宅平安符表达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诉求(左上黄框部分内用梵语和汉字写着诸方位名称,黄框左侧写着此图可保家宅平安等)。

“鲶绘”中亦曾有描绘木工、泥瓦匠和商人等等与鲶鱼一同欢庆的讽刺画——因为地震时房屋倒坏,这正为他们带来了生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地震为人类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所造成的损失早已无法简单挽回,重建也愈发困难。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掩藏”在地表下的、地震成因广为世人所知。自然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但是面对这一人们无力阻止其发生且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无论是通过地震观测及预警或是强化建筑等等手段,人们只能通过避免来使得自身受到的伤害减到最小。对于自然灾害,深受神道教影响的日本人的感性态度是与自然共生。他们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忍耐着千百年来灾害带来的痛苦,并以台风般的爆发力再度复兴。

但是总有超越地震本身的后续灾难发生。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的十万余名死者及失踪者中,竟有九万余名因火灾而丧生。(数据来源)引发火灾的原因各种各样,有化学品燃烧、家用火源等等,并且由于强风等导致受灾面积进一步扩大,旧东京市近半数建筑被火焰吞噬,城市成为一片废墟。

然而时隔不久,日本人通过战争再度体验了地震所带来的毁灭。动画电影《千年女优》中,关东大地震刚发生不久,主人公藤原千代子降生于世。影片开头部分有一张照片,尚在襁褓中的她被母亲抱着,背景是已成为一片废墟的自家商店;而片中再度出现商店废墟则是在1945年东京遭受空袭之后,其毁坏程度不亚于地震。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3张图片
今敏《千年女优》中的地震灾后画面

作家中井英夫曾经在小说中如此描写现实与记忆的重合:“与刚好从同一角度拍摄的震灾后及复建后的银座、空袭后的满是瓦砾的街道与现在,甚至还有明治初年时的红色炼瓦建筑与街道中的瓦斯灯被包含在同一空间相同,人类携带着前行的、自身所体验过的绝望与希望像空洞里外颠倒一般重合在一起,从未有比其联系得更紧密的再体验。”人们通过相同空间中的类似事件在不同时间中的反复陷入一种难以脱身的轮回,并且在这轮回中感到混乱。这一段描写很好地诠释了“天灾”与“人祸”在日本民众潜意识之中的重合。而这一重合作为人们转向自身展开新思考的契机,在漫画和动画作品中亦有体现。

动画与漫画所展现的地震与社会

在日本,小型地震时常发生,避灾宣传海报、指定避难场所指示牌、避难训练等等亦很常见,媒体也会在第一时间更新地震相关新闻,一些动画播放时角落时常会出现地震消息提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不断旁敲侧击地提醒日本民众“地震一直在身边”。在人们对地震习以为常的同时,它也渐渐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文艺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亚文化作品对于地震展现的出发点,首当其冲的是对于灾后社会及人性的思考。例如动画《东京地震8.0》、古屋兔丸的漫画《守护她的51种方法》、望月峰太郎的《Dragon Head》等等,均以大型地震作为故事发生的开端。以地震及身边环境的大幅度变化为契机,为了继续存活,人们需要对于自身进行全新的定位与思考。

于2009年7月开始播出的《东京地震8.0》以亲情为主题,讲述了因地震而相遇的三人的归家之旅。从故事的起点台场到主角的目的地世田谷,乘坐地铁仅需一小时左右,但是由于地震,不仅交通瘫痪,就连以往熟悉的风景都支离破碎。“一成不变的世界”突然天翻地覆,真的如同主人公所愿“崩坏”了,但是主人公却难以回家再见到父母。这样的设定直接提示了地震为人们带来的最大伤痛——失去家人。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远瞻了地震发生后东京的景象,毁坏的地标性建筑物直观地将民众拉进现实中的自己曾经身处的空间,并将潜意识中对于地震的不安放大,并且成为了时隔近两年后发生的东日本大震灾的极佳预言。此外,这部动画为观众普及的地震及避难相关知识也为民众提供了帮助。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4张图片
动画《东京地震8.0》中地震后的雷门

《守护她的51种方法》则是以地震发生后陌生人之间被迫建立联系共渡危机为原点,描绘了地震发生后的众生相。作者通过虚构的漫画作品提示了目前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点,并且试图通过地震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预言。关于这一点在现实中地震发生后,网络上各种流言传播的数量可窥一斑。灾害阻碍人们的信息交流,很难判断获得的信息是真是假,加上灾害带来的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关于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早有先例,在关东大地震发生之后曾有朝鲜人趁乱进行犯罪及发生暴动的流言,并且引发了较严重的后果。而在《守护她的51种方法》之中出现的宗教团体等亦利用了人们的不安来谋取私欲。此类作品也提示了另一个灾难类作品的主题——每个人心中的不安,以及处在和平状态的人们对于安稳现状的留恋。

但是仍有事件无法预言。例如作为二次灾害的、东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只有在发生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3.11大震灾发生后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事,并影响到了与日本一水之隔的中国与韩国。实际上在1999年,日本也曾发生过一起核电站泄漏事故,名为东海村JCO临界事件,在INES(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评为4级,在日本历史上仅次于被评为7级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东海村JCO临界事故发生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受到了严重的辐射,身体的惨烈变化直接向日本民众们提示了核能可以对人类带去怎样的、难以想象的痛苦与伤害。

东海村JCO临界事件由于工作失误引起,但是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由地震引发,并且难以控制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曾经是家园的地方突然成为禁止进入区域,变成了一片陌生的土地——对于贪恋安稳的人类而言绝对无法轻易接受这样的事实。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5张图片
竜田一人《福岛第一核电厂工作纪实》第一卷:作者看到东京灯火阑珊的夜景,回想起提供电力的发电厂

由竜田一人创作的漫画《福岛第一核电厂工作纪实》 记录了灾后重建时,作者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的经历。除去通过画面向读者介绍在核电站工作及生活的种种细节之外,也向读者们提示了生活在安全环境中的自身与福岛之间的联系与距离。

在《福岛第一核电厂工作纪实》中,作者通过个人视角有选择地记录危险环境的生活状况,让远离福岛的读者通过漫画中所描绘的情景能够对于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有更多了解,并缓和读者潜意识中对于核能与地震的不安。

无论是预见地震之后的未来或是忠实地记录地震发生后的状况,这些漫画作品最终指向的都是社会现实与拥有地震相关记忆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地震与灾难的变形

在许多动画、漫画作品中,创作者将天灾与人祸在潜意识中的重合具象化,并且以此为契机构造新的物语世界。就像用鲶鱼作为地震的替罪羊,灾难借赋予了各种各样幻想的角色形象在亚文化中复活。

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建造足够牢固的建筑以保护自身。在建筑师隈研吾看来,核泄漏事故对于建筑界乃至人类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类有依存于建筑的癖好……无论混凝土能够建造如何‘牢固且合理的巨大建筑’,在名为‘自然’的力量面前不值一提。而通过核泄漏事故,‘牢固且合理的巨大建筑’更显无力——无论用铁或混凝土做出怎样的建筑,对于核辐射也毫无抵抗。”并且,核辐射事故为人们提示了新的灾难:泄漏事故的发生将地震带来的二次事故原因指向人类自身,人们想要利用自然的力量过得更好,但是自然的“愤怒”将原本从外到内的侵袭变成从内到外的扩散。因此在新的语境下,“建筑”自身的存在开始充满不确定性。

例如《进击的巨人》中,人类依靠居住在巨大的三重墙壁内侧、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和平生活之后,渐渐忘记了巨人的威胁,但此时巨人又再度以强而有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巨大墙壁是人类所依赖的住宅的隐喻,但是强而有力的巨人则像是仍旧保持着未知的自然。为了使自身不受伤害,人们只能不断地在抗争与利用中加深对其的了解,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伤害仍然无法避免。

而著名的《日本沉没》系列则是将灾难变为可预见的未来,科学家预言了日本列岛沉没的顺序与时间点,以此将体验灾难的时间提前至每一个现在。即便人们将自然的面纱全部揭开,但是在将要发生的既定事实面前仍旧无能为力。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6张图片
电影2006版《日本沉没》海报

此外也有诸多幻想作品将灾难的范围扩大至宇宙。突然到访地球的外星人、使徒等等,作为未知存在对地球人产生威胁。这使得被限定于国家或地区的、灾难的空间性被消除,未知变成了全人类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这类作品的表现通常带有大量的隐喻,结合人们的想象力,以现实社会为蓝本虚构出存在于作品之中的诸多社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再度有选择地通过各个作品虚构出的世界拼凑、构筑出属于自己的“现实”。

灾难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或许也是诸多世界系作品成立的契机。灾难将集体生活的框架与保护壳——建筑与社会关系打破,直观地为人们留下“废墟”与“混乱”。例如以《星之声》、《最终兵器少女》等为代表的世界系作品之中,设定跨越“废墟”与“混乱”,使得作为个体的人与世界危机之间不存在任何介质,社会的存在被消除,近景与远景、个体与世界危机通过幻想产生了直接联系。

也许这正是人们对包括地震在内的一系列灾难认识的起点。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填充介于其间的中景与象征物时,变幻不停的各种空间场景和记忆使得人们不断体验着绝望与希望,继续向着未来迈进。

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_第7张图片

本文仅供Anitama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浮世绘到动画,无法回避的震灾——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祭特稿(四))